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4,493贴子:89,861,808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坚守不出
换句话说,司马懿杀气腾腾地带这一帮人找到了诸葛亮,然后……
自己找个地方躲起来了
原本大家期待的一场正面激战就这样演化成了双方的对峙,之后无论蜀军如何挑战,司马懿都以不变应万变,
——继续坚守不出
不出归不出,但适当的骚扰是可以的。司马懿一看到诸葛亮有收割小麦的动向,他就派轻骑兵骚扰一下。搞的诸葛亮十分蛋疼,既无法好好儿收割军粮,又对司马懿的"敌驻我扰"战术无可奈何。
再这么耗下去自然是耗不过魏军的,于是诸葛亮想想还是决定撤退了,而就在此时那个死活不正兵作战的司马懿又跟了上来。
司马:“敌将休走,可敢与我一战?”
诸葛:“战就战,你……”
未等诸葛说完,司马懿又不见了踪影。原来他追上来也依旧是老样子,仅仅骚扰,但就是不肯决战。
久而久之,不仅蜀军烦了,就连司马懿自己的手下都开始闹情绪了。对于司马懿的战术,部下显然没能理解,不少人便开始冷嘲热讽,不停地请战。光嘲讽、请战还不够,其中两个将军还说了一句很难听的话:“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你司马懿怕诸葛亮就像害怕老虎一样!”
沉着如司马懿,最终还是火了,“艹,打就打!等你们吃了败仗,就没人谁敢笑话老夫了!”于是当年五月的时候,双方硬碰硬地干了一仗,战果也很简洁明了:
魏军大败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95楼2012-12-01 14:45
收起回复
    此战蜀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也就是说,魏军死伤至少一万多人,还被缴获了不少物资。
    从此司马懿就更加安心地做他的老乌龟了,部下们估计是被打怕了,也不敢多言了。
    获得了巨大胜利的诸葛亮,想要继续扩大战果,而此时,那个长期的困扰,依旧他心烦意燥:
    ——缺粮
    诸葛亮数次北伐,军粮一直都是硬伤,虽然他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改进运输工具,比如修建粮仓,甚至连屯田都用上了,但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在他为此事担忧的时候,
    一个更让他郁闷的消息传来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96楼2012-12-01 14:46
    收起回复
      2025-11-15 02:10: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虽然张颌牺牲了,但蜀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并且也是着实撤退了。
      此时的司马懿也小松了一口气,毕竟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和诸葛亮硬碰硬。很难打赢是一点,更重要的一点是,
      根本就没必要打。
      司马懿很清楚,魏蜀两国国力相差悬殊,一个“耗”字,就足以搞定诸葛亮了。看到这儿或许有人会说:司马懿这货整个就是一小内啊,自己不怎么出力,还把忠臣张颌害死了,这不明摆着鸟惊弓藏嘛!
      不过我想说,其实司马懿是一个忠臣,只是嘲讽很低罢了。
      虽从多年后的结局来看,司马懿的确跳了,但此刻的他,无疑是个忠臣。主公是什么人?是曹睿。虽然私生活方面有点儿问题,但军政方面是绝对英明果断的,换句话说,主公胜率在50%以上,你做忠臣的有资格托管吗?更别说跳反了。
      在我看来,司马懿虽然不拼命,但绝对是一心一意在为曹魏服务的,张颌也并非是他故意害死。至于多年后的江山易手,也是因为司马家连出三代英主,生生耗尽了曹氏夏侯的精英,
      这,就是天命。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98楼2012-12-01 14:50
      回复
        【镜头切回】
        见蜀军撤退,司马懿的部下们纷纷提议在陇右一带储备军粮。
        其实这个建议也不无道理,他们认为蜀军明年会趁麦熟的季节再次出兵动武,最好做到有备无患。不过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
        司马懿是谁?你们能想到的他会想不到?
