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盛行一种著名的特产,叫做名士。那时候的名士多到什么地步?一群一群的出现,比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以及王氏、谢氏等豪门里的大批人物。当时是个非常讲究门第的时代,因此名士们多半出生在高门;除了这个最基本的条件外,要想成为名士,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一定要会喝酒。有个叫王恭的人曾经讲过一句经典的话,说名士不必很有才,也不用读很多书,熟读《离骚》就可以了,关键是要会喝酒。“竹林七贤”里的人,大都是酒鬼。开喝酒风气的人是阮籍,他其实是有自己的伤心事,但是因为名气实在太大了,后面的人就都学起来。既然大家都喝酒,便也显不出特别来,于是喝酒也要喝的与众不同。比如阮咸,有一次和亲友聚在一起喝得醉醺醺的,走过来一群猪,居然就和猪一起喝起来;再比如刘伶,酒喝的把衣服都脱光了,客人走进来,他就问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进我的裤子中来?纵酒任性,放诞不羁,于是声名大震。
名士还要吃一种叫“五石散”的药。五石散主要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其实是一种毒药。据说吃了五石散以后,皮肤变得又嫩又亮,所以被当时的人误以为可以返老还童、延年益寿。首先吃开头的是何晏,他也很有名,而且这个药吃了以后要走路散发,身体又发烧又发冷,一不小心就要丧命,穷人根本吃不起,于是名士们就跟着吃。就如现在的富人吃燕窝、鱼翅,其实营养不过等于豆腐和鸡蛋,富人们花了大价钱吃这个,不过是觉得很有体面。
还必须要善于清谈。那个时候政治气氛比较恐怖,动不动就会惹来杀身之祸,于是文人们都不讲时政,见面就谈一些很玄很远的话。一开始大家聚会时还谈论些《老子》《庄子》《离骚》之类的,后来就开始评论人物的长相和衣着,总之越来越无聊。清谈的祖宗也是何晏,这个风气很不好,导致官员们无心办事、一味空谈,很多人都非常聒噪。比如有个叫卫玠的人,长得美如珠玉,可是话非常的多,加上身子又不太好,搞得父母怕他累得昏倒而禁止他说话。清谈的时候往往讲究善于应对,假如有那么几句经典的话出来,立马传为美谈,本人也将闻名一时。
在清谈的场合,名士们多半还要有经典的造型,即手拿麈尾,身披纶巾。麈是一种鹿,将它的尾巴装入木柄之中,制成的一种类似羽毛的扇子就是麈尾。一般手持麈尾的是主人,由他阐述问题,然后客人发难;假如主人把麈尾送给对方,便表示他佩服客人的见解。纶巾是一种半圆形的、宽大的披巾,并不是戴在头上的头巾。纶巾有用透明的罗纱制成的,也有用白鹭羽毛做的,总之是一种豪华高档的时装。我们可以构想一下魏晋时期的名士的状态:手持雪白的麈尾或羽扇,身披华丽的纶巾,脚着木屐,简单而幽雅,闲适却风流。假如这时候有人穿了长衫、布鞋,多半要被人讥笑为土包子,正如现在的明星们穿着Chanel、LV的华服出席晚宴,如果有人穿了极普通的、而且是made in china的衣服,便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总的说来,魏晋时期是个讲究个性的时代,谁有个性,谁便与众不同;个性的丰富多彩,导致了名士也是五花八门的:有吝啬的,如王戎,晚上就喜欢在灯下数钱,拿好李子去卖,还要把核挖出来,生怕人家得了种;有豪富的,如王济,皇帝临幸他家,吃饭时上了道用人乳喂的蒸猪,结果皇帝受了刺激,一顿饭没吃完就走人了;有性急的,如王蓝田,吃鸡蛋时筷子扎不到,便生气地把它扔到地上,用脚又没踩到,愤怒至极,捡了放入口中,咬破了就吐掉;有性坦的,如王献之,有一次家里失火,兄弟们吓得慌忙逃命,他却面色不变,不紧不慢地叫唤仆人,由他们扶着才走了出来。……不一而足。
