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抉择的时候是否想到过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刘欢:抉择的那一刻想不了这么多。队员临场表现有差别的时候好办,但两人都很出色的时候会特别难以取舍,只能咬牙忍痛割爱。那种痛不是人们能想象的。我和哈林团队的“导师考核”是8月15日、16日录制的。老那和杨坤的团队比我们晚一周录像。记得那天我们一录完像老那就说:“我得总结经验,不能像刘欢这么纠结,太痛苦了!”杨坤在考核录像前也夸口:“我不会哭,我才不纠结呢,我这个队好些个队员没有我转椅都进不来。”结果怎么样?人都是有感情的,这些队员都是你亲自挑来的,你怎么可能轻易割舍。
记者:赛制很残酷。当时接受节目邀请的时候没考虑到这一点吗?
刘欢:当然考虑过。当时认为赛制这一部分不太适合中国文化,曾经有所顾虑。中国奉行中庸之道,万事和为贵,大众对这种“自相残杀”很难接受。但原版模式就是这样。原版模式的成功一定有它的道理。这是一档真人秀节目,也就是说除了真人,它毕竟还是个秀。是秀就会要求好看,吸引人。所以我们只能尊重原版,调整心态。既然决定参加,就要挑战自己。挑战的结果你也看到了,就是极度纠结和被质疑、被黑幕。
澄清“放水”
徐海星害怕碰上李代沫
后者输在选歌错误太想成功
记者:您害怕质疑吗?
刘欢:不怕。心底无私天地宽。说实话我也没有兴趣上网去看那些是是非非。我太太会上网看队员的考核视频和评论,关心相关的新闻报道,然后跟我念叨。不过我一烦,她也就不吱声了。对被质疑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毕竟音乐不同于体育比赛,成败输赢可以一目了然。音乐欣赏需要一定的音乐素养,而“好声音”是通过音乐来展示的。也就是说,你的声音再好,但和音乐联系不好,或者在展示的那一刻联系不好,就不是“好声音”,至少在那一刻不是。这是游戏规则,没有办法。倒是我太太跟我转述的“黑幕”传闻让我哭笑不得。
记者:最大的“黑幕”据说是李代沫没能留下来是他自己“放水”,网上传得有鼻子有眼。
刘欢:这种阴谋论恐怕对李代沫是伤害最深的。我个人很喜欢李代沫,他的声音独特、自然、温柔,气息也好,中国缺少他这种能轻松、幽默演绎浪漫情歌的歌手。考核那天他选歌错误,加上太想成功,所以输给了徐海星。其实徐海星那天表现并不算出色,只是比较稳定,没出纰漏,可以说是李代沫的失误帮了她。看得出徐海星那天压力非常大,她不傻,她知道大家都喜欢李代沫,她害怕碰上李代沫。选择徐海星我理直气壮,因为我作为“好声音”的导师,如果因为音乐以外的原因而昧着良知,我枉为音乐人。
分组原则
按转椅数分组为公平
“死亡之组”实属迫不得已
记者:不少观众对您的有些分组配对不解,您是按照什么原则来分的?
刘欢:我的团队被认为实力最强。导师全部转椅的学员一共14人(组),我的队里就占了6位(组),加上三把转椅的徐海星(当时只有那英因超收学员没敢转)正好一半。我把队员按转椅数一分为二是为了相对公平合理,避免至少是看上去的强强相撞。然后将另外七个队员按音乐类型与之一一组合配对。李昊翰和王乃恩都是帅哥,也都能唱情歌;陈斌和徐海星组合也没话说,两人都是大号,《美女与野兽》正适合他们;为李行亮和袁娅维选择《渔光曲》是因为他俩都有改编能力;刘振宇和刘悦组合在一起,我想听到对《暗香》的另类解读;《冬天里的一把火》是专门为刘昊霖合理加入饶舌而选择的歌曲,因为在盲选中只有我一个导师为他转椅,而我的唯一理由就是他的节奏感非常好。加入“好声音”我有一个期许,就是要借助这个平台让国人开阔眼界,接触和认识更多的音乐类型,提高音乐素质。
记者:最有争议的是李代沫和郑虹进入“死亡之组”,他们声音都很有特色,唱得都不错,为什么把他俩放在一块?
刘欢:将他们搭配实属迫不得已。我找不到分别把他俩和别人组合在一起的任何理由。如果唱英文歌郑虹和吉克隽逸最合适,问题是她俩都是椅子全转,我不能破坏大的原则。而李代沫和郑虹盲选时都唱的情歌,都是用的立杆话筒很安静地演唱,只是一个英文一个中文而已。所以他俩相对适合配对。这是《中国好声音》,要求郑虹唱中文歌比强求李代沫唱英文歌明显要合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