        果不其然,早有想法的司马懿摆了摆手,淡淡地说道:“你们都能想到,诸葛亮会想不到?他这三次北伐,两次出兵祁山,一次进攻陈仓,都是因为军粮这个短板而被迫撤兵。如今他撤退回去,没有个三年的准备是不会动手的。而且这次他受挫于我们依山逄险的坚守战术,想必下次来一定会寻求运动战的机会,因此必定出兵陇东平原,而不是陇西。”
        这叫什么?这就叫克星。
        你诸葛亮再牛掰遇到我司马懿都是一个结局:

        不过分析归分析,谨慎的司马懿依旧对军粮的工作没有松懈,他立刻上表,从冀州等地迁五千农户来上邽屯田,并在南安、京兆、天水等地煮盐冶铁,静待蜀汉的下一次出兵。
        撤回汉中的诸葛亮越发感到事情有蹊跷,为什么刘禅会这个时候召自己回来?于是他好好地查探了一番,结果发现,
        居然是那个人在捣鬼!
        【本话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99楼2012-12-01 14:51
        收起回复
          ——李严,是他在假传圣旨!
          诸葛亮北伐之时,要当时已升任骠骑将军的李严负责后勤运输。
          但就在诸葛亮在前线获得胜利之时,李严遭遇大雨,运输线受创,军粮运输难以接济。不过李严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居然假传圣旨,要诸葛亮赶紧退兵。
          这个性质可就严重了!
          诸葛亮也是非常愤怒,但令诸葛亮更愤怒的是,李严不但不认错,反而大造舆论说诸葛亮怯敌不战,擅自退兵;他还上表刘禅,说诸葛亮退兵是假的,目的是为了引诱敌军来战;换句话说,
          他在诽谤诸葛亮要引狼入室!
          这还不止,李严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居然连为自己顶罪的替死鬼都事先找好了——督运官岑述。
          事已至此,诸葛亮果断采取强硬措施,先是拿出李严写给自己的所有书信原件,随后,再上表刘禅,要求严厉制裁李严,以正国法。
          在铁证面前,李严也只好认罪服法了。最终经最高人民法院商议,判处李严从此贬为庶民,收回一切权利和官爵,剥夺政治权利终生(虽然这句话有和没有一样,TC没政治权利可言)
          从此,李严成为了一介平民,并且被流放到梓潼郡。在那里,他将度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三年,并且每日都将生活在悔恨与无助中。
          三年后,当他听说诸葛亮逝世五丈原之时,将会激愤而死。身为托孤大臣,李严无疑对不起刘备,对不起诸葛亮,
          更对不起蜀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10楼2012-12-03 17:57
          收起回复
            一个运粮门事件,彻底断送了李严的政治生涯。
            后世有不少人认为,这是诸葛亮玩弄权术,排除异己;但我觉得像李严这样弄虚作假,逃避罪责的行为,完全是自己在找死。
            要知道,刘备死后,李严是在一直升官的,既有实权,又有兵权;在蜀汉,他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位次丞相)。再加之李严身为刘备的托孤大臣,是朝廷重臣,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诸葛亮岂能废黜?
            而且在李严被废后,诸葛亮并没有落井下石。他不但让李严的儿子继续在自己的丞相府做事,还让他担任中郎将、参军事的要职,没事还表达下对李严的深切怀念与惋惜。
            最重要的是,他还表示只要李严好好反思自己的过错,以后说不定还会继续任用他。而且说这些话时,诸葛亮都是发自肺腑的,为此他长叹不已,痛哭流涕,也说明了他并不愿意处理得如此严厉。
            可以说,诸葛亮是绝对对得起李严的,只可惜李严没有对得起刘备对他的期望和诸葛亮对他的信任。为了一己私利而坏了国家大事,贻误军机,这种罪过,无论是谁都不会饶恕的。
            还有很多关于李严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说,现在要将镜头切到另一边:
            看到蜀魏再次交锋,东吴也再次动起了淮南的主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11楼2012-12-03 18:05
            收起回复
