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iua9
1,规划不要去参考各种模式,没有意思,都是固有模式,城市就不会有什么新意。
2,多城模式相对简单,可以在各城市间切换,以达到需求的稳定。比如住宅区突然长出了大量高楼,马上切换到工业或商业区以提高工业量或商业量来满足住宅区的大量工作需求。再切换到住宅区,住宅区长出的高楼有了工作就不容易黑楼了。
3,单城模式发展是相当困难的,需求不能有效积累,导致出有效高楼比较困难,特别是商业高楼难出,而住宅高楼出了又容易黑楼,特别是一次出多幢高楼的时候,因为等你工商业起楼来满足你新增的岗位需求的时候,往往住宅楼因为缺乏工作已经黑楼了。
4,不管多城还是单城,人口都是关键的,没有人口基础不要去盲目发展高福利(教育和医疗)。否则城市将陷入危机,最终破产。
单城发展的几点建议:
1,首先要大量发展低收入人口,注意关键人口节点需要建造的公共设施,比如市长官邸、花园、公墓等等。这个阶段不要提供教育,只需要提供图书馆。如果时间拉得太长,他们的教育会下降到0,引起犯罪等问题,可以部分提供小学,但要控制不要让市民的教育程度上到40以上(快到了就吧小学给铲掉)。发展了大量低收入高楼之后注意把每幢高楼宣布为历史建筑(高手也可以不必这么做)这个阶段相对比较容易,也特别容易赚钱。
2,人口差不多了,就到了部分市民升级教育程度的时候了,注意,是部分不是全部,你给他们提供好的环境,好的教育,好的工作,你想让那个楼升为中收入就把宣布为历史建筑取消即可。城市就会按照你的意愿长楼了,注意每次少长点,然后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
3,不要工业升级相对容易,不需要的工厂慢慢铲掉即可。商业升级需要满足他们客流、污染、地价等方面的需求,他们就会逐步升级了。
4,不要试图全民升高收入,这样城市就会比较脆弱,一旦发生危机,整个城市就会完蛋了。要控制好高中低收入的比例。
5,宣布了历史建筑的低收入住宅是可以提高教育水平的,但是不建议小学中学一起上,否则经济吃不消,实际上后期的大学和博物馆是全地图有用的,加前期的图书馆就已经够用了。低收入住宅里的市民升了教育之后就会向往更好的工作环境所提供的低收入工作岗位,从事高污工的工作低收入市民就会逐渐减少。
总之,控制好工作人员和岗位的合理对应是关键。区域规划上要有利于市民的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