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做到淡定从容?
从无为谈起吧。
无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1、少为。
2、顺势而为,比如顺水行舟,借外力而为。
3、顺情而为,或者说顺应内心而为。比如李白写诗,由情而发,此无为也。李逵写诗则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不叫无为。再比如孩提时,随意图画,并不是为了成为画家,只是想画而已,此无为也。
4、顺理而为,道家认为万事万物包括人自身在内,都有一个“理”。这个“理”是做事的最佳方式。顺着这个“理”去做,则无往而不利。如庖丁解牛即为顺理而为。
5、无为而无不为,如“道”,道无为,而万物生焉,再比如汉初的国策,政府无为,从而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经济复苏。
道家讲的无为侧重从人的兴趣出发,认为每个人都去做自己兴趣内的事,这是理想的。儒家讲无为侧重从人的义务出发,认为每个人都把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做好,则克己复礼归仁。
这两者都强调从自己内心出发,还要合乎外界的“理”。两者不可偏废。所谓“合情合理”,大概包含这个意思。
但道家还强调要忘情,太上之为太上在于其能忘情,我等凡夫俗子皆“钟情”,故常为情所困。道家认为我等钟情在于不能明“理”。比如,小孩被石头绊倒,可能会对石头恼恨,而大人则不会去恨石头,因为大人明理。明的理越多,则越能不为情所困。通晓了一切“理”,即能超凡入圣,达到“太上之忘情”。
到了这个境界,自然“淡定从容”就不在话下了。所以要实现“淡定从容”不是一味地修身养性,更不是忍忍忍。而是要“想得通”,自己骗自己可以一时让你想得通,而要永远想得通,就必须去明理。你明白的理越多,就越能做到淡定从容。比如,为什么别人宝马别墅?你一无所有?因为别人流的汗水比你多,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让自己去努力,不管结果成功与否,你的心态才能自然淡定。也有一些问题不好明理,比如为什么每个人生下来就不一样?有男有女?有富有贵?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就需要去研究哲学宗教等知识。
明理了,你就发现,快乐与否与贫富是有密切关系的。钱越多代表你的能力越大,就能得到更多的自我价值肯定,当然会有助于你保持快乐。
不明理,不顺理而为,单纯强调修炼内心,那就是十分幼稚甚至是十分错误的说法。尤其是求知中的学生万万不要被这种说法迷惑麻痹,你只有多学习知识,多深入研究问题,等你智慧达到一定程度了,才能真正做到所谓的“淡定从容”。
以上说法,我主要参照冯友兰先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他的书读一下,可谓深入浅出。当之无愧。
从无为谈起吧。
无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1、少为。
2、顺势而为,比如顺水行舟,借外力而为。
3、顺情而为,或者说顺应内心而为。比如李白写诗,由情而发,此无为也。李逵写诗则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不叫无为。再比如孩提时,随意图画,并不是为了成为画家,只是想画而已,此无为也。
4、顺理而为,道家认为万事万物包括人自身在内,都有一个“理”。这个“理”是做事的最佳方式。顺着这个“理”去做,则无往而不利。如庖丁解牛即为顺理而为。
5、无为而无不为,如“道”,道无为,而万物生焉,再比如汉初的国策,政府无为,从而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经济复苏。
道家讲的无为侧重从人的兴趣出发,认为每个人都去做自己兴趣内的事,这是理想的。儒家讲无为侧重从人的义务出发,认为每个人都把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做好,则克己复礼归仁。
这两者都强调从自己内心出发,还要合乎外界的“理”。两者不可偏废。所谓“合情合理”,大概包含这个意思。
但道家还强调要忘情,太上之为太上在于其能忘情,我等凡夫俗子皆“钟情”,故常为情所困。道家认为我等钟情在于不能明“理”。比如,小孩被石头绊倒,可能会对石头恼恨,而大人则不会去恨石头,因为大人明理。明的理越多,则越能不为情所困。通晓了一切“理”,即能超凡入圣,达到“太上之忘情”。
到了这个境界,自然“淡定从容”就不在话下了。所以要实现“淡定从容”不是一味地修身养性,更不是忍忍忍。而是要“想得通”,自己骗自己可以一时让你想得通,而要永远想得通,就必须去明理。你明白的理越多,就越能做到淡定从容。比如,为什么别人宝马别墅?你一无所有?因为别人流的汗水比你多,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让自己去努力,不管结果成功与否,你的心态才能自然淡定。也有一些问题不好明理,比如为什么每个人生下来就不一样?有男有女?有富有贵?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就需要去研究哲学宗教等知识。
明理了,你就发现,快乐与否与贫富是有密切关系的。钱越多代表你的能力越大,就能得到更多的自我价值肯定,当然会有助于你保持快乐。
不明理,不顺理而为,单纯强调修炼内心,那就是十分幼稚甚至是十分错误的说法。尤其是求知中的学生万万不要被这种说法迷惑麻痹,你只有多学习知识,多深入研究问题,等你智慧达到一定程度了,才能真正做到所谓的“淡定从容”。
以上说法,我主要参照冯友兰先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他的书读一下,可谓深入浅出。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