              是年十月,孙权命令中郎将孙布诈降,引诱曹魏的扬州刺史王凌(王允的侄子,后来淮南一叛的发起人)
              其实孙权就是把他当曹休第二来看,结果王凌还是上当了,并且请求满宠派兵来接应自己。
              王凌傻,满宠可不傻,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东吴的陷阱,于是不肯发兵策应。
              王凌对满宠本来就有些不满,上表朝廷说他只是一个老廉颇而已,该撤换了。之后朝廷也准备将满宠召回去商议一番,这个节骨眼上满宠自然不会顺王凌的心意,他在走前特意叮嘱了部下,不给王凌增兵。
              王凌得不到援军,就只好命令手下七百兵去接应孙布,结果遭遇孙布半夜突袭,弄得这几百人死得死伤得伤。
              东吴虽然打了场胜仗,但战果实在不值一提,估计也会很失望吧。
              满宠回朝廷后,曹睿一看,这身体还很硬朗嘛,精神的很,于是慰劳了一番后就命他再次出镇扬州了。
              说起来,满宠历任汝南太守等职,独统一方已有二十多年了,相当有威望,把他列入曹魏时代最大的功臣行列也无不妥。
              魏吴双方目前在军事上只是些小打小闹,没什么重大事件,倒是在公元232年元月,这个原本喜庆的日子里,
              孙权却得到了一个噩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12楼2012-12-03 18:18
              收起回复
                他的儿子孙虑去世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太子孙登也特意从武昌赶来建业,劝慰这已年过五十的老爸。
                之后的时间里,孙登就留在了建业,陪在孙权的身边。这么做既是为了尽一份孝心,同时也是因为有陆逊镇守武昌,没什么好担忧的。
                无独有偶,曹睿的女儿曹淑也于是年二月夭折了。曹睿自己还三十不到呢,就遭受如此打击,必然也是痛不欲生。所以他又是立庙祭祀,又是为女儿办阴魂,甚至还要亲自去许昌参加葬礼。
                想当初,曹操曹丕去世的时候,葬礼都是相当的简单,而如今为了一个小丫头却这么兴师动众,自然招致了群臣的反对。陈群杨阜等人都纷纷劝说,当年您父亲曹丕和您奶奶(卞氏)去世的时候您都没有送葬,我们倒不是说您不孝,但如今大张旗鼓地办私事实在不妥。如今不但您自己要去,还要把后宫全带去“公费旅游”,这得多铺张浪费啊!
                还有一点他们没说,估计是没好意思说,就是曹丕曾下令禁止厚葬的,曹睿这么干完全就是在带头违法乱纪啊。
                不过,正处于极度悲痛状态的曹睿显然是听不进去的,三月他执意去了许昌办葬礼。
                曹睿这个人吧,在攻吴取蜀的外交内政上都是很有建树的,但在自己的私生活上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这个我们稍后再说。
                相比曹睿只是私事糊涂,这个时候的孙权,
                连公事都开始糊涂起来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13楼2012-12-03 18:23
                收起回复
                  2025-11-15 02:04: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某天孙权突然感慨,堂堂大东吴却没有几匹像样的马,于是就派人远赴辽东去向公孙渊买马。
                  当时大家都一致表示此法不可行,而孙权却依旧我行我素。
                  辽东是什么地方?是公孙家建造起的独立王国,自从董卓之乱后就仗着山高皇帝远,割据一方了。
                  想当初,公孙度在董卓进洛阳之前就到了辽东,当时不少人为了躲避中原战乱而投靠了他,比如和华歆共创“割席绝交”之词的管宁。
                  为了对其加以拉拢,曹操还给过他一个武威将军的头衔和永宁乡侯的爵位,而公孙度却对曹操的这番"恭维"表示愤怒:“劳资在辽东称王,当毛永宁乡侯!”并将曹操给他的印绶扔在一旁。
                  公元204年,在曹操攻克邺城的同时,公孙度去世了,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位。而公孙康死后,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其次子公孙渊于公元228年当上了辽东的新任土皇帝。
