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4,474贴子:89,846,166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六年前,二人同座,共商一统天下之计;
十六年后,病床上下,已是一场生离死别。

望着刘备缓缓闭上双眼,诸葛亮不禁失声痛哭。
然而,逝者已去,活着的人还要继续他们的事业。从此,诸葛亮将走上三国历史的风口浪尖,他将背负起刘备未完成的梦想,并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而付出后半生的心血。
即使被怀疑,即使被猜忌,他也都将始终坚持下去,
永不放弃。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86楼2012-11-14 15:01
收起回复
    OK,今天就到这儿咯,明儿继续


    1687楼2012-11-14 15:02
    收起回复
      2025-11-14 14:21: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楼主威武


      1688楼2012-11-14 16:25
      回复
        啊啊啊楼主啊你最近更新速度锐减啊看得我特别不过瘾那刚刚觉得精彩兴奋就木有了深感意犹未尽啊


        来自手机贴吧1689楼2012-11-15 00:50
        收起回复
          诸葛亮上任后,刘禅就很清闲了,安心地做着他那有名无实的皇帝。
          所谓“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说的就是诸葛亮掌握大权后,刘禅的真实状况。即:
          国家大事都由诸葛来管,他很累;刘禅就负责去祭祀,也就是烧烧香,拜拜佛,他很闲。
          最后,诸葛亮累死了在了自己的岗位上,而刘禅却悠哉悠哉地做了四十年皇帝。
          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并没有违背刘备生前的嘱托,这也是后世诸葛亮的声誉为什么会这么高的原因。
          ——因为真正做事儿的是他
          虽然他也有缺点,也会闹斗争,但人们不怪他,原因依旧很简单
          ——他都是为了国家着想
          当时的蜀国,作为一个新生的国家,却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就遭遇重创,可以说,瞬时就已经变得奄奄一息了。如果没人进行紧急抢救的话,则很快会灭亡在摇篮里。而那个负责对蜀国进行急救的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人,
          正是诸葛亮。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90楼2012-11-15 18:12
          收起回复
            其实,历史上就有关于刘禅很聪明这一点的明确记载。
            刘备、诸葛亮都对他大加称赞过,甚至还有人认为他能够与齐桓公相比。当然了,与齐桓公肯定是没得比的,
            但他很聪明却是个事实。
            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聪明和能力是不能划等号的。不夸张地说,这两者甚至完全是两码事儿,这个以后再详说。
            刘禅做了皇帝后,不管事儿,管事儿的,是诸葛亮——“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换句话说,
            就是屁大点儿事儿都是诸葛亮来管。
            虽然这刘禅不管事儿吧,但倒也算大力配合诸葛亮,支持他做好各项工作,即便他们之间有些矛盾,但总的来说还算得上和谐。由此,蜀国开始了诸葛亮执政的时期。
            说起来,刘禅做皇帝的这段时间,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诸葛亮执政,为时十一年;
            第二阶段:蒋琬执政,为时十二年;
            第三阶段:刘禅亲自执政,为时十七年。而现在,
            正是诸葛亮卖力干活的那十一年。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93楼2012-11-15 18:20
            收起回复
              当时的蜀汉无疑是外忧内患、时局艰难,但诸葛亮却硬是用自己的铁腕和卓越才能将蜀国给救活了!不得不佩服他的治国能力。
              对内,诸葛亮大力发展经济,平定叛乱;对外,则是积极展开外交和军事行动。之前星星点点提到过,夷陵之战后,国内也乱了,尤其是南中地区,可以说乱得是一塌糊涂。但即使再乱也没办法,毕竟刚刚大丧,不宜出兵,所以诸葛亮只好忍着。
              而这一忍就是三年。
              三年后,他才率领大军平叛。那么,在这三年中,诸葛亮就更不可能闲着了。他所做的主要就是治理国家,与吴国通好,还有,
              与魏国骂架。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94楼2012-11-15 18:21
              回复
                刘备死亡的消息传开后,魏国的那帮老头子别提多开心了,不但每天搞文娱庆祝活动,还争相写信给诸葛亮。不过他们写信给诸葛亮,不是交流感情,
                而是要蜀国投降。
                看着这一大堆投降信,诸葛亮也颇为头大,首先他没时间一一回信,其次,
                他压根就不想回他们!
                于是他用了一个特别的方式做为回应
                ——写博客。
                诸葛亮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叫作《正议》。这是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其实就相当于是给那群人一个集体回复。
                此文中,诸葛亮痛骂曹操父子,并声称虽然现在自己的实力不强,但有大义,迟早可以打败曹丕。当然了,写这么篇文章,就相当于是一个政治宣言,有没有人信都无所谓的,只是布告天下:
                我诸葛亮与曹魏,势不两立!
                以上,则是蜀汉对待曹魏的政治态度;但对待东吴,就不一样了。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联合东吴对抗曹操,只是后来这个构想被孙权破坏了。而自家的刘大哥、关二哥也不争气,搞到最后不但把荆州丢了,还弄到现在这步田地。而且最最关键的是,
                孙权还与魏国勾勾搭搭的,准备一起合谋对付蜀国。
                如果长此下去,蜀国必定存在不了多久了,所以必须得改善吴蜀两国的关系。于是,在诸葛亮正式执政的几个月后,他就派出了,
                第一位外交官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96楼2012-11-15 18:24
                回复
                  2025-11-14 14:15: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邓芝
                  虽然刘备在永安期间,吴蜀就言和了,但并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所以此次邓芝去吴国正是为了与吴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不过让诸葛没想到的是,
                  孙权居然不见他。
                  不过说起来他不见也是有理由的。第一:在他看来,这么快就与蜀国恢复外交关系的话搞不好要被曹丕打;第二:他打心里有点儿看不起蜀国,认为蜀国“蜀主幼弱,国小势逼”,换句话说,在孙权看来这根本不是平等外交,
                  明摆着你这就是来求我的!
                  孙权这点小想法自然难不倒聪明绝顶的邓芝,他很快给孙权上了一个表,表明了自己此次前来的目的,而且说得很吊人胃口。总结起来一句话:
                  “我来可不仅仅是为了蜀国,还是为了你们吴国啊!”
                  为了我们吴国?有这种事儿??孙权也很好奇,于是就接见了邓芝。然后经过邓先生的一番上天下地的忽悠,孙权终于同意了与蜀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并与曹魏决裂。
                  邓芝真可谓不辱使命,不但带回了好消息,还带回了很多东吴土特产,诸葛亮对之大为赞赏。
                  没过多久,孙权就派张温出使蜀国,然后邓芝再次使吴,就这么一来二去,吴蜀之间的友谊明显加深了。而且邓芝这次出使不但加强了两国友谊,居然还,
                  捞回来一个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97楼2012-11-15 18:26
                  收起回复
                    OK 今天就到这咯~


