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法律层面,二是道德层面。
大家都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对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而道德,则是一定程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代表社会正面价值的一种取向,不过是非强制性的,但如果你真的不讲道德,也必然会被民众所谴责。
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肯定是人人自危,民不聊生;而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也必然是秩序混乱,乱象丛生。所以对法律和道德方面的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先说说法律。
因为在我看来,法律要比道德更重要,或者说,更基本。
没有法律,也就没有道德底线了,你们说说,连生存权都谈不上,还谈什么道德呢?
一个社会,必然要先以法治国,才能提倡以德治国,道德如果不是存在于法制社会,那和不存在也没什么区别了。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是提倡儒家文化的,不得不说儒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主体,而法家,却并不太被提倡,倒是一直在用。甚至常常会出现挂着儒家的招牌做法家事的情况,即所谓的“外儒内法”。
儒家宣扬仁政、王道和礼制,追求仁爱、大同与一统,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思想,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提倡温、良、恭、俭、让;而法家,则完全是功利主义,核心思想就是加强君主统治,宣扬法制、权术和权威,并且认为人性本恶(我会告诉你们孔子就是赞成性本恶吗?),必须得采取严厉的手段来限制,并且追求以法治国,奖励耕战,毁弃诗书等等,霸气测漏。
简而言之,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以刑罚治国,一个是德治,另一个则是法治;一柔,一刚;一个叫王道,一个叫霸道,而这两者却又缺一不可。所以我们会发现,开国的时候多用法家思想,治国的时候,则是用儒家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悦服民心。而诸葛亮治蜀的总体思想则颇为有特色,
他是儒法并用,德法结合。
他非常注重法治的作用,刚刚定蜀时,就制定法律,虽然有的有过于严厉,即所谓“刑法峻急”的缺陷,但他执法公正,从不徇私,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两个字:
公平
在诸葛亮看来,乱世必用重典,所以采取了严厉措施从法律层面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且他不单单是针对民众,更会针对官场与军队。诸葛亮从来不会徇私枉法,无论是谁,只要犯了法,就一定治罪。
至于治军,那就更为严厉了,不听命令乱跑的,就一个字等着:
斩
打击豪强,爱护百姓,公平执法,刚正不阿,这都让诸葛亮深得民心,并为后世所称颂。
以上,就是诸葛亮在法律方面的措施,至于道德方面,
他也从不放松
大家都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对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而道德,则是一定程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代表社会正面价值的一种取向,不过是非强制性的,但如果你真的不讲道德,也必然会被民众所谴责。
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肯定是人人自危,民不聊生;而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也必然是秩序混乱,乱象丛生。所以对法律和道德方面的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先说说法律。
因为在我看来,法律要比道德更重要,或者说,更基本。
没有法律,也就没有道德底线了,你们说说,连生存权都谈不上,还谈什么道德呢?
一个社会,必然要先以法治国,才能提倡以德治国,道德如果不是存在于法制社会,那和不存在也没什么区别了。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是提倡儒家文化的,不得不说儒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主体,而法家,却并不太被提倡,倒是一直在用。甚至常常会出现挂着儒家的招牌做法家事的情况,即所谓的“外儒内法”。
儒家宣扬仁政、王道和礼制,追求仁爱、大同与一统,这是一个理想化的思想,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提倡温、良、恭、俭、让;而法家,则完全是功利主义,核心思想就是加强君主统治,宣扬法制、权术和权威,并且认为人性本恶(我会告诉你们孔子就是赞成性本恶吗?),必须得采取严厉的手段来限制,并且追求以法治国,奖励耕战,毁弃诗书等等,霸气测漏。
简而言之,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法家主张以刑罚治国,一个是德治,另一个则是法治;一柔,一刚;一个叫王道,一个叫霸道,而这两者却又缺一不可。所以我们会发现,开国的时候多用法家思想,治国的时候,则是用儒家思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悦服民心。而诸葛亮治蜀的总体思想则颇为有特色,
他是儒法并用,德法结合。
他非常注重法治的作用,刚刚定蜀时,就制定法律,虽然有的有过于严厉,即所谓“刑法峻急”的缺陷,但他执法公正,从不徇私,别人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两个字:
公平
在诸葛亮看来,乱世必用重典,所以采取了严厉措施从法律层面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且他不单单是针对民众,更会针对官场与军队。诸葛亮从来不会徇私枉法,无论是谁,只要犯了法,就一定治罪。
至于治军,那就更为严厉了,不听命令乱跑的,就一个字等着:
斩
打击豪强,爱护百姓,公平执法,刚正不阿,这都让诸葛亮深得民心,并为后世所称颂。
以上,就是诸葛亮在法律方面的措施,至于道德方面,
他也从不放松
三国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