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吧 关注:533,368贴子:19,239,434
  • 4回复贴,共1

《科技日报》深入报到我校“产学研”,称“三流投入出一流成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学成致用”,国民经济勇挑大梁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中南大学“学成致用”的文化底蕴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引领中南人“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勇挑经济建设大梁”的行动基石。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目的都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坚持求真务实,才具有把握重大创新的学科实力,有了这种实力,自然就有勇气来挑起国民经济建设的大梁。中南大学一批重大创新成就的取得,恰恰证实了这一点。  

  铝是仅次于钢铁的战略资源材料。在实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铝在国民经济、国防军工中的重要性尤为突出。然而,我国铝材无法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铝资源严重短缺,铝工业面临着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中南大学带头凝炼出铝工业重大科学问题,在科技部973计划的支持下,历时5年,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提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选矿拜耳法”。这使我国铝土矿资源保障年限从原来的10年延长到90年,“铝电解节能技术”实现全国铝行业年节约用电1.34×1010kWh,相当于同年三峡电站实际发电量的50%%,“强化烧结法”使氧化铝生产建厂投资节约1/3。正如周光召在该项目工业实施现场指出的:全世界目前都面临着能源的紧张,都面临着资源的争夺,高品位资源将变得越来越少,中国率先研发出低品位的资源利用技术,对世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提升中国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为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开发青海盐湖资源,中南人敢于承担我国30多年前就谋求解决的世界性难题———“青海盐湖水氯镁石生产高纯镁砂”项目。经过艰苦努力,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解决了镁、锂分离这一世界性难题;建立了硼、镁、锂分离联合提取工艺生产线,使盐湖中的硼、镁、锂等得到综合利用;整个工艺过程实现“零排放”,从而使我国青海盐湖这一丰富资源得到生态化利用。  

  中南大学与西部矿业公司结合,开发出“无间柱连续强化开采技术”,为我国1000米以下深部隐伏矿产的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撑;“钨湿法冶金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已达到全国总生产能力的90%,使我国可冶炼钨资源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80%;“生物提铜”技术直接处理低品位复杂铜矿,使我国铜资源保障年限由8年延长到20年。  

  


1楼2007-03-08 12:48回复
    “血脉相通”,小循环融入大循环 

      在科技、教育和经济一体化发展浪潮中,中南大学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才能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推动学科发展。为此,学校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开创了产学研结合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 

      一大批由院士和教授领军、以重点学科为支撑的高科技公司纷纷亮相,在中南大学形成了一个学科性公司群体。这些公司以学科长期积累的高新技术为支撑,一经面世即成为关注的焦点。如刘业翔院士领军的“瑞翔新材”研发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产品性能指标达到甚至超过日本的同类产品水平,成为当前世界一流产品;著名生殖遗传学家卢光琇领军的生殖与遗传医院治愈不孕不育者5000多例等。 

      科技成果支撑了学科性公司的发展,学科性公司的健康运行又给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实践、实验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学科性公司每年都有几十万到上百万元的资金反哺学科建设。 

      产学研良性循环,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实力和影响力。学校的外张力也迅速增强,小循环日渐成为大循环。近年来,一些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企业集团纷纷前来“联姻”:中国铝业公司投资5000万元,依托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学科群成立“中国铝业联合实验室”,联手攻克中国铝工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投资1000万元,依托学校材料制备与加工学科联合成立“新材料与压力加工联合实验室”,还先后签订总经费达数千万元的技术合作开发合同,携手解决金属镍、钴资源高效利用的难题;西部矿业公司投资4000万元,依托中南大学资源学科群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中南大学西部矿业研究院”,联合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全球第一大铝业公司———美国铝业公司与学校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澳大利亚FMG公司与学校联合成立了“国际配矿研究中心”等,在资源、能源、环境、制造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学校通过产学研联盟与企业“血脉相通”,使学校真正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中。 

      


    2楼2007-03-08 12:49
    回复
      2025-11-04 22:25: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在中南校园,记者多次听到学校领导提及持续创新理念。校领导一班人的思维是明确的,除了横向促进学校创新成果的发展,未雨绸缪,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推动产学研发展和科技创新向纵深持续发展。最近学校又提出了“通过产学研联盟,构建技术存量的释放通道,具体就是通过资本驱动,壮大一批;通过技术集成,支撑一批;通过市场拉动,带动一批;通过技术引领,孵化一批。融入经济发展大循环,做大做强高科技产业”的设想。 

        一个宏伟目标,诠释了该校产学研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辐射能力和对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影响。一条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为技术支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我国悄然稳健地展开。


      4楼2007-03-08 12:50
      回复
        d


        5楼2007-03-08 19:19
        回复
          加精!


          6楼2007-03-08 21: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