                  曹魏对辽东鞭长莫及,所以也只能以加官进爵的方式对这个独立王国进行拉拢和名义上的控制,然而这个公孙渊却是个小滑头,脚踩两只船,肩负辽东太守的头衔却私下结交东吴。曹睿自然不允许这种情况,于是命令田豫等人海陆并进,去收拾这个吃里爬外的家伙。
                  最终田豫并没能把公孙渊怎么样,倒是打听到了孙权派的使者将要返航的消息。
                  当时海浪很强劲,田豫预料到了吴国的使者要找地方避风,于是就先做好了埋伏。很快,东吴的船只为了躲避风浪而跳进了田豫所设下的陷阱,当即就被斩杀了。
                  孙权马没买来,反而损兵折将,这才回想起当初虞翻曾说过这么干不行,于是想把他从交州那儿调回来。
                  然而,虞翻已经去世了,他仅仅是迎回了一幅灵柩。
                  说起虞翻这人,不得不提起他的为人,那是的相当直率,同时还是个无神论者。
                  当初孙权大宴群臣之时,他佯装喝醉倒地不起,但等到孙权一走他立马就坐了起来,为此孙权还大动肝火,差点手刃了他。
                  还有一次,孙权与张昭谈论神仙时,虞翻指着张昭的鼻子说:“世上哪有什么仙人,都是死人而已!”孙权也是对这家伙忍无可忍了,立即把他发配到了交州,来个眼不见心不烦。然而现在他想见,
                  却再也见不到了
                  几个月后,魏国也有一人在失宠后郁郁而终,而这个人,
                  就是那大名鼎鼎的的刘晔。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14楼2012-12-03 18:26
                  回复
                    刘晔是个相当有才的人,可以说是胆量与智慧的化身,因此也一向被曹睿所敬重。
                    但就是这么个出色的人,到了晚年却成了喜好察言观色的小人。
                    曹睿曾有过伐蜀的念头,不过当时群臣都反对,曹睿只好私下里询问刘晔,刘晔告之可行。然而,刘晔却和群臣说不行,也就是说,他两边都不得罪。
                    有一位叫杨暨的官员,是刘晔的崇拜者,而他却是最反对伐蜀的人。当他与曹睿唇枪舌剑之时,就把刘晔给搬了出来:“您不听我的不要紧,但刘晔是您信任敬重的人,他也赞成我的意见,觉得伐蜀无利可图啊!”曹睿当即一愣:“可是他跟我说伐蜀可行啊”杨暨也愣了,于是两人把刘晔找来对质,刘晔一言不发。
                    后来刘晔反过来教训曹睿:“伐蜀这种大事儿你应该保密啊,不怕告诉你,我连睡觉的时候都怕说梦话泄密出去,你到好,还四处宣扬?我想敌人已经有所耳闻了!”听完后,曹睿觉得有道理,不禁羞愧起来;之后刘晔又找其他理由把杨暨给训斥了一番。
                    然而,有个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就是:谎言这东西,瞒得了初一,瞒不了十五。或许刘晔能暂时稳住曹睿和杨暨,但这种取悦两边的谎话总有一天是要被拆穿的。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人就告诉曹睿:“如果您不信的话,大可以说反话来试探一下”曹睿本来是相信刘晔的,不过试试也无妨嘛,但最终意外地验证了检举人的话。
                    之后曹睿就越来越疏远刘晔了,把他明升暗降为大鸿胪,这个位高而无实权的官职。刘晔也因此悔恨交加外带精神失常,两年后便郁郁而终了。
                    说起来,刘晔这人是真心有才的,对东吴西蜀公孙渊等人的判断基本都是正确的,但或许正如后人所评,“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他这种耍小聪明的人的确是不如大智若愚啊。
                    就这样,刘晔从此退出三国舞台,何其可惜!不过魏吴的小打小闹仍在继续,这不,
                    陆逊来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15楼2012-12-03 18:27
                    收起回复
                      年底时,陆逊亲率士兵,摆出了一副要攻打庐江的姿态。
                      陆逊是何等人也?大家都吓坏了,赶紧劝满宠请求救援,但满宠却不以为然地笑笑:“这庐江虽为小城,但兵精将勇,防守完全不是问题。而且东吴真的敢上岸两百里和我们比拼陆军?呵呵,我倒不怕庐江失守,就怕呀,东吴不来!”
