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决定了人能够是什么以及人应该是什么,也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人是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则不仅一切社会科学将成为无源之水,且人生之意义价值亦将受到根本怀疑。
那么人究竟是什么呢?
以下笔者将从意识,理性与性情三个方面来剖析人之本质。
人的意识
每个人都是有意识。但是人们对意识的认识却是远远不够的。意识问题在心灵哲学看来是一个大难题。意识问题之难就在于这个问题和别的很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笔者也很难用这一章解决意识问题,这大概需要用全文来回答。
究竟什么是意识呢?按照常人的理解,简单来说意识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感受之类。笼统来说,意识就是人和世界进行沟通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举例来说,你现在的意识可能停留着这篇文章上,但是之前你可能在听歌,那时候你的意识停留在歌曲上。当你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还放着音乐,但是当你被这个文章吸引的时候,你对音乐可能就会听而不闻,这时候我认为你的意识则仍是停留在这篇文章上。这就告诉我们,首先意识是可分割的,即看起来连续不断的意识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一个紧密连接的意识构成的。意识的这种特性我称之为可分割性。认识了意识的可分割性,我们就可以推出意识的第二个特性:特定性。意识的特定性是说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的特定的意识停留在一个对象的时候就不能停留在别的对象上。换句话说,一个特定的意识只能指向一个特定的对象。意识的第三个特性是流动性。即从整体来看,意识是像一条河流一样不停的流动着的,从单个的意识来看,每一个意识都是不断流逝的,每个意识都只能存在一瞬间然后就立刻消失以让位给下一个意识,从而形成了整体上的流动性。意识的第四个特性我称之为不自知性。不自知性是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何谓不自知性?它是由前面几个特性推出来的,意识具有可分割性告诉我们意识是一个一个轮番上阵的,意识的特定性告诉我们每一个上阵的意识只指向一个对象。而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知道,意识指向的对象是在不停的转移中的(如刚才例子中,忽而指向音乐,忽而指向文章),这也就是说意识也是在不断转移中的。问题是意识在转移的过程中,即此意识与下一意识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或者什么都没发生。但是这一个问题意识永远“意识”不到。说简单一些就是,意识永远不知道此意识与下一意识之间究竟有没有“间隙”。如果假设有间隙的话,这个“间隙”就可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永远不能“意识”到这个“间隙”,更加就不知道这个间隙内所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可能你眨眼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但是你没有发现,因为你睁开眼睛的时候世界又变回了原来那个样子。变得太快了,意识反而无法觉察了。
意识的这四个特性有点类似于光的特性。人们曾经对光究竟是波动性还是粒动性产生了很多争论。最后发现光是具有波粒二重性的。我认为人的意识也是如此。意识也具有“波粒”二重性。意识本身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内部的“间隙”,即因为意识的不自知性,在意识本身看来,意识是波动的,是连续不断没有间隙的。即意识只有一个,不能一分为多。而在借助理性精微的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意识又是粒动的,是可以一个一个分割来看的,而一个个分开的意识之间可能还存在着别的什么,一个意识(流)是可以一分为多的。但是我们借助理性“意识”到了意识的这一不自知的“缺陷”时,也并不能改变意识的这一缺陷,因为这是意识的特性。而我们只能通过意识来认识这个世界。这就意味着,就算我们已经知道此意识与下一意识之间是又间隙的,但是那个间隙却是我们的意识永远意识不到的地方。
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决定了人能够是什么以及人应该是什么,也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人是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则不仅一切社会科学将成为无源之水,且人生之意义价值亦将受到根本怀疑。
那么人究竟是什么呢?
以下笔者将从意识,理性与性情三个方面来剖析人之本质。
人的意识
每个人都是有意识。但是人们对意识的认识却是远远不够的。意识问题在心灵哲学看来是一个大难题。意识问题之难就在于这个问题和别的很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笔者也很难用这一章解决意识问题,这大概需要用全文来回答。
究竟什么是意识呢?按照常人的理解,简单来说意识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感受之类。笼统来说,意识就是人和世界进行沟通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举例来说,你现在的意识可能停留着这篇文章上,但是之前你可能在听歌,那时候你的意识停留在歌曲上。当你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还放着音乐,但是当你被这个文章吸引的时候,你对音乐可能就会听而不闻,这时候我认为你的意识则仍是停留在这篇文章上。这就告诉我们,首先意识是可分割的,即看起来连续不断的意识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一个紧密连接的意识构成的。意识的这种特性我称之为可分割性。认识了意识的可分割性,我们就可以推出意识的第二个特性:特定性。意识的特定性是说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的特定的意识停留在一个对象的时候就不能停留在别的对象上。换句话说,一个特定的意识只能指向一个特定的对象。意识的第三个特性是流动性。即从整体来看,意识是像一条河流一样不停的流动着的,从单个的意识来看,每一个意识都是不断流逝的,每个意识都只能存在一瞬间然后就立刻消失以让位给下一个意识,从而形成了整体上的流动性。意识的第四个特性我称之为不自知性。不自知性是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何谓不自知性?它是由前面几个特性推出来的,意识具有可分割性告诉我们意识是一个一个轮番上阵的,意识的特定性告诉我们每一个上阵的意识只指向一个对象。而另一方面我们已经知道,意识指向的对象是在不停的转移中的(如刚才例子中,忽而指向音乐,忽而指向文章),这也就是说意识也是在不断转移中的。问题是意识在转移的过程中,即此意识与下一意识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或者什么都没发生。但是这一个问题意识永远“意识”不到。说简单一些就是,意识永远不知道此意识与下一意识之间究竟有没有“间隙”。如果假设有间隙的话,这个“间隙”就可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永远不能“意识”到这个“间隙”,更加就不知道这个间隙内所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可能你眨眼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但是你没有发现,因为你睁开眼睛的时候世界又变回了原来那个样子。变得太快了,意识反而无法觉察了。
意识的这四个特性有点类似于光的特性。人们曾经对光究竟是波动性还是粒动性产生了很多争论。最后发现光是具有波粒二重性的。我认为人的意识也是如此。意识也具有“波粒”二重性。意识本身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内部的“间隙”,即因为意识的不自知性,在意识本身看来,意识是波动的,是连续不断没有间隙的。即意识只有一个,不能一分为多。而在借助理性精微的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意识又是粒动的,是可以一个一个分割来看的,而一个个分开的意识之间可能还存在着别的什么,一个意识(流)是可以一分为多的。但是我们借助理性“意识”到了意识的这一不自知的“缺陷”时,也并不能改变意识的这一缺陷,因为这是意识的特性。而我们只能通过意识来认识这个世界。这就意味着,就算我们已经知道此意识与下一意识之间是又间隙的,但是那个间隙却是我们的意识永远意识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