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霖吧 关注:5贴子:472

〈儒林外史〉 之 吝啬鬼![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1楼2007-03-16 10:26回复
    清朝作品;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康、乾年间名人吴敬梓。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历代显宦之家,十八岁中秀才,乾隆元年(1735)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他托病不就。生平除著有《儒林外史》外,尚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正如惺园退士所说,它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魃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腑,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卧闹草堂刻本评说:“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由此可见,《儒林外史》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正因为如此,考据家们曾经把书中的人物一一与历史上真人真事相比照,推断出书中人物的艺术原形。还有人特地跑到茶馆中去体验现实,名之为“温习《儒林外史》”。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儒林外史》的成功与伟大。 
      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不堕落暴露小说的恶趣之中。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这种体制,对清晚期小说有很大影响,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等,均模拟《儒林外史》。


    3楼2007-03-16 10:28
    回复
      2025-08-19 14:58: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吴敬梓 

         类 型:小说 

         成书时间:1750年 

         

        必读理由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小说。 

        创作背景 

        小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别署“秦淮寓客”,因有一书斋名叫文木山房,晚年时又号“文木老人”,人称文木先生。吴敬梓出生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家住安徽省全椒县城郊西北襄河北岸河湾街。 

        吴敬梓的家族,从明朝到清朝,几起几落,经历颇为曲折。吴氏的远祖在军中从戎,始祖弃爵务农,后又有人学医问药,从吴敬梓的高祖吴沛起,转而走上以科举考试谋求功名的道路。不过吴沛屡考屡败,只得了个廪生的身份。但他很注重对子孙的培养和教育,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到康熙三十年的五十年之间,吴敬梓的曾祖和祖父两代人中,一共出现了六名进士。尤其是吴敬梓的从叔祖和曾祖均高中黄榜,分别做了“榜眼”和“探花”。吴家曾在河湾街修建了一座“遗园”,盖起了赐书楼和探花宫,借以称颂皇恩浩荡,为子孙树立榜样,同时也是为了炫耀乡里。吴敬梓的曾祖辈们,凭借科举考试跻身官场,成为官僚地主,吴家也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 

        尽管当时吴家仍然属于繁荣的大家族,但是各房之间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在吴家的各房子嗣中,吴旦(吴敬梓的祖父)只有吴霖起一个儿子,吴霖起没有子嗣,当吴敬梓还在襁褓中时,就过继给了吴霖起。这一支血脉是比较孤立弱小的,人丁稀少,地位低微,经济上也很贫穷。母亲在他13岁的时候便离开人世,22岁那年又失去了父亲,在父亲吴霖起死后,看到一房的财产全部归于吴敬梓一人名下,其他各房的兄弟倚仗人多势众,提出了分家的无耻要求,挑起了一场残酷的争夺财产的内讧。势单力薄的吴敬梓腹背受敌,遗产被族人瓜分侵夺,所剩无几。结发妻子陶氏也因为不堪忍受族人的欺凌,抑郁而终。这段时期,吴敬梓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堪重创的吴敬梓的生活态度、人生及社会观点也急剧发生了变化。他开始过起了一种和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纵情声色、放浪不羁,这种挥金如土的生活,让他几乎变卖完了手中田产和房屋。 

        吴敬梓经历了骨肉分离,考场失意,身心已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族人的势利和乡里的浅薄更让他感到孤立难堪,几乎要窒息。雍正十一年(1733年),吴敬梓终于斩断了对故土最后一丝留恋,迁居到南京秦淮河畔,从此跳出了过去压抑的生活。《儒林外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撰写的。在吴敬梓的书斋——文木山房里,经常有形形色色的人出入,从文人墨客到道士伶人,都是他结识来往的对象。这种广泛的来往,为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作品缩写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这段文字,既是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同时也点明了小说的主题,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功名富贵”四个字,既是全书的主题,也是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时的着眼点,是全书的“大主脑”。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儒林众生像,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勾画的。以“功名富贵”为行为和道德的分水岭,这群知识分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厌弃名利富贵的高尚者,他们视金钱如粪土,出淤泥而不染,例如王冕,他便是一个视富贵功名如浮云的正人,寄情于山水之间,放纵于诗酒之中,以一技之长过着清淡悠闲的生活。另一类则是热衷于追求名利富贵的卑污者,例如二王(王仁、王德),眼里只有功名富贵,一心要谋得金钱和权位,却要说什么“我们读书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之类的鬼话。 
      


      4楼2007-03-16 10:31
      回复

          谈到《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必须着重强调的是小说浓郁的讽刺色彩,吴敬梓塑造的众多的反面知识分子形象,无不体现出作者辛辣而犀利的讽刺艺术。 

          吴敬梓历经了科举考试的磨难,因此对于科举考试的虚伪性和毒害性也看得非常透彻,《儒林外史》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的毒害和八股取仕的弊端是不遗余力的,例如写匡超人,原本是个纯朴无瑕的年轻人,因为受了“功名举业”之类的怂恿和蛊惑,跌入社会的泥潭,最终彻底断送了良好而宝贵的品质,沦为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化下的败类。又如写倪霜峰,因为读了几句死书,弄得高不成低不就,手无缚鸡之力,日子一天穷似一天,到最后居然落到了卖儿鬻女的悲凉地步。就连马二先生这样广布善举的好心人,脑子里也被科举至上的谬论扎了根,鼓吹什么“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这种社会流毒之深,甚至波及到了闺阁中的女子,小说中的鲁小姐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她痴迷于八股作文,对科举制度顶礼膜拜。 

