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百姓都说俺唐山好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本报记者徐喆 实习生杨天)
拓宽马路、搬入新居、建飞机场、修大南湖、畅游环城水系……回首过去,有许多记忆值得“凤城”百姓铭刻心底,有数不清的惊喜值得欢呼,水陆空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让唐山百姓在这片热土上幸福地生活。近日,记者走进社区、公园,聆听“凤城”百姓对我市城市环境、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而发自肺腑的感言。
“环境好了,乐享大自然”
城市环境的改善,使凤城百姓心情更舒畅、身体更健康。
在友谊里社区,90岁的田惠民老人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8个字来形容我市震后、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城市建设。田老退休前是市交通局的一名干部。近几年,田老在单位的组织下陆续参观了曹妃甸新区、三女河机场和南湖生态公园。“曾经的垃圾山变成了如今被绿色包裹的凤凰台;曾经的采煤塌陷区变成了如今风光旖旎的南湖生态公园;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船舶穿梭往来的曹妃甸大港口码头。这样的变化以前我连想都不敢想啊!太神奇了。”他感叹着城市的巨变,“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景观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居环境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砖头房、简易房已经销声匿迹了,危旧平房改造也接近尾声,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掩映的高楼大厦。”
欣喜于南湖生态公园的美景,34岁的俞女士说:“一到周末,我们就开车带着孩子去南湖儿童游乐中心。这里是天然的氧吧,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晒太阳,是最好的补钙方式。”性格开朗的俞女士,一边用手机给3岁半的小家伙拍照,一边细数公园游乐中心的好处,“小火车、旋转木马等游乐场每次都让孩子玩得尽兴。带孩子走出家门,让他听听喜鹊的叫声,看看清澈的湖水,和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会排队,孩子也变得谦让、礼貌、勇敢,这比闷在家里玩一些塑料合金玩具好多了。”
82岁的赵世玺,谈起唐山的环城水系一下打开了话匣子:20世纪50年代,陡河水好,量大,周边村多人多,风景好。城子庄小学的学生常到水边玩,为此,时任校长的赵世玺还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组织老师检查;60年代,由于钢铁和水泥的大量生产,加上陶瓷、纺织业的发展,大量污水进入陡河,曾经清澈的河水变成了臭水沟,学生不敢再去戏水;80年代,人们开始注重环保,环境虽有好转,但规模较小;21世纪初,我市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对排污的整治,同时清河道,垒河堤;“十一五”以来,我市又引水进入陡河,使水量变得更加充足,又出现了水清游船行,草青绿树映的景象。
红日西斜,行走在环城水系大城山码头附近的赵世玺即兴写下:唐河桥下泛清流,两岸风光似画图。远近歌声传画舫,往来帆影荡轻舟。山间茂树千重翠,水面斜阳万点珠。美景流连归去晚,相约知己再来游。
“唐山环境越来越好,我们老百姓忒得实惠。”家住龙华社区的刘大爷和老伴如是说。以前,刘大爷的老伴总是张罗着打麻将,老两口时常为这事闹别扭。现在,刘大爷的老伴总是主动要求带外孙女到环城水系边上的健身公园去锻炼。“以前,家附近的环境不好,远的地方我又不愿意去,所以总想着玩麻将。现在,在家门口的绿树下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玩玩健身器材,看看清澈的河水,还能听到评剧爱好者的演唱,多好啊。”
“交通发达,去哪都方便”
交通公路四通八达,机场通航,群众出行更快捷,生活更方便。
“现在的唐山,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县县连高速。”田惠民清楚地记得,1951年他去迁西公路检查站检查路基时,在那里,他们的自行车推都推不上去,而现在汽车却可以双向通行。30多年前,自行车是主要的代步工具。那时候的自行车对普通人家来说可是奢侈品,由于物资供应有限,商品凭票购买,没有多少老百姓买得起。现在,汽车已成为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
讲得神采飞扬的田惠民接着说:“以前,去迁西就是出趟远门,那简直就等于受罪。天气要是变了脸,多数情况下人还得扛着自行车,遇上雨天根本没地方插脚。现在就不一样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乡间公路也是清一色的柏油路和水泥路。交通发达了,去哪都方便。唐山家门口也有了机场,现在乘飞机去省城不到1小时就到了,就像到市内商场一样快,并且航线也在逐渐增加。”
是啊!80年代初几乎没有出租车,而现在出租车遍地都是,公交覆盖率也相当高,数十条的公交线路从市内直通开平、丰南、丰润、古冶等各(市)区县,快捷又方便。高鹏老人津津乐道地介绍,“公交公司专门为我们7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了老年公交卡,每个月可免费乘坐120次,这给老年人的出行带来多大的方便啊!而且,现在市民的素质也提高了,上车还有人给让座。”
“文化大发展,生活更丰富”
文化氛围浓了,大众文化越来越丰富,百姓乐享文化娱乐生活。
十七大以来,我市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据赵世玺回忆:唐山群众艺术馆原来基本对普通群众不开放,并且票价还很贵。自从政府大力搞好群众文化建设后,群艺馆将“冀东三支花”搬上舞台,还请一些国内的名角来演出。在节假日一演就是10天半个月的,供群众免费观看,让凤城百姓能在茶余饭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在节日,市民看精彩的文艺节目,这比吃好的、穿好的幸福感还要高呢!”
在机场路南楼社区,活跃着一支“华南民族”小乐队,队员由6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组成,仅演奏人员就有22人。夏季,这支乐队聚在小区花园的树荫下一起吹拉弹唱,二胡、板胡、打板、笙箫、唢呐和葫芦丝等发出优美的乐声,交相辉映。“在健康唐山幸福人民的活动中,他们老哥儿几个、老姐儿几个为小区居民义务演出了十几场呢,演出水平堪比小泽征尔,大伙儿都爱看。”社区刘辉同志如数家珍。
在唐山市图书馆,李女士带着上小学的女儿从丰南区赶来借阅图书。她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嘛,从女儿4岁开始,我就潜移默化地培养她的阅读习惯,现在小女的读书习惯已经养成。”提及我市的阅读环境,李女士说:“现在,借阅图书的年轻人有所增加,让人很欣慰。而且,图书馆的新书上架也比较及时,一些新知识可以及时向读者传递,让人受益匪浅。” 凤城百姓感受着城市的变化,感言着整个城市的日新月异。我们相信,未来,唐山会更美好!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