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攻略蜀地之时,刘璋政权一直就有着各种激烈的争论,而刘璋一直在来回摇摆。一会儿大仁大义,无条件信任刘备,险些被刘备阴死。一会儿又全线冒进,直接被刘备揍回。
武将们也是冲动型的群情激昂,不打则已,一打就上五前锋,中场后防全不要了。
只有一个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守着一个战略位置最为重要的地方。
自然,这个人就是少帅刘循。
而这个地方叫做雒城。
雒城,并不是一个比较大的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战略要地。
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战略要地,这三者从来都是三个概念。虽然有的时侯它们会在一个城市上体现,但还是三个概念。
政治中心、经济中心,这个都好理解,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政治中心就是北京,经济中心就是上海,古代,经济政治中心往往就是首都,在三国而言,就是著名的长安、洛阳、许都、成都等等。
也正因如此,往往会造成一种误区,认为战略要地,理所当然的就是这些大城市,雒城什么破地方?怎么可能是战略要地?
而事实上,纵观三国时代的大战,没有一场是发生在那些大城市里的。官渡、夷陵、赤壁,这些地方都并非大都市。
二战中,则有一个事件更深刻的反映了这一点。二战后期,当美国军队统帅部主张攻占德国首都柏林时,后来成为美国陆军五星上将的布莱德雷将军,表示了明确的反对,认为这个时侯,没有必要费极大精力去占领柏林这样一个战略意义不大的地方。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因为战争是动态的。
任何一方都在不停的运动,调整自己的战术、兵力分布,从而获得更好的战争主导权。当双方都在运动时,必然会在某一个地区形成剧烈的争夺,从而形成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说白了,就是兵家常用的那句“扼其喉”,掐住对方的脖子,很形象。
而雒城,就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