                      满宠这番话,绝对霸气外露,不过他的确也有说这个话的资本。于是他不但没有救援,还作出了一副要和陆逊决战的样子。
                      事实上,东吴的陆军的确无法和魏国的相提并论,看到魏军摆出这么一副架式,陆逊也只摇摇头,无奈地离开了。
                      经过此事件后,满宠为了将来对付吴国的进攻,特意在合肥以西依靠险阻另建了一座合肥新城,作为将来对抗东吴的"主战场"。而且这个“主战场”在后来对吴国的作战中的确发挥到了很大的效用。
                      一年后孙权再次攻击合肥时,也是因为这座新城距离长江巢湖太远,二十几天都没敢下船,只能在岸边找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耀武扬威一下。然而就是这点儿耀武扬威的虚荣满宠都没满足他,他抓住战机对孙权进行了伏击,让孙权丢下了几百具尸体后狼狈不堪地跑回去了。
                      说到这儿,不禁再感慨一下,满宠这个无论是在演义里,还是在各大三国游戏里都不太出风头的人,真得是极有能力的。此时的他作为征东将军驻扎在扬州,明显比那个曹休要难对付得多,连陆逊都对他忌惮三分。
                      【镜头切回】
                      上次孙权派去辽东的使者被杀了后,这事儿当然不能就这么完了,于是公孙渊决定再做做样子,讨好一下那个,
                      已经老糊涂了的东吴大帝。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16楼2012-12-03 18:29
                      回复
                        公元233年,公孙渊派使者来吴,先是对孙权拍了一通马屁,然后再上表称臣。
                        这还得了?此时的孙权最抗不住的就是这套了。
                        他立即高兴得眉飞色舞,甚至大赦天下来庆祝,还要派一万兵马带着金银财宝远赴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并加九锡。
                        见孙权这架势,以丞相顾雍为首的群臣纷纷劝说,表示对公孙渊这种人,派个使者意思一下就行了,真得没必要用送人又送钱的,而孙权却不以为然。他觉得人家远在辽东的土皇帝都想着向我称臣,这是何等的诚意啊!我怎么能就用一纸空文打发掉呢?
                        张昭实在听不下去了,分析道:“公孙渊是怕被魏国搞才来求援的,绝对不是心甘情愿称臣于您,如果他又改变主意臣服于魏的话,肯定会扣押我们的使者当信物,到那时我们可就成了全天下茶余饭后的谈资了!”然而孙权还是不听,张昭又继续力争,就这样俩人对峙了起来。
                        最终孙权没能打赢口水仗,恼羞成怒地拔出宝剑对着张昭:“吴国所有的人,入宫敬我出宫敬您,这已经足够尊敬了您了吧?而您却屡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为难我,我真地怕自己会控制不住脾气啊(杀了您啊)!”张昭凝视孙权良久,缓缓说道:“之所以我即便知道您不会听我的,我还以死直谏,就是因为当年太后的托孤于我啊!”话毕,他泪如雨下。此情此景,连孙权也动了情,将宝剑扔在一旁,两人抱头痛苦。然而哭归哭,孙权依旧我行我素,派人去了辽东。
                        张昭见孙权这么一意孤行,干脆请了病假从此不上朝了。孙权火了,立马派人用土把张昭的家门堵住,张昭也不甘示弱,干脆自己也在家门内用土把门都堵死,双方就这样展开了对峙。
                        公孙渊见到孙权派人带来燕王头衔和九锡的重礼后,果然慌了。
                        他很清楚,辽东离魏国近而离东吴远,再加上魏强吴弱,要是自己就这么受封了,肯定会得罪魏国的。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使者给砍了,还把头颅送给曹睿请功,而东吴的兵马财宝则都收归己有。
                        见公孙渊这么做,曹睿很是高兴,并加封他为大司马乐浪郡公。但人财两空的孙权,
                        可就被气了个半死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17楼2012-12-03 18:31
                        收起回复
                          孙权咬牙切齿地表示:自己要是不能把公孙渊这个鼠辈的脑袋给砍下来扔海里,就无颜再君临天下了!
