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厦门大学偏居东南之隅,且一向以“南方之强”为满足,没什么大野心,地理上的局限使大家和外界交流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在里面做事想要出大名比较难,而且大家也不是太喜欢出名,一副小富即安的样子。当年刚入学时不明白这点,看到系里老师中几乎没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人,很是郁闷。我和现在福州做官的傅星平同学在这方面虚荣心很重,常常到处搜罗各种信息来证明“我们厦大还是很qian(强的闽南式发音)的”。在没有GOOGLE的时代,这项工作做做起来很费劲。搜来搜去,发现文科里面的国家级或国际级牛人基本在经济学那一块,文史哲方面除了历史系专治明清史的傅衣凌和专治隋唐史的韩国磐名声在外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学界大牌。
那是1980年代初的事,大家没有现在那么强烈的出名欲望,特别是在厦大中文系,在当地文学界的座谈会上混个脸熟也就OK了。不过,如果真要是想混个“地球人都知道”,就一定得借外力。第一次打破这种状态的是林兴宅,那时他年纪轻轻才40出头,就靠着自己的学术创意和在北京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当所长的同学刘再复的外围策应,凭借“文学批评新方法论”而在全国范围内爆得大名。一时间,所谓“新方法论”也随之在学界搞得风生水起,一派显学风范(从当代学术史的角度看,林兴宅在促成中国的学术研究朝着潮流化甚至时尚化方面发展,是有历史地位的)。虽然校内很多人对此颇为不屑,但他身为讲师,已经凭借其名声而到处飞来飞去地开会、讲学(那时正教授才能坐飞机,而且林的机票都不用学校埋单),的确很是牛逼。我那时整天跟着林老师混,也觉得很风光。
想起这件往事是因为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另一位教授易中天,他现在的状态可谓人如其名,如日中天。他在N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中,有一次就提到了林兴宅:“我到厦门来,林兴宅老师跟我说了一段话,他在80年代是风靡一时的人物,他当时就跟我说,你做学术研究,一定要有结果。要么对现实有作用,要么对将来有作用。两个都没有,做它干什么?”我记得这个类似的意思,林老师当年也用来教导过我,他还说过很多很牛逼的话,我现在也还在向我的学生贩卖,效果很不错。
但林兴宅和易中天相比,无论是公众名声还是社会地位或者还有实际的经济利益,都要差几个档次。这其中的缘故,除了社会大环境变了以外,传媒尤其是电视在其中所起到的强大的推进作用,是最重要的外因。而就内因而言,在整个知识界开始分崩离析、知识分子纷纷向知道分子转型的大背景下,似乎具有先天反精英情结和市场掌控能力的易中天本身意识和做法的彻底性,更是使他的江湖名声和明星气质彻底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虽然,易中天今天的很多做法,当年林兴宅也玩过,但他们之间有两个最大的差别,第一就是,林兴宅再厉害,基本上在学术专业范围内使劲,名声再大,也限于学术界(但他比以往学者牛逼的地方却是,就是无论你做文艺理论还是做古典文学或者现代文学研究,都多少知道林兴宅的大名,但他既不专攻古典也不专治现代,而比如像王瑶这种传统学术大师,之所以在古典和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都无人不知,却是因为他在这两块都有一流的研究成果)。第二,大家虽然都是教授,而且都不同程度地明星化了,但在学术趣味和方法上,林兴宅还是有比较重的学究气的——这其实是两个时代趣味和方法上的差异,比如林兴宅的文笔是很不错的,但他写不了易中天最常写的也是现在很流行的学术思想随笔类文章,当年系里一位对林老师有多方面影响的前辈学者郑朝宗是写这种文章的高手(他因为和钱钟书私交很好而率先在中国创立“钱学”),林兴宅对此虽很佩服却很多次跟我说,他写不了那样的文章,真要写的话,也要等到老了以后。虽然他很喜欢在学术文章里画些稀奇古怪几乎没人能看懂的图表,但他还是更喜欢写论文或学术论著。我大学时的毕业论文就是林老师指导的,题目由他出,我记得就叫《一场争论和一种方法》,讨论的是1960年代的一场围绕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的争论。这个题目我写得很随意,结果被林老师打回修改了好几次才过关,老师说,论文就是要写得像论文。
