日期:2007-03-24 作者:胡中行 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金庸小说研究会成立以来,可谓诸事渐兴:招募会员、出版刊物、举办动漫画展、筹备国际会议。倾注之心力甚巨。但我还是多次向该会领导进言:应当关注新生代“金迷”的成长。
所谓新生代,确切地说,是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生的年轻人。据我了解,在这个群体中,属于“金迷”或有可能成为“金迷”者,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问题在于,与“前辈金迷”相比,他们更多了一份盲目,少了一份理性。因此也就问题多多了。
由于时代的变迁,新生代“金迷”对金庸小说的亲密接触,主要来自相关的影视、游戏,而不是通过对小说文本的悉心细读。这便很容易造成其根不正、其源不清的状况。譬如,他们眼中的郭靖、黄蓉、韦小宝、小龙女等等,实际上只是李亚鹏、周迅、陈小春、李若彤等等对上述人物的理解与演绎,往往停留在一个十分肤浅甚或扭曲的层面上,失却了那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代、历史、社会、人性诸多方面的深层内涵。至于游戏,那就更等而下之了。由于偏离了金庸小说的主旨,大部分新生代“金迷”所迷恋的,只能是刀光剑影,或者爱恨情仇了。于是,在他们中间,迷得可笑者有之,迷得可怕者亦有之。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我从来认为,就年轻人而言,迷金庸要比迷“超女”、迷网络好得多。因为通过对金庸小说的文本细读,套用一句孔夫子论诗的话,就是可以收“兴观群怨”之功效。所谓“兴”者,文学也。金庸小说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故事引人入胜,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文字典雅流畅,对提高年轻人的文学水平大有裨益。所谓“观”者,洞察也。应该说,金庸小说对于时代、历史、社会、人性的解读是深刻的,间或有不少精彩的见解。这对于年轻人“知人论世”能力的培养也不无帮助。所谓“群”者,交际也,金庸小说人物众多,人际关系纷繁复杂。其中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至少也可作为一个借鉴。所谓“怨”者,批评也。总体来说,金庸小说对社会,对人物的臧否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通过细读文本,年轻人亦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由此看来,要使新生代“金迷”迷得得法,迷得得益,关键在于正本清源。亦即排除各种影视、游戏对金庸小说本义的误读和干扰,引导他们从细读文本入手。当然,细读文本,对于年轻人尤其是课业繁重的中学生来说,又谈何容易?何况金庸小说原本是写给成年人看的,以年轻人的阅历水准要求他们准确理解作品内涵也是勉为其难。据说,金庸先生日前表示,打算亲自动手,把原有小说择要改写成一套适合年轻人阅读的简本。这对新生代“金迷”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金庸先生的计划,不管最终实施与否,都说明了他老人家对新生代“金迷”的重视与期待。而对于金庸小说研究者来说,关注新生代“金迷”的成长,做好因势利导的工作,乃是责无旁贷的天职。
上海金庸小说研究会成立以来,可谓诸事渐兴:招募会员、出版刊物、举办动漫画展、筹备国际会议。倾注之心力甚巨。但我还是多次向该会领导进言:应当关注新生代“金迷”的成长。
所谓新生代,确切地说,是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出生的年轻人。据我了解,在这个群体中,属于“金迷”或有可能成为“金迷”者,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问题在于,与“前辈金迷”相比,他们更多了一份盲目,少了一份理性。因此也就问题多多了。
由于时代的变迁,新生代“金迷”对金庸小说的亲密接触,主要来自相关的影视、游戏,而不是通过对小说文本的悉心细读。这便很容易造成其根不正、其源不清的状况。譬如,他们眼中的郭靖、黄蓉、韦小宝、小龙女等等,实际上只是李亚鹏、周迅、陈小春、李若彤等等对上述人物的理解与演绎,往往停留在一个十分肤浅甚或扭曲的层面上,失却了那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时代、历史、社会、人性诸多方面的深层内涵。至于游戏,那就更等而下之了。由于偏离了金庸小说的主旨,大部分新生代“金迷”所迷恋的,只能是刀光剑影,或者爱恨情仇了。于是,在他们中间,迷得可笑者有之,迷得可怕者亦有之。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我从来认为,就年轻人而言,迷金庸要比迷“超女”、迷网络好得多。因为通过对金庸小说的文本细读,套用一句孔夫子论诗的话,就是可以收“兴观群怨”之功效。所谓“兴”者,文学也。金庸小说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故事引人入胜,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文字典雅流畅,对提高年轻人的文学水平大有裨益。所谓“观”者,洞察也。应该说,金庸小说对于时代、历史、社会、人性的解读是深刻的,间或有不少精彩的见解。这对于年轻人“知人论世”能力的培养也不无帮助。所谓“群”者,交际也,金庸小说人物众多,人际关系纷繁复杂。其中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策略,对于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至少也可作为一个借鉴。所谓“怨”者,批评也。总体来说,金庸小说对社会,对人物的臧否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通过细读文本,年轻人亦可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由此看来,要使新生代“金迷”迷得得法,迷得得益,关键在于正本清源。亦即排除各种影视、游戏对金庸小说本义的误读和干扰,引导他们从细读文本入手。当然,细读文本,对于年轻人尤其是课业繁重的中学生来说,又谈何容易?何况金庸小说原本是写给成年人看的,以年轻人的阅历水准要求他们准确理解作品内涵也是勉为其难。据说,金庸先生日前表示,打算亲自动手,把原有小说择要改写成一套适合年轻人阅读的简本。这对新生代“金迷”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金庸先生的计划,不管最终实施与否,都说明了他老人家对新生代“金迷”的重视与期待。而对于金庸小说研究者来说,关注新生代“金迷”的成长,做好因势利导的工作,乃是责无旁贷的天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