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吧 关注:8,038贴子:109,338
  • 2回复贴,共1

漫谈哲学与人生——为什么要删除啊?谈学问也删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从一个小问题谈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很迷恋电脑游戏。我问他游戏是不是假的,他说是。我又问他,那你为什么这么迷恋游戏呢?他说他也不知道。我告诉他,游戏虽然是假的,但是你从游戏中获得的那种快感却是真实的,你从游戏中获得的快感和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快感是一样真实的。同样很多人迷恋网络也是这个缘故。网络本身是虚假的,但是网络带给你的那些快乐却是真实的。而且通过网络获得快乐的成本往往要比现实中要小得多,这就难免很多人迷恋网络了。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那就是判断真假的标准是什么。科学判断真理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进行实证。而哲学用来判断真假的标准则要复杂得多。像上面的例子我们判断真假不是凭着某个死公式或者实验。那凭的是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你感觉这个东西是真实的,那么它对于你来说就是真实的。你的一辈子都是生活在你的感觉中的,所以要是感觉这个东西都不可靠了,那还有什么可以值得信赖的呢?所以,很多哲学家把感觉当作最可信的东西。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第一,感觉是一切其他认识的来源和基石;第二,同类感觉中,你后面的感觉无法推翻前面的感觉,因为你后面的感觉和前面的感觉具有同样的等效性。第三,你的此类感觉无法推翻另一类感觉。比如你的色觉不能去推翻味觉,味觉也无法推翻触觉。第四,别人的感觉无法推翻我的感觉,因为它们具有同效性。而且感觉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你也很难去相互比较并推翻。所以感觉曾一度成为哲学家最信赖的东西。实际上,常人在判断现实生活中各种东西的真实性的时候也是在靠感觉。给你感觉刺激最强烈的,你也往往把它当作是最真实的。比如,金钱、命运交响曲、勾股定理、亲情、你最要好的朋友、你面前的文章、你屁股下的椅子、你十年后的样子、你昨晚的一个梦,这些东西你认为哪个是最真实的呢?那个又是最不真实的呢?我想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不同,你最在乎的东西就会对你形成最强的感觉刺激,从而你也就会认为那个就是最真实的。然而实际上,所谓最真实的和最不真实的也只是你自己的判断或者说认识而已。你认为最真实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是最不真实的,而且今天你认为是最真实的东西明天你可能认为是最不真实的。所以有的人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真实的东西,一切都是虚假的,一切都是一场游戏。
那么这个世界究竟有没有一种真实的东西让所有的人都能认可呢?首先解答这个问题不具备可操作性。其次,即使存在一种东西让我们所有人都感觉到它是真实的或者说是最真实的。但是,请记住,那也只是在我们的感觉中它是真实的或者说最真实的。而实际上,它本身究竟是不是真实的或者说是最真实的呢?如果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虚假的、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整个人类岂不是犯了一个以假为真认贼作父的大错误?但是,这个东西本身的真实性我们又如何得知呢?我们只能感知到它是真实的,而它本身是否真实我们则无从得知。换句话说,关于事物本身是怎么回事我们根本无从得知。我们只能感觉事物是怎样的,而无从得知事物本身是怎么样的。


1楼2007-03-04 16:36回复
    我们自己感觉中的事物和事物本身的样子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让西方哲学家一直很头疼的“心”和“物”的关系问题。我们自己感觉中的事物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感觉本身,也就是西方哲学经常说到的“心”。而事物本身的样子也就是西方哲学经常说到的“物”,在古希腊的时候,这个东西也被称为事物的“本质”。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本质和后来黑格尔和马克思引申的与现象并列的那个“本质”的含义是不同的。也有的哲学家把这个东西称之为“物自体”。佛学里面把这个东西称之为事物的“自性”或者“常”或者“我”。佛学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里面的“常”和“我”也可以理解成这个意思。尤其要提醒初学者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心”和“物”的概念和我们高中课本里一直宣扬的“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可大不相同。高中课本里所说的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很模糊,我不想花太多力气对其多说什么。一句话来说,高中生所理解的意识和物质的加起来差不多就等于西方哲学里“心”的概念。而物的概念,高中课本并没涉及到。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其实也很难理解“物”的概念。不仅高中生,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物”和“心”的概念都是很难理解的。这不是说中国人笨,而只是中国人尤其是没接受过包括佛学在内的外来文化熏陶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造成了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困难。
