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吧 关注:3,424,494贴子:89,847,890

回复:【轻松说历史】带上三国杀的感觉,给大家讲讲三国历史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步,会师。
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史,许多大的战役,都是以会师的方式完成的。原因很简单,握坚拳头出击才有威力。
这次也不例外,刘备攻下雒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张飞诸葛亮军团前来会师,会师地点:
成都。
赤壁战前,曹操给孙权写的著名信里有一句著名的话:“与将军会猎于吴”。但最终这句话成了个大笑话,估计曹操回去后马上封杀魏国论坛,禁止这句话再出现。
而在刘备这里,却成了事实。现在,他真的是领着大军,和刘璋“会猎于蜀”了。
刘备张飞诸葛亮合兵一处,包围了成都,围而不攻,就在外面打猎玩儿。张飞没事儿再喊一声嗓子:“大哥,又打了只兔子嗨!”然后成都里面的就吓个不轻。
“卧塌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这刘备不是酣睡,是拿着刀枪火炮在外面搞军演。
第一步,把成都军民之心吓了个够怆,刘备接下来就要开始他的第二步了。


1186楼2012-10-17 15:56
回复
    第二步,借力。
    借谁之力呢?
    传说中的“西凉神威天将军”。
    马超同学终于再次登场了,地点,张鲁治下的汉中。
    这些年马神威日子越混越惨。
    他最辉煌的日子就是他造反的时侯。他父亲和韩遂不和,向曹操请求调回中央,所原部由马超统领(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征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趁这个机会,他联合韩遂造反了。
    马腾死那会儿,正是他一生之中最灿烂的日子,西北“自由”军副总司令兼参谋战,奇谋迭出,计行连环,两次差点儿把曹操算死。
    但自从被曹操虎豹骑大败之后,他的日子就一天惨似一天。
    先是被王烈女联合一帮龙套把他搞了个够呛,接着被夏侯猎豹千里急行追着揍,好不容易跑到显亲投奔韩遂准备找羌族兄弟们再拉队伍,结果又被夏侯猎豹追上,一气被赶出了大西北。
    现在,堂堂神威天将,跑到了张鲁那里当打工仔。
    这个落差太大了,当年是联军副总司令,好歹算一方诸侯,现在在诸侯手下当个县级干部,还是挂职。
    这是一个不安定因素,而刘备,就在这个时侯抓住了这个不安定因素,来了个“铁树开花”。