那是1980年代初的事,大家没有现在那么强烈的出名欲望,特别是在厦大中文系,在当地文学界的座谈会上混个脸熟也就OK了。不过,如果真要是想混个“地球人都知道”,就一定得借外力。第一次打破这种状态的是林兴宅,那时他年纪轻轻才40出头,就靠着自己的学术创意和在北京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当所长的同学刘再复的外围策应,凭借“文学批评新方法论”而在全国范围内爆得大名。一时间,所谓“新方法论”也随之在学界搞得风生水起,一派显学风范(从当代学术史的角度看,林兴宅在促成中国的学术研究朝着潮流化甚至时尚化方面发展,是有历史地位的)。虽然校内很多人对此颇为不屑,但他身为讲师,已经凭借其名声而到处飞来飞去地开会、讲学(那时正教授才能坐飞机,而且林的机票都不用学校埋单),的确很是牛逼。我那时整天跟着林老师混,也觉得很风光。
想起这件往事是因为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另一位教授易中天,他现在的状态可谓人如其名,如日中天。他在N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中,有一次就提到了林兴宅:“我到厦门来,林兴宅老师跟我说了一段话,他在80年代是风靡一时的人物,他当时就跟我说,你做学术研究,一定要有结果。要么对现实有作用,要么对将来有作用。两个都没有,做它干什么?”我记得这个类似的意思,林老师当年也用来教导过我,他还说过很多很牛逼的话,我现在也还在向我的学生贩卖,效果很不错。
但林兴宅和易中天相比,无论是公众名声还是社会地位或者还有实际的经济利益,都要差几个档次。这其中的缘故,除了社会大环境变了以外,传媒尤其是电视在其中所起到的强大的推进作用,是最重要的外因。而就内因而言,在整个知识界开始分崩离析、知识分子纷纷向知道分子转型的大背景下,似乎具有先天反精英情结和市场掌控能力的易中天本身意识和做法的彻底性,更是使他的江湖名声和明星气质彻底最大化的关键所在。
虽然,易中天今天的很多做法,当年林兴宅也玩过,但他们之间有两个最大的差别,第一就是,林兴宅再厉害,基本上在学术专业范围内使劲,名声再大,也限于学术界(但他比以往学者牛逼的地方却是,就是无论你做文艺理论还是做古典文学或者现代文学研究,都多少知道林兴宅的大名,但他既不专攻古典也不专治现代,而比如像王瑶这种传统学术大师,之所以在古典和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都无人不知,却是因为他在这两块都有一流的研究成果)。第二,大家虽然都是教授,而且都不同程度地明星化了,但在学术趣味和方法上,林兴宅还是有比较重的学究气的——这其实是两个时代趣味和方法上的差异,比如林兴宅的文笔是很不错的,但他写不了易中天最常写的也是现在很流行的学术思想随笔类文章,当年系里一位对林老师有多方面影响的前辈学者郑朝宗是写这种文章的高手(他因为和钱钟书私交很好而率先在中国创立“钱学”),林兴宅对此虽很佩服却很多次跟我说,他写不了那样的文章,真要写的话,也要等到老了以后。虽然他很喜欢在学术文章里画些稀奇古怪几乎没人能看懂的图表,但他还是更喜欢写论文或学术论著。我大学时的毕业论文就是林老师指导的,题目由他出,我记得就叫《一场争论和一种方法》,讨论的是1960年代的一场围绕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的争论。这个题目我写得很随意,结果被林老师打回修改了好几次才过关,老师说,论文就是要写得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