          吴敬梓用冷静、理性的笔触,揭示和讽刺了科举制度和八股艺制的腐朽。例如书中描写安庆七学的科举考试情况,主考官公然收受贿赂,把考场视为集市,将功名当作商品,估价出售,庐州的秀才价值300两银子,绍兴的秀才卖到1000两。从上至下,皆视科举取仕为儿戏,为各取所需的交易手段。在这些冠冕堂皇的考场里,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和阳谋。 

          八股文是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腐朽不堪的体例,科举考试采取这种刻板的方法来选拔人才,显然只能选拔出思想僵化、毫无个性可言的所谓“人才”,而且这种制度的统治地位在世上多存在一天,对文人学子精神和思想的摧残就更深一层。封建统治阶级设立的考场,就犹如一所奴化思想的可怕的工厂,在这里,灵魂被无情地束缚,天性被残酷地扼杀,最终驯服改造出一批又一批精神匮乏、才学平庸的文化奴隶。而整个的封建社会统治层,就是由这一批符合八股艺制的人构成的。加之科举考场作弊风气盛行,所选拔上来的所谓人才不仅有平庸无能的缺点,而且必须具备更多虚伪、贪婪、刻薄的丑恶品质才能顺利登科入仕。吴敬梓笔下的张静斋之流,嘴边挂着“礼有经、亦有权”的言论,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银子,一刻也不曾挪开过。 

          吴敬梓出身家学正统的封建地主阶级家庭,接受并遵从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而他看到的一些依靠儒学登科入仕的文人儒生,却打着孔孟的幌子,私底下干着污秽不堪的丑恶行径。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无疑激怒了吴敬梓,因此我们可以在《儒林外史》中找到许多这种社会渣滓的丑恶嘴脸。例如吴敬梓笔下的王惠,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捞钱,时时刻刻惦记着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追逐名利富贵到了恬不知耻的地步,他到南昌府上任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打听如何中饱私囊。又如欺世盗名的牛浦卿,偷了“牛布衣书稿”去换取功名,最后索性冒名顶替,被人唾弃为“书中第一等下流人物”。作者揭露了封建官僚地主卑鄙、贪婪的本质,实际上也便暗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必然下场,那就是从政治腐败走向最终的衰亡。 

          《儒林外史》体现了吴敬梓主张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这一点在人物杜少卿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杜少卿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叛逆人物,他反对纳妾,主张一夫一妻制;尊重妇女,提倡男女平等。认为取妾是“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觉得这样“最伤天理”。游玩清凉山,他敢于在公众场合,挽着妻子的手游山看景,漠视所有惊骇的眼神和议论。杜少卿结识的一位不同寻常的女子沈琼枝,因为不甘屈于盐商宋为富的淫威,逃婚到了南京,以卖文养活自己。这在当时是颇遭非议和鄙视的,然而杜少卿却理解沈琼枝,对她的叛逆精神予以了肯定和称赞,毫无保留的表示了自己的钦佩:“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儒林外史》通过对形形色色儒林人物的刻画,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深刻地披露了精神空虚、道德堕落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而抨击了使知识分子道德败坏的科举制度。《儒林外史》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如实地折射了整个封建社会舞台的阴暗面和畸形性。 
        


        5楼2007-03-16 10:31
        回复
          中国: 
          《围城》 李梅亭, 
          《一文钱》 卢至 
          《外物》 监河侯 
          《儒林外史》 严监生 

          欧洲: 
          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过程,汇集品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里的阿巴公,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这四大吝啬鬼形象,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溜希金出现最晚,果戈理的《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这四代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公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回答者:wanghe511 - 高级经理 六级 6-8 08:39

          世界的: 
          夏洛克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喜剧《威尼斯商人》) 阿巴贡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 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中国的据说是: 
          《围城》里的李梅亭, 
          徐复祚的《一文钱》吝啬鬼卢至 
          在庄子寓言故事中,《外物》篇中监河侯也是吝啬鬼,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也算一个


          7楼2007-03-16 10:35
          回复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8楼2007-03-16 10:36
            回复
              • 61.149.129.*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11楼2007-03-16 10:47
              回复
                • 220.173.3.*
                写得好啊


                12楼2007-03-22 18:25
                回复
                  2025-08-19 14:52: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3楼2007-03-24 00:03
                  回复
                    • 59.59.122.*
                    还不错拉


                    14楼2007-03-28 19:25
                    回复
                      • 222.248.232.*
                      音乐


                      15楼2007-03-29 18:09
                      回复


                        18楼2008-12-06 00:23
                        回复
                          • 221.233.94.*
                          还不错
                          有人写“严监生拜访葛郎台”
                          试试吧


                          19楼2009-01-31 11:50
                          回复
                            • 123.5.74.*
                            sdxscsacascsac


                            20楼2009-05-03 09:50
                            回复
                              2025-08-19 14:46: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2楼2010-03-10 21: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