    1187楼2012-10-17 15:56
    回复
      2025-11-15 05:23: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马超写降书之后,刘备的举动竟然是---
      不许!
      马超一脸黑线,彻底凌乱了。
      这是闹哪样!
      你派人来求我降,然后我来了,你又不许,你这是干吗?
      很多人都不明白刘备这是唱的哪出。而这时侯正吹着茶,在肚子里打着他的如意算盘。
      这个“算盘”,在今天照样有用,一个营销学的理论。
      商家,都是要销售商品的,酒好也怕巷子子深,所以营销非常重要。而如何把商品卖出去呢?一边有这么几种。
      往顾客手里硬塞:“你买吧你买吧,我们的产品可好了,用了之好百毒不侵,百病不生”----那是最低级的推销。
      “这个产品不错,就是我想要的那种!来来来,咱们把他买了吧”--------------------这就是高一级别销售。他们会抓住顾客的心理,让你心甘情愿的买他的东西。
      在这之上还有吗?有。
      “怎么都买那东西啊?有什么好的?我就不喜欢……唉,不过都买,我不买不就太out了?算了,也买个吧。”---------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营销。他既不往顾客手里塞什么,也不上赶着去问顾客想要什么。他是在引导顾客的心理,让你进入我的思维模式。
      而刘备就是这样一个最高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89楼2012-10-17 15:59
      回复
        他不仅看到了马超要想什么(比如想恢复当年的高级别),还看到了马超只能要什么(你的要求必须在我的范围内)。
        首先,他明白马超有迫切的、不想再跟着张鲁打工的欲望。好,那就利用你这个欲望,派使者去,让你脱离出来。
        然后,好,现在,你脱离了……脱离之后,还由得你?
        进一步讲,是这样一个过程。如果刘备这时就答应了马超,那么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合作关系。是刘备先派的使者,在请求马超的帮助。过来之后,马超不用说了,自然又是联军副总司令,和刘备一块儿在最高统帅部分析战况。
        这不是刘备想要的。
        刘备想要的,是马超来到这里之后,继续为他打工。
        所以,刘备突然就翻脸了,不答应。你自已看着办,愿意回去就回去。
        这就轮到马超慌了---
        “别介,我出都出来了,回? 能回哪儿去?”没办法,马超只能再主动请降。
        这一来一去,地位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马超以这种身份过来,充其量就只能是纵队司令,副总司令这事儿,想都不要想了。
        这就是刘备,用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真正是把你卖了,你还得帮着数钱。别管你当年什么诸侯不诸侯的,到了这儿,清一色小弟的干活。
        第二步,“借力”,以一种完美的方式收官,现在,开始第三步,
        也就是敲定最后结果的一步。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90楼2012-10-17 16:01
        收起回复
          最后一步:谈判。
          谈判人:公司元老简雍。
          谈判这个词儿听起来不太好,主要是让晚清闹的,因为一般这个词儿后面跟着的,就是XX亿的赔款数字和割地条约。
          但这个词是个中性词,本身没好坏,关系是什么情况下的谈判。
          所以,在这里,不妨为它加个修饰词---“飞机大炮掩护下的谈判”。
          外面是刘备的兵甲数万,战机飞着,大炮支着,机枪架着,“ok,简雍,你去找刘璋谈吧!”
          刘璋泪流满面:“谈个锤子啊……”
          之前刘备的二步走,第一步张飞诸葛亮军团成功会师,共围成都,兵力一下子翻了一倍。第二步借力,把个当年诸侯马超硬生生摁成了他的小弟,乖乖的帮他带兵出战。从客观环境到主观心理,都彻彻底底的把刘璋震撼了一把。
          这似乎就是在明确告诉刘璋,马超的出路,
          就是你刘璋,
          唯一的出路。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91楼2012-10-17 16:02
          收起回复
            刘璋怯了。
            战争打到这步,他无法也争什么了。虽然城里还有士兵三万,虽然粮草还够支撑一年,虽然城中军民皆愿死战,但是,他不想了。
            他没有刘备那样的经历,也没有那样的斗志。他明白,争,就意味着多少年的颠沛流离,多少年的卧薪尝胆,多少年的……总而言之,他不想受这个罪。
            对他而言,“理想”,并不是第一位的。对他而言,奋斗数十年,最后一年成功,还不如永不成功,踏踏实实的享受上几年。
            “算啦,我享享清福吧。正好,你们也不用再打了”。
            刘璋最终决定,投降,“遂开城,与简雍同舆出降”。而他也确实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刘备授以振威将军,把他迁到公(和谐)安,他最终也是病逝在此地,算是享完了清福。
            刘备胜利了,但是终其一生,他都是一直是在血火中拼杀,没过上过几天好日子。刘璋失败了,但终其一生,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享福,即使丢了蜀地也是这样……
            从这个意义说,我们能判断,倒底谁是真正的成功者、谁是真正的幸福者吗?
            似乎不能。
            因为,每个人对“成功”“幸福”的定义,都是完全不同的。刘备的成功,对刘璋来说或许就意味着疲惫,而刘璋的“幸福”,对刘备来,就意味着耻辱。
            所以说,试图为“幸福”下一个定义,举世皆准,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方式,而每个人也应该为这种自己的追求而活着。
            而现在的刘备,正在品尝他一生中最大幸福来临的滋味。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92楼2012-10-17 16:03
            收起回复
              看着成都偌大的宫殿,坐在那个蜀地之主的位子上,刘备感慨良多。
              “终于等到今天啦!”
              “终于”二字,是如此的沉重。
              这年,他54岁。
              10岁那年,他跟着母亲摆地摊买草鞋,中间没少让城管撵过。
              23岁那年,他认识了关羽张飞。
              24岁那年,带着关羽张飞参军,青春年少,热血沸腾的他,打算在乱世中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40岁那年,整整16年的拼搏,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他的事业,他的自信,他的梦想,被曹操打了个精光脆,统统埋进了坟墓。从此,他带着一帮兄弟,告别了北方------那片他曾经洒过无数鲜血和热泪的地方。
              41-46岁,整整6年,他被刘表安置在一个近乎赋闲的地方。那是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日子,无尽的孤独似乎在不断的提醒着他----你败了,你的一生就是失败的一生,你是一个失败者。
              47岁。年近半百的他,不甘就此划上人生的句点,痛定思痛,再度奋起,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共同制定了人生第一份详尽蓝图“隆中对”。
              48岁,联合孙权,共败曹操于赤壁。
              50岁,在鲁肃的帮助下,得到荆州重镇南郡。
              51岁,与庞统一起入川。之后大棒与金元并用,谋占蜀地。
              54岁,经尽千难万险,极尽数十年血火洗礼所练出的军事谋略,最终成功攻占蜀地。
              终于,在54岁这年,他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基业,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他成功了,这一刻,他终于可以向世人证明,更向自己证明:
              “我刘备,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93楼2012-10-17 16:05
              收起回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从参军,到现在,三十年,整整三十年,这期间刘备所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他不只是体力的巨大损耗,更是精神的无尽折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人在有自信的情况下,知道目标在那里的情况下,能坚持走完漫长的路,那很值得尊敬。
                但更值得尊敬的,是自信已被打击的体无完肤,目标也根本不知道在何方,却仍靠着心底最坚强的信念,跑完全程。
                这三十年中的二十年,他都是在失败中渡过的。所有的声音似乎都在告诉他,“你不行,你压根儿就不是这块料儿,你趁早洗洗睡吧”。
                但他从没有退缩过,他仍在坚持着这条路。不但如此,他还在不断的调整,充实,强大着自己。
                当这个梦想最终达成的这一刻,其中滋味,只有他本人才能体味。
                ————————————————————————————————————
                毫无疑问,入蜀一战,是以刘备的完胜而告终的,刘备集团上下心情必是一片大好。
                然而镜头回转,曹操那里就没有一点欢腾了。在他失去了挚友荀彧之后,
                又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94楼2012-10-17 16:10
                回复
                  2025-11-15 05:17: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ok,今天就到这儿咯


