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守卫秦始皇安宁的终极武器——水银毒气

伟大的秦始皇在死后还绑架了帝国首都咸阳百万人民的生命,一旦挖开秦始皇陵,咸阳地区的人口密集区将首先受害。

秦始皇陵卫星图

已经发掘出的陪葬坑兵马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具有世界影响。

秦始皇陵封土堆,已经确认地宫就在下面,但是2000多年来,无人成功打通地宫——中国政府明确表示50年内不会发掘地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981
年至198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的专家与秦陵考古专家合作,对秦始皇陵土壤的水银含量进行测试。结果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中心,发现一个面积约1
万2000平方米的水银含量异常区。其水银含量的平均值较封土来源地——鱼池多出6.8倍,个别测试点更多出50倍。
20世纪末,一个由美国国家考古队牵头的考古团来到陕西临潼郦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考古专家在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结论是,地宫里隐藏着大量水银。水银的分布走向,分明就是一幅大秦帝国的疆域版图。
2003
年,863计划地球物理综合探测考古秦始皇陵课题项目组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无损勘查。取土化验发现的汞异常是10倍左右,最高是
20~30倍,和1981年探测的结果差不多。同时,刘的小组还用取样机插人士中,抽取了土壤中的空气做测量,同样也测出了汞异常。探测中,科技人员发现
地宫上方的土壤汞异常的分布很有规律:北东最强,南西次之,北西最弱,和古代中国人地理观念中的“江河湖海”位置以及秦始皇本人到过渤海的经历正相吻合。
封土下汞含量超标20~30倍,不算是非常大,“秦陵含汞2000多年来,经过了大量蒸发”,汞的含量应该没有当初的多。
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也在反复梳理史料并两次实地取样检测后确认:地宫水银藏量不虚。
2006
年,遥感勘探秦始皇陵一期工程结束,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等有关部门运用遥感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勘探的结果,首次证实秦陵底下确实存在地宫和墓室,并
确定了地宫的位置,同时发现大范围、强异常的汞含量,初步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真实性。


秦始皇陵物理勘测复原想象图

陪葬坑出土的铜车马
古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根据这个推测,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财富。
但是,和之前贵族古墓不同的是,秦陵地宫的水银量十分庞大,而且历史学家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水银对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为不寻常的意义。
《史记》记载,秦始皇20多岁时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
秦始皇为了能达到他永远统治天下的梦想,十分迷恋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于是即使在设想他死后情形的时候,仍然希望能够把权力和财富带到另一个他只能想象的世界里去,一样地可以巡视九州。
为了寻求长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炼丹。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的时候,水银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因为水银是炼制所有丹药的一种最基本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