    我们一般经常提到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概念,西方思想当然以西方哲学为代表,而东方的思想文化却可以分作以佛学为代表的古印度思想体系和中国传统思想体系。那么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和西哲以及古印度的思想体系有什么不同呢?在这个问题上,我很同意梁漱溟先生的观点。中国人看事物只喜欢高度抽象、观其大概。而事物本身怎样,中国人往往不屑于深究。所以,中国有写意画而没有素描,中国有中医而没有西医。中国的元典《易经》据说是受更古老的河图洛书的启发写的。而河图洛书本身只是一些符号,中国人认为这些符号是从万物变化中抽象出来的精髓。当中国人对天地万物观其大概的时候,中国人看到了万物的变化并开始研究万物变化的规律。研究的成果就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易经》、太极图、阴阳学说、五行八卦等。很受推崇的《道德经》也主要是从变化的角度做研究的,涉及到本体论问题的也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等寥寥数句。中国文化里的水木金火土等概念也是讲变化规律的而并没有实指,这些东西一会儿去指导风水,暗藏玄机神神秘秘;一会儿又去指导中医,变成了人体内脏却也大有道理。西方人对这些东西则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西方文化里的元素、原子、维生素、蛋白质等概念却都是真刀真枪有所实指的。佛学经常提的“四大皆空”里的“四大”,即风大、水大、地大、火大等概念也都是有所实指的。这些概念中国人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再深一点,涉及到形而上学、物自体等问题的,中国人就很少有真正懂得的,反而是辩证法这个让不少哲学家颇有微词的东西倒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并玩得不亦乐乎。这些问题都是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造成的。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麻烦。那就是让我们的直觉能力很强,而逻辑推理能力很差。这种思维方式也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体系化问题。西方哲学和古印度的思想都有自己严密的体系。而中国的东西却大都是零散,如何构造一个严密的有内在逻辑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系是一个很大的工作,这恐怕需要很多有良知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很多年的努力。
     絮叨了一些闲话,现在回到问题本身。究竟怎样去理解“心”和“物”这两个概念呢。去读晦涩难懂浩如烟海的哲学原著或用严密的语言去定义和论证这两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件艰难和痛苦的事情。想让中国人来理解并接受某种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说故事、打比喻。所以我这里也打算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两个概念。我认为要说明这个问题,最恰当的莫过于用“梦”来做比喻。每个人应该都做过梦,大部分的人天天都在做梦。那么梦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有的人说,梦是假的。不错,梦确实是假的,但是梦带给你的各种感觉却是真实的。尤其是在梦中的时候,有几个人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呢?又有几个人在梦中能知道梦是假的呢?所以在梦里的时候,一切都是真实,梦里面有一个有自主意识的“我”,梦里面也有一个对梦里的我来说的是很真实的世界。把梦中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仔仔细细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确实是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啊。在梦里的时候,有你有我有他,有梦里的花花世界。而一旦梦醒,则会发现,原来梦里的你我他,梦里的花花世界,梦里的恩怨是非原来都是我一个人的“心”造就的。而我为什么会做那样一个梦呢?一方面是我自身的原因,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比如在外地的人总是想家就难免“梦回故里”。另一方面是外界的原因,比如我睡着的时候被别人偷走了我的被子,我就可能会梦到自己掉进了冰窟里;再比如睡觉前憋着尿就可能在梦中四处找厕所。这个道理就告诉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梦里的东西是被我们梦以外的东西决定着的。那么我们的一生是不是也被这一生之外的某种东西决定着呢?而我们的梦和做梦前影响梦的现实就可以类比西方哲学所说的“心”和“物”的关系。


