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当年就封禅泰山,在岱顶竖立代表秦文化理念的石阙,设置专司泰山工程的泰山司空,立石以颂秦德。其后又多次东巡泰山周围。秦始皇为何不选定其首都附近的终南山或华山作为其封禅的圣山,而独要选取远在千里之外的泰山呢? 有人说,秦始皇东巡及封禅泰山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镇压东方的反抗;二是到东方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其实这只是表象,秦始皇自信地称始皇帝,所以镇压东方的反抗不是他封禅泰山的主要原因。同样秦朝以前,泰山也不是一座仙山,恰恰相反,正是由于秦始皇封禅泰山,第一次把泰山信仰扩大到全国信仰。泰山作为道家“仙山”,发迹于秦始皇封禅泰山。这样看来求仙也不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主要原因。他的主要原因是回家寻根,就如一个人在外发达了就要回家显摆一样,秦始皇回家就有这样的心理,因为他的老家就是在泰山脚下的莱芜嬴城。 远古时期,泰山嬴城一带气候温暖,草木繁茂。传说黄帝、尧、舜等帝君,亦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或是到过这里。 《史记·秦本纪》所载:秦之先祖伯益为舜治理山泽、驯服鸟兽,被舜“赐”姓为“嬴氏”,作为东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继承人,并赐给其封土。大禹继承舜的王位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司马迁径称“秦之先为嬴姓”。嬴族故城何在,查先秦时《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史记》等以“嬴”为地名者,惟有一“嬴邑”,其故地即今莱芜市西北四十里地的古嬴城(羊里镇城子县村)。三代之世,古部族或以地为氏,或以国为氏,故“嬴邑”之名必与嬴族有关。宋人罗泌《路史·少昊纪》有伯翳(益)“始食于嬴”之说。 伯益是东夷族部落中著名的首领之一,按照戎夏、东夷轮流的规则,大禹任他为戎夏——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做自己的继承人。大禹死后,其子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建立夏朝。伯益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启继帝位后,没有忘记伯益之功,大廉儿子就用他的名为姓,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从东夷中分化出来的商族兴起于河济之间,终于代夏建立商王朝。商代在泰山与古济水流域,形成了以奄(今曲阜)与薄姑(今山东博兴县)为中心的嬴姓方国。东夷之大国奄、薄姑是少昊集团的中心所在,其中奄是嬴秦的先族所在。 西迁后的嬴秦族人依靠从东方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特别是祖传的养殖技术和驾驭技术,很快出人头地。蜚廉的另一后裔大骆有嫡子成和庶子非子居犬丘,非子为周王室主管养马,马匹繁殖很快,周孝王学习舜封伯益的办法,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任命为大夫。到秦襄公时,因护周平王东迁有功,秦国被升为诸侯国。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东北),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他到雍祭祖后,立即走上了寻根之路,把残存在基因中的东夷泰山信仰放大,修驰道直通泰山,亲自到泰山封禅,寻根祖里嬴城,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封禅。 (胥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