                    1699楼2012-11-15 18:28
                    收起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700楼2012-11-15 22:34
                      回复
                        留名


                        来自手机贴吧1701楼2012-11-16 09:47
                        回复
                          45


                          来自手机贴吧1702楼2012-11-16 14:35
                          回复
                            诸葛亮不但大力提拔人才,还大力发展经济,通过采取这一系列的措施慢慢恢复国力。
                            而且诸葛这人很会和稀泥,即善于处理内部关系,因为他很清楚,人和的重要性。
                            举个例子:魏延与杨仪,还有之前提到的张裔,以及杨洪、岑述就很不和,而诸葛亮都是从中和稀泥,保证他们能够和睦相处,团结一致。结果证明,效果是有滴,但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发展到极其严重的流血冲突这事儿他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责任的,这个以后再说。
                            至于选拔人才方面,诸葛亮非常注重德才兼备这一品质,而不注重资历和出身,尤其是对于那些知识分子和技术型人才,诸葛亮更是大力提拔,并且他也很注意益州本土人才的任用问题,正所谓“主客并重”。另一方面,为了吸引人才,他还以政(和谐)府的名义在成都建了一座读书台,以待四方贤士,并要求下属举荐人才。
                            举荐、提拔、培养,可见诸葛亮对人才方面的关心,同时他也非常注意教育问题。
                            诸葛亮不但建立了相当于现在大学的“太学”,还请了博士(和现在的博士不是一个意思)来教授。这么大力发展教育,相信大家肯定想知道有没有效果吧?在此我举个例子:我们伟大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是诸葛亮手下“教育部长”谯周的学生。
                            为了减少自己的失误,诸葛亮一再鼓励下属随时指出自己所犯的错误,要他们直言不讳;他还非常谦虚,从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并且很注意改善与下属的关系。
                            忠于职守,严于律己,让诸葛亮获得了很好的声誉,也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从古至今人们都很敬佩他,史称“贤愚竞心,佥忘其身”。
                            除了人才方面,诸葛亮还很重视吏治。因为他很清楚,官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实施。所以,为了管好官员这支特殊的队伍,诸葛亮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严格的考核。
                            他认为,一个官员好不好,关键要看他是否了解民间疾苦(这点很重要,大家都懂),为此,他将一些贪官为害百姓的行为归纳为五害,一旦犯有这五害之一罪行的,定加严惩;如果没有,那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顺便补充一下,诸葛亮为了便于人才的选拔,还制定出了一个“知人之道”的标准,有七条,分别是:志向、应变、见识、勇敢、本性、清廉以及信用。
                            综上,有了这一套完善的制度,诸葛亮领导下的蜀国政局十分稳定,可谓是吏治清明,而那些官员欺压百姓的事情几乎一件都没。可见诸葛亮也深深理解那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富强。
                            以上,大体就是诸葛亮在政治上的措施,而在经济上,
                            诸葛亮的政策更是顺应民心。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03楼2012-11-16 17:34
                            回复
                              2025-11-14 14:09: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诸葛亮执政的第二年,他就推行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力求让农业生产尽快恢复起来。
                              为了保证粮食的供应,他又效仿曹操进行屯田,并大修水利,开垦荒地,以及轻徭薄赋,实行减税计划。
                              除了农业,诸葛亮同样也很重视盐铁生产与蜀锦的产业化。他为了提高生产产量,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不但任命了专门管理这些事务的官员,甚至还会亲自进行督查,亲临生产一线进行指导,毕竟这两项产业,是蜀国税赋的主要来源、所以,那些煮盐、炼铁的工地,常常能看到诸葛亮的身影。
                              至于蜀锦,相信大家也都有耳闻。蜀锦乃蜀地的标志性产品,闻名全国,不但销往吴魏,甚至还远销塞外。为了大力发展这个特色产品,诸葛亮鼓励百姓种桑养蚕,为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还在自己家里都种了很多桑树。
                              男耕女织,是小农社会的理想形态,诸葛亮就做到了这一点,相比于那些到处逃难、逃荒的人,蜀国的人民算是非常幸福的了。所以,当时的成都,可以说是非常的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
                              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管理社会,诸葛亮还采取了一些比较严格的措施,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那,具体有哪些措施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04楼2012-11-16 17: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