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王锦蛇 中文目名:蛇目 中文科名:游蛇科 中文属名:锦蛇属 中文俗名:臭王蛇、黄颌蛇、菜花蛇(湖南)、王蛇(四川)、锦蛇、黄蟒蛇、王蟒蛇、油菜花、臭黄蟒、棱锦蛇(黑龙江)、棱鳞锦蛇(福建)、菜花蛇(江苏)、王字头(贵州)、松花蛇(贵州、湖北、四川)、臭青松(台湾)、菜花蛇(浙江)、臭黄颔 拉丁文名:Elaphe carinata 英文名:Stink rat snake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ünnther,1858 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简介 大王蛇,学名王锦蛇,是一种很常见与温带的大型蛇 ,无毒,靠自身强大的身体和缠绕力来杀死猎物。因为头上有像王字的花纹而的名。蛇体大,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容易饲养和孵化等诸多优点,很多蛇场或养蛇户,特别是北方诸省区,大都以养它作为无毒蛇的饲养对象。王锦蛇,又称菜花蛇,大王蛇、蛇王、臭黄颌等。它是无毒蛇中(除蟒蛇外)长势最快,形体较大的蛇类。栖息在山地,平原及丘陵地带,活动于河边、水塘边、库区及其他近水域的地方。 大王蛇动作敏捷,性情凶猛,爬行速度快且会攀爬上树。它系广食性蛇类,以捕食蛙类、鸟类、鼠类及各种鸟蛋。食物缺乏时,它甚至吞食自己的幼蛇或同类。因此,养殖中尤其要加以注意,必须保证其食饵的充足、多样化,这也是人工养殖王锦蛇必须单养,不能与其它无毒蛇类混合养殖的主要原因。肛腺能散发出一种奇臭,故有臭黄颌之称,手握蛇体后要用生姜片擦洗或用香味浓郁的香皂洗手,才能把臭味洗掉。 估计数量:野生状态数量次于黑眉锦蛇,仍为普通种。目前属开发利用对象。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适当控制滥捕和收购。 
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国外分布于越南。生活于平原、丘陵和山地。垂直分布范围:300~2300m。 编辑本段物种信息 识别特征 头背鳞缝黑色,显"王"字斑纹;瞳孔圆形;吻鳞头背可见;鼻间鳞长宽几相等;前额鳞与鼻间鳞等长;颊鳞1;眶前鳞2(1),眶后鳞2(3);颞鳞2+2(3);上唇鳞8,3-2-3式;下唇鳞10(11或9),前4~5枚与颔片相切;背鳞23(25,21或19)-23(21)-17(19),最外二行平滑,其余强棱;腹鳞雄217~221,雌218~224;尾下鳞雄77~83,雌42~84;肛鳞二分。 繁殖方式 卵生。

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国外分布于越南。生活于平原、丘陵和山地。垂直分布范围:300~2300m。 编辑本段物种信息 识别特征 头背鳞缝黑色,显"王"字斑纹;瞳孔圆形;吻鳞头背可见;鼻间鳞长宽几相等;前额鳞与鼻间鳞等长;颊鳞1;眶前鳞2(1),眶后鳞2(3);颞鳞2+2(3);上唇鳞8,3-2-3式;下唇鳞10(11或9),前4~5枚与颔片相切;背鳞23(25,21或19)-23(21)-17(19),最外二行平滑,其余强棱;腹鳞雄217~221,雌218~224;尾下鳞雄77~83,雌42~84;肛鳞二分。 繁殖方式 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