                          于是他当即就想要北上辽东,与公孙渊决一死战。
                          客观地说,孙权的水军是很精锐的,人数上也占有绝对优势,但北上辽东的话,着实不利。
                          东吴群臣见大帝又想出如此创意,大吃一惊,陆逊薛综等人赶忙忙劝谏。
                          他们也知道大帝这人不好劝,于是先拍拍马屁,表示大帝英明神武地领导下,这场战斗是绝对不可能打输滴,然后再陈列一大堆没必要打这场仗的理由。好说歹说,终于将大帝劝得回心转意了。
                          此时大帝也知道自己错了,于是派人去请张昭回来,然而张昭却不领情。大帝只好亲自去张昭府上,但张昭依旧卧床不起,反正就是不见他。
                          这下大帝又火了,立即下令点火,要把张昭给烧出来,但张昭也是一倔脾气,就是不出来。无奈的大帝只好灭火,然后在张昭家门前罚站。
                          毕竟是皇帝啊,老在门口这么罚站还得了?于是张昭的几个儿子赶忙将张昭搀扶起来,送回到了宫中,君臣才勉强和解。不过说起来,孙权与公孙渊之间的这段恩怨却迎来了一个,
                          可以拍成电影的结尾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18楼2012-12-03 18:32
                          回复
                            毕竟先前东吴带去了一万人,想要整吞还是有点难度的,于是公孙渊先把他们的兵马给分散了。
                            其中秦旦、张群、杜德、黄强等人带着六十人兵马被安排在了辽东以北二百里的地方。
                            心怀故国的他们,见情势有变,最终在秦旦的提议下约定起兵造反,不成功便成仁!然而就在准备起义的当天中午,他们的计划被外泄了出去,当地太守立即关闭城门进行搜捕,他们也很无奈地跳城墙逃离了。
                            跳城墙毕竟是个危险的行为,张群就在跳墙时摔伤了膝盖,再加上患上了疾病,很快就没什么逃跑的力气了。
                            感到自己支持不住了,张群想让大家别再管他,赶紧逃生。然而秦旦却坚决反对,表示这种时候大家更是要生死与共。经过商议,大伙最终决定由秦旦留下来照顾张群,而杜德、黄强则去去寻找救援。
                            这俩人就此过上了在深山老林里采摘野果度日的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之后他俩到达了高丽,并将孙权给公孙渊的头衔原封不动地送给了高丽国王,表示孙权准备的礼物全被公孙渊那个小人给抢走了。高丽国王立即派人跟从他俩,将秦旦张群从深山老林中营救出来,并准备船只把这几个勇士送回去,还带上了貂皮等贡品。
                            就这样,经历过九死一生的他们终于回到了故土,并被孙权拜为校尉。
                            多么惊险曲折啊,真心可以拍成电影了有没有!
                            【镜头切回】
                            曹魏、东吴、辽东的“三角关系”先说到这儿,现在还是将历史的聚光灯,
                            重新打回到诸葛亮的身上吧
                            【本话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19楼2012-12-03 18:33
                            收起回复
                              2025-11-15 01:58: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正如司马懿所预料的那样,蜀汉整整沉寂了三年的时间。
                              经过前几次北伐,诸葛亮深刻地认识到了粮食问题是自己最大的短板。如果想要真真正正地打一次胜仗,不解决这个问题是绝对不行的。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
                              在这三年里,为了解决粮食生产问题,诸葛亮将军队屯驻在黄沙一带,开始施行屯田,一边训练,一边种田;为了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他又搞发明创造,制作出了一种叫做“流马”的工具,与之前的“木牛”一起,并称为“木牛流马”;为了解决粮食囤积问题,他在斜谷修建大粮仓。总之,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可以说诸葛亮是想尽了一切办法。(然而前不久看到有人说诸葛亮沉寂了三年是因为“心冷了”,当时就笑了,这么评价完全是对不起诸葛亮这三年来的努力啊!)
                              另一方面,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同时又让魏国疲于奔命,诸葛亮又亲自给孙权写信,请他在东线出兵,和自己的战略配合起来。
                              公元234年春,一切准备妥当的诸葛亮,倾全国之力,亲率十万大军,开始了他人生中,
                              最后一次北伐。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24楼2012-12-04 17:3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