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张学友的新专辑写乐评,绝对是件巨拧巴的事情,估计那是不少乐评人的一个噩梦!因为无论你花了多少心思,做了多少功课,再怎么口吐莲花地喷,最终的结果还是写了一大堆废话。
从不少当今一线乐评人哇哇坠地的80后,到2007年1月26日,《在你身边》上市发行,张学友唱了小三十年、发了好几十张专辑。为此,汉语言中能够用于华语流行音乐评论的文字,几乎无一幸免。到如今,即使我们再怎么绞尽脑汁、自作聪明,甚至是近乎无耻地将其进行种种重新的排列组合,话在心里的时候还是自己的,可是一变成字儿,落到纸上,就又变成了别人的了!
从《他在哪里》开始,张学友的碟评逐渐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程式思路。一种是侃“转变”,将专辑里的歌曲逐一列举,挖地三尺地分析出新专辑中又加入了那些新鲜的音乐元素,发生了如何如何潜移默化地蜕变;另一种就是聊“老”,老而弥香,老而纯粹,老当益壮……歌坛传奇,乐坛神话等等。
其实,实话实说,以上的俩路子都是对读者极其不负责的扯淡。
首先,随便找个有歌手专辑列表、提供非法试听的音乐网站了解一下,张学友的歌曲数量都要在1000首左右,低于800首的就很值得我们质疑其“非法专业指数”。对于这样的一个歌手而言,当我们在他的新歌里发现些Funk、Rap、R&B、摇滚、甚至雷鬼……新鲜么?多大点儿事儿啊?也值当拿出来说说。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仔细听听张学友所有的专辑,我相信大家就不会再故弄玄虚地聊什么新元素、什么突破了。说真的,成名都快三十年了,再新鲜的玩意儿也是人家玩儿剩下的了,只不过,也许当年人家玩儿这些东西的时候,叫的未必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些名词儿罢了。倘若,哪天媒体报道张学友改唱死亡了,我不得不承认那是个突破;否则要还是生拉硬拽地找出点儿零七八碎儿的“新”元素,我只能遗憾地视其为盲人摸象。
其次,对于张学友的“老”,以及由“老”所引发而出的一系列牵强附会于音乐的话题,在下也抱歉地表示:颇,不以为然!早在十年前,张学友快四十的时候,我们就说他老了。现在,人家马上就到“五张儿”了,我们还是在“老”这个话题上纠缠不清,有意思么?真的没的聊了么?对于评论这点儿事儿,王朔说的已经很明白了,“除了批判、就是谄媚”。在张学友的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媒体一致采取了谄媚的态度,因为歌神的封号是他们自己封给人家的,既然是歌神,就只能是老而弥香,老而纯粹,老当益壮……而绝对不能是廉颇老矣、老不中用、老不死的……以至于聊着聊着,聊到现在,作茧自缚,不但除了“老”再没别的可聊,就是光聊“老”还得是一成不变地给人家捧臭脚。
说了这么多,其实不是想告诉大家,对于张学友的新碟,本人就有着多少真知灼见;抑或是在评论这一亩三分地儿上,本人就如何如何的牛B,严重不是!其实,我只是想提醒大家,再这么写下去,实在没劲。
对于张学友这种几乎已经“成仙儿”了的歌手,其实我们大可以换到第三种程式思路:把我们的位置放低,再放低,放弃我们那些所谓的专业知识,严禁**!无论是评、还是论,我觉得都是不明智的,就当自己是一面最普通平面镜,事物本身是怎么样的,我们就原原本本地将他呈现给大家,就足够了。千万别给人家瞎扣帽子,当然,我们也犯不上恬着脸给人家捧臭脚。
张学友之所以能够唱到今天,并貌似还将要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地唱下去,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他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人家这几十年是真正把歌给唱明白了;第二,人家的每张专辑都好听。由此看来,在为他写乐评的时候,我们是否还存在着点评歌手演唱、分析专辑曲目的必要呢?
此外,我觉得,大家还可以写点儿自己听歌的感受,越简单、越真实、越不挨骂!用不着像给新人写软文那样端着,煞有介事!比如,我听这张专辑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张学友真的快成仙儿了!两层含义:其一,唱的方面真的已入化境;其二,就是指他透过音乐所要表达的东西。专辑文案中说张学友把对于自己女儿的爱,已经转化成为一种对于“大我”——所有人的爱,虽然听着有点儿像企划者的忽悠,但是,从音乐出发,不看文案,我自己的确在这张专辑中听到了学友的悲天悯人。也许,过不了多久,张学友真的会变成一个拿着麦克风,笑容可掬、举止优雅的传道士,用他音乐向世人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