                  1195楼2012-10-17 16:13
                  收起回复
                    背景:明儿要进行两次排练,可能没时间来,故

                    今晚加更!

                    ———————————————————————————————————————
                    ——荀攸。

                    既他的叔叔荀彧之后,荀攸也去了
                    虽然原因完全不同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七月,曹操再次亲征孙权,荀攸随军一起出征,在进军途中,他去世了。
                    荀攸的猝然病逝,使曹操十分悲痛,甚至一说起他就痛哭流涕。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他还特意下了一道手令,以表荀攸乃一代明士
                    虽然之前(很早以前了其实。。)有介绍过荀攸,不过还是让我们再简单地
                    梳理一下他的谋士生涯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00楼2012-10-17 22:26
                    收起回复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
                      东汉名门荀氏之后,荀彧的侄子(虽然比荀彧还大六岁,不过在大家族也是常有的现象)。
                      不过荀攸与荀彧不同,他是个杰出的战术家,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与军事策略,是他的拿手好戏。而荀彧,
                      是战略家。
                      荀攸从小就是个孤儿,父母双亡,由祖父和叔叔抚养。他外表愚钝,内心机智非常,小小年纪,就显示出了可怕的智慧。
                      他的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死后,他手下张权主动要求为荀昙守墓。
                      此时的荀攸,刚好十三岁,当他看到张权时就有怀疑,便告诉叔父荀衢,说此人神色反常,是个坏人!(颇有某小学生的风采)叔父一盘问,果然这家伙杀了人,逃到这里想借守墓隐藏行踪。
                      这事传扬出去后,大家都对小荀攸另眼相看。
                      之后何进秉政,征召海内名士二十余人,荀攸便是其中之一,拜黄门侍郎。董卓作乱,荀攸便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一起谋诛董卓,事泄,被捕入狱。
                      在狱中,何颙害怕了,自杀。荀攸不但不自杀,反而言语饮食自若,终于熬到董卓暴死,他光荣出狱。
                      出来了后,荀攸便回了家,后又被征召至公府,迁任城相。
                      荀攸不干,他觉得蜀汉是个好地方,想去做蜀郡太守,可惜路不通,只好滞留在荆州。
                      就是在这时候,他的人生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转折点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01楼2012-10-17 22:36
                      收起回复
                        ——他收到了曹操的招贤信。
                        荀攸受到了叔叔荀彧的推荐,便从此进入曹营。
                        曹操也是久闻荀攸大名了,于是俩人进行了一次细谈,曹操大喜过望(这个场景在曹营还是挺常见的),对荀彧、锺繇(荀攸的基友)两人说,公达,非常人也,有他在,天下当何忧哉!
                        曹操立即任命他为军师,从此,他们两人,开始了亲密无间的合作,以及
                        一生的传奇。
                        荀攸的一生当中,一共为曹操献计十二次,均为重大奇谋,每次不是绝处逢生,就是出奇制胜,这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他随曹操征战张绣。看到形势对曹操不利,荀攸劝曹操暂缓进攻,等待张绣、刘表分裂,以待其变,免得自己到时不可收拾。
                        可是此时的曹操,对他并未完全信任,没听。没听的结果是——打了败仗,自己都差点陷了进去。事后曹操很后悔,向荀攸道歉,说没听你的计策,才至如此呀!
                        从这以后,曹操对他,就几乎是言听计从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03楼2012-10-17 22:46
                        收起回复
                          同年,曹操讨吕布,围下邳,因为连续交战,士卒都很疲惫,曹操准备撤军。
                          荀攸和郭嘉一起劝曹操坚持下去,并献了水攻的计策,曹操引沂、泗水灌城,城溃,绞杀吕布。
                          其后,官渡之战爆发,为解白马之围,荀攸又献声东击西计,斩杀颜良,破围而出。斩文丑一战,虽然史书未明确记载是荀攸的计谋,但我认为这也是他的功劳,因为当曹操放辎重诱敌时,有人提出质疑,他当即反驳道:“以此破敌,奈何去之?”
                          此战,曹操以不到六百骑兵,击败文丑、刘备的五六千铁骑,并将文丑当场斩杀。
                          后来曹军粮草殆尽,荀攸又献计曹操,要他袭击袁绍的粮草,并提供徐晃做人选,最后破走之,烧其辎重。
                          到许攸来降时,他提议曹操奇袭乌巢,众皆疑,唯独荀攸与贾诩不疑,劝曹操听从。
                          曹操听了,大获全胜,彻底扭转战局!
                          之后袁绍部将张郃、高览攻打官渡曹军大营,因为他们是受郭图陷害来降,守将曹洪不敢接受,怕诈降。荀攸一眼就看出这不是诈降,力劝曹洪接受。曹洪听了,避免了一次误会,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可以说,官渡之战,荀攸出力最多,光芒盖过了郭嘉、贾诩。
                          没有他,曹操要想打赢这一仗,难度非常之大。所以这场关乎曹操生死存亡的大战,
                          在谋士中,他可以算作为第一功


