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贴吧的帖子发了之后不能编辑?
2012年《今古传奇武侠版》9月月末版
此去江湖八九里
——《丹青地狱》自序
文/记无忌
自上大学以来,也写了几篇武侠小说,在武侠的世界里赏花观景,总感觉书中的江湖是虚幻中化来,虚无缥缈、如隔云端。
江湖有多远?
我在西安求学,校区距离终南山不远,在校园里抬头就能望见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影,正如李白诗云:“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虽然明知终南山上并没有什么“活死人墓”,但第一次踏上终南山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距离杨过小龙女似乎更近了。
那次游山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在一座险峻的山峰顶部,有一座卧佛寺,看似貌不惊人的寺庙,居然在方寸之地,建起五层转角楼,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四周凌空悬起,仿佛伸手便能摸到青天白云。
卧佛寺中,一石洞的内壁上,有一幅《地狱变相图》。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地狱变相图》,图中不仅有诸多地狱景象,还有一段段文字解说。看了许久,却是愈发奇怪:按照这图上记载,说谎话要入地狱,女子改嫁要入地狱,杀牲畜要入地狱,甚至浪费粮食也要入地狱……
我忍不住问寺中老僧,难道真有人能做到不触犯其中任何一条罪刑吗?
那老僧当时就笑了:“本来就是无人不入地狱的。”
原来并非是只有“坏人”才得进地狱的,其实是人人都在地狱嘛。
人总是会把许多近在眼前的事物想得太过遥远,比如地狱,比如江湖。
《丹青地狱》的构思就是从那次终南山之游开始的,这篇文里的“地狱”,并非那个有刀山油锅的地狱,而是众多书中人物的内心地狱。我并未有意去影射现实,只是纯粹对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有感而发而已。
不过这个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原型,全部来自于我生活中所见过的人,只不过把他们某一方面的性格扩大了而已。比如说吴神医这个人物,原型是一个郊区的修车店老板,他常在路上扔钉子扎破他人轮胎,然后再提供修车服务。而《丹青地狱》中的吴神医则是一边制造奇毒高价卖出,一边悬壶济世。
有的时候,小说里的世界会让人有一种脱离现实的感觉,写手自己编织故事的时候,也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
有人说武侠这种题材注重趣味,不够现实,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
我时常在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之中遨游,读到有些段落的时候,经常会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觉得他们的江湖,距离我们真实的世界并不遥远,稍作留意,或许就能从身边的朋友身上,找到令狐冲或者李寻欢的影子。
写《丹青地狱》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要追求什么特别的突破,也没有试图模仿金古等大师的巨作,纯粹是想要编织一个并不复杂,但却很有趣的故事,想要写出几个独特的江湖人物而已。甚至在我写文的时候,还有好友主动要求要在小说里面客串角色。我借用了几个朋友的名字,不过故事里的那些江湖人物,却并不是他们,虽然他们本身都很有江湖味。
所谓江湖人物,本就是俗世之人;所谓“江湖味”,不就是“人味”?
许多寺庙都建筑在高山之顶,甚至悬崖峭壁之上,难道为表明向佛之心,就要去人迹罕至之处烧香礼佛?
对佛的虔诚信徒而言,即便佛寺不是远在高山之巅,佛光也能普照在身侧,一转身便入大佛国。
从山顶的卧佛寺,到不远处的村落,不过八九里路远。
莫非,这便是江湖的距离?

2012年《今古传奇武侠版》9月月末版
此去江湖八九里
——《丹青地狱》自序
文/记无忌
自上大学以来,也写了几篇武侠小说,在武侠的世界里赏花观景,总感觉书中的江湖是虚幻中化来,虚无缥缈、如隔云端。
江湖有多远?
我在西安求学,校区距离终南山不远,在校园里抬头就能望见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影,正如李白诗云:“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虽然明知终南山上并没有什么“活死人墓”,但第一次踏上终南山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距离杨过小龙女似乎更近了。
那次游山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在一座险峻的山峰顶部,有一座卧佛寺,看似貌不惊人的寺庙,居然在方寸之地,建起五层转角楼,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四周凌空悬起,仿佛伸手便能摸到青天白云。
卧佛寺中,一石洞的内壁上,有一幅《地狱变相图》。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地狱变相图》,图中不仅有诸多地狱景象,还有一段段文字解说。看了许久,却是愈发奇怪:按照这图上记载,说谎话要入地狱,女子改嫁要入地狱,杀牲畜要入地狱,甚至浪费粮食也要入地狱……
我忍不住问寺中老僧,难道真有人能做到不触犯其中任何一条罪刑吗?
那老僧当时就笑了:“本来就是无人不入地狱的。”
原来并非是只有“坏人”才得进地狱的,其实是人人都在地狱嘛。
人总是会把许多近在眼前的事物想得太过遥远,比如地狱,比如江湖。
《丹青地狱》的构思就是从那次终南山之游开始的,这篇文里的“地狱”,并非那个有刀山油锅的地狱,而是众多书中人物的内心地狱。我并未有意去影射现实,只是纯粹对生活中的一些经历有感而发而已。
不过这个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原型,全部来自于我生活中所见过的人,只不过把他们某一方面的性格扩大了而已。比如说吴神医这个人物,原型是一个郊区的修车店老板,他常在路上扔钉子扎破他人轮胎,然后再提供修车服务。而《丹青地狱》中的吴神医则是一边制造奇毒高价卖出,一边悬壶济世。
有的时候,小说里的世界会让人有一种脱离现实的感觉,写手自己编织故事的时候,也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
有人说武侠这种题材注重趣味,不够现实,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
我时常在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之中遨游,读到有些段落的时候,经常会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觉得他们的江湖,距离我们真实的世界并不遥远,稍作留意,或许就能从身边的朋友身上,找到令狐冲或者李寻欢的影子。
写《丹青地狱》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要追求什么特别的突破,也没有试图模仿金古等大师的巨作,纯粹是想要编织一个并不复杂,但却很有趣的故事,想要写出几个独特的江湖人物而已。甚至在我写文的时候,还有好友主动要求要在小说里面客串角色。我借用了几个朋友的名字,不过故事里的那些江湖人物,却并不是他们,虽然他们本身都很有江湖味。
所谓江湖人物,本就是俗世之人;所谓“江湖味”,不就是“人味”?
许多寺庙都建筑在高山之顶,甚至悬崖峭壁之上,难道为表明向佛之心,就要去人迹罕至之处烧香礼佛?
对佛的虔诚信徒而言,即便佛寺不是远在高山之巅,佛光也能普照在身侧,一转身便入大佛国。
从山顶的卧佛寺,到不远处的村落,不过八九里路远。
莫非,这便是江湖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