首先,一定要会喝酒。有个叫王恭的人曾经讲过一句经典的话,说名士不必很有才,也不用读很多书,熟读《离骚》就可以了,关键是要会喝酒。“竹林七贤”里的人,大都是酒鬼。开喝酒风气的人是阮籍,他其实是有自己的伤心事,但是因为名气实在太大了,后面的人就都学起来。既然大家都喝酒,便也显不出特别来,于是喝酒也要喝的与众不同。比如阮咸,有一次和亲友聚在一起喝得醉醺醺的,走过来一群猪,居然就和猪一起喝起来;再比如刘伶,酒喝的把衣服都脱光了,客人走进来,他就问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进我的裤子中来?纵酒任性,放诞不羁,于是声名大震。
名士还要吃一种叫“五石散”的药。五石散主要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其实是一种毒药。据说吃了五石散以后,皮肤变得又嫩又亮,所以被当时的人误以为可以返老还童、延年益寿。首先吃开头的是何晏,他也很有名,而且这个药吃了以后要走路散发,身体又发烧又发冷,一不小心就要丧命,穷人根本吃不起,于是名士们就跟着吃。就如现在的富人吃燕窝、鱼翅,其实营养不过等于豆腐和鸡蛋,富人们花了大价钱吃这个,不过是觉得很有体面。
还必须要善于清谈。那个时候政治气氛比较恐怖,动不动就会惹来杀身之祸,于是文人们都不讲时政,见面就谈一些很玄很远的话。一开始大家聚会时还谈论些《老子》《庄子》《离骚》之类的,后来就开始评论人物的长相和衣着,总之越来越无聊。清谈的祖宗也是何晏,这个风气很不好,导致官员们无心办事、一味空谈,很多人都非常聒噪。比如有个叫卫玠的人,长得美如珠玉,可是话非常的多,加上身子又不太好,搞得父母怕他累得昏倒而禁止他说话。清谈的时候往往讲究善于应对,假如有那么几句经典的话出来,立马传为美谈,本人也将闻名一时。
在清谈的场合,名士们多半还要有经典的造型,即手拿麈尾,身披纶巾。麈是一种鹿,将它的尾巴装入木柄之中,制成的一种类似羽毛的扇子就是麈尾。一般手持麈尾的是主人,由他阐述问题,然后客人发难;假如主人把麈尾送给对方,便表示他佩服客人的见解。纶巾是一种半圆形的、宽大的披巾,并不是戴在头上的头巾。纶巾有用透明的罗纱制成的,也有用白鹭羽毛做的,总之是一种豪华高档的时装。我们可以构想一下魏晋时期的名士的状态:手持雪白的麈尾或羽扇,身披华丽的纶巾,脚着木屐,简单而幽雅,闲适却风流。假如这时候有人穿了长衫、布鞋,多半要被人讥笑为土包子,正如现在的明星们穿着Chanel、LV的华服出席晚宴,如果有人穿了极普通的、而且是made in china的衣服,便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总的说来,魏晋时期是个讲究个性的时代,谁有个性,谁便与众不同;个性的丰富多彩,导致了名士也是五花八门的:有吝啬的,如王戎,晚上就喜欢在灯下数钱,拿好李子去卖,还要把核挖出来,生怕人家得了种;有豪富的,如王济,皇帝临幸他家,吃饭时上了道用人乳喂的蒸猪,结果皇帝受了刺激,一顿饭没吃完就走人了;有性急的,如王蓝田,吃鸡蛋时筷子扎不到,便生气地把它扔到地上,用脚又没踩到,愤怒至极,捡了放入口中,咬破了就吐掉;有性坦的,如王献之,有一次家里失火,兄弟们吓得慌忙逃命,他却面色不变,不紧不慢地叫唤仆人,由他们扶着才走了出来。……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