                          1204楼2012-10-17 22:52
                          收起回复
                            在之后剿灭袁氏残余的战斗中,荀攸也是积极谋划。
                            在先击刘表还是袁谭、袁尚的问题上,内部争执不休,大多建议先打刘表。荀攸坚决反对,要曹操趁着袁氏兄弟内乱之机摆平他们。曹操听了,击破袁氏兄弟,在南皮杀死袁谭,袁尚则逃往幽州。
                            冀州平定后,曹操上表夸耀荀攸,说他“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而后封他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又为尚书令。
                            荀攸这人,跟贾诩一样,低调,但他还有项秘密武器:
                            大智若愚
                            就像二将中的插画那样,乍看起来挺憨厚,其实他的内心,隐藏着无穷的智慧。
                            他身怀奇谋,却很会做人,不但能处理好与曹操的关系,也能在残酷的政治漩涡中,始终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他并不是像贾诩一样躲在帷幕后面当宅男,而是中规中矩,谦虚谨慎,从不夸夸其谈,自耀其才。与后世曾国藩一样,他也不怎么把功名放在心上,淡然处之。
                            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荀攸,就是这么做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05楼2012-10-17 23:01
                            收起回复
                              2025-11-15 05:11:2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如此一个优秀的谋士,曹操自然是对他称赞有加,甚至将世子曹丕都托付给他,还告诫曹丕,要他以荀攸为师,当尽礼敬之,曹丕对此也是铭记在心。
                              在荀攸病了的时候,曹丕前去探望,并且拜倒在床下
                              ——恭敬乃至如此!
                              然而,再优秀的人,也难以逃脱生命的枷锁。
                              荀攸还是死了,死在了征讨孙权的路上
                              与郭嘉一样,猝然而逝。
                              为此,曹操也是异常得悲痛,说起他就哭。
                              荀攸活了五十八岁,而且在这不算非常长的五十多年中,他实现了很多人一生都不能实现的理想——德才兼备,功成身退。
                              可以说,他与贾诩一样,既能谋人,又能谋己,可谓是
                              真正的智者。
                              曹操曾经下过一个公文,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意思就是,荀攸,我找不出他任何缺点
                              多么高的评价!
                              他的一生,几近完美
                              算无遗策,奇计百出,这就是荀攸,大智若愚的奇才。
                              他与叔叔荀彧,被称作二荀令君,连曹操都说:
                              “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是的,荀家两代人,为曹操建立了不世之功勋,这么说,也是理所当然。然而不同的是,荀彧忧郁而死,而荀攸可以算是善终了。
                              我们不必为他悲伤,但依然要为其惋惜
                              为又一个奇才的凋零而惋惜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06楼2012-10-17 23:1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