    2楼2007-03-04 16:36
    回复
      2025-09-03 06:09: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而目前,据我所知,还没有人能够充分论证出我们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和我们的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所以,常人理解的这个所谓的物质的现实世界再加上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整个世界加起来才是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心”的概念。而我们这个世界之外的另外一个在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世界的世界才是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物”的概念。
       从这个梦和人生的类比关系,我们也可以去理解佛教一直宣扬的六道轮回(也有的佛教人士认为是五道轮回)的观念。六道分别是指天人、阿修罗、人、动物、恶鬼、地狱这六种生命形式。六道轮回就是说一个生命此生终结之后,还会进入下一生。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说法。而下一生进入哪一道则要看这个生命此生的所作所为和这个生命的自己的意愿。佛学把决定下一生进入哪一道的此生的所作所为和此生的意愿分别称之为业力和愿力。就像决定我们做一个什么梦的原因分自身原因和外界原因一样,这个自身原因,佛学称之为愿力,这个外界原因,佛学称之为业力。按照这种说法,你今生来到这个世界来,一方面是因为你和这个世界还有一些恩怨纠葛未了,也就是所谓的业力牵引着你来的;另一方面是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某些东西比如亲情、比如吃喝玩乐等特别着迷,特别执著,也就是所谓的愿力让你来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业力是不同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甘为爱情献身,有的人却愿意成为金钱的奴隶,因为每个人的愿力是不同的。但是既然我们都来到了一个世界,来到了这一个共同的梦里。那么我们必然有一些相近的业力和愿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都要吃饭睡觉并且大都对吃饭睡觉等各种人间的享受都有一定程度的迷恋了。根据这种理论,如果你这一生总是羡慕小鸟的自由,羡慕鱼儿的欢乐,那么你下一生就可能变成一只小鸟或者鱼。这就是你的愿力的作用。如果你这一生总是滥杀无辜,做尽坏事。那么你所伤害的生命除非是大圣贤之外十之八九都会对你有所忌恨,这种忌恨就是你做的恶业形成的业力,在你进入下一生的时候,这种力量就会影响你下一生的命运,正如你睡觉前忘记盖被子就可能会梦见自己掉进冰窟一样。所以,有的人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因为不管你做了什么,迟早都会得到“报应”。你打死了一只蚊子,如果这只死去的蚊子不报复你的话那还叫公平吗?所以真正的绝对的公平未必是你想得到的,常人总想得到的公平其实只是对自己的公平。而真正的让所有人都得到公平,让所有生命都得到公平却未必是每个人的愿望。因为这种公平虽然是有恩必报却也同时是有仇必报甚至是睚眦必报的。所以算一算我们这一生做了多少有利于其他生命又做了多少伤害其他生命的事情吧。渴望那种绝对公平的往往只有那些弱势群体,而人类又有几个愿意为自己对其他生命所作的伤害做出的赔偿呢? 幸亏,在我们的业力之外还有愿力,有了愿力的作用,我们才能和自己的业力抗衡,去改变命运。所以凡有大作为之人,必然是先有大愿之人。若一个人的愿力不够强,他就没有什么理想目标,也就没有了奋斗拼搏的动力。这样的人的一生必然是随波逐流的一生,这样的人的一生必然也是被自己的业力所左右的一生,也就是说被别人的力量所左右的一生。所以,承认愿力和业力的共同作用,我们才会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感谢释迦牟尼老先生,因为在他之前的古印度思想是只承认业力,不承认愿力的。释迦牟尼既承认了业力,又承认了愿力,所以他才会积极去改变命运,改造世界,最终大彻大悟,跳出了六道轮回而获得了最终的解脱。
       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佛学的看法,虽然听起来也不无道理。但是西方的哲学家的态度要更加审慎一些。比如对六道轮回问题吧,那只是从梦和人生的一个类比中得出的一种推测,但是究竟有没有六道轮回却只有你死过好几回而且还得不喝奈何桥上那碗迷魂汤才能证明。换句话说,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没法证明你还有前生来世。正如你在梦中永远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在做梦。而当你死了,你又没办法回来告诉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真相是怎么回事。就算你回来告诉了我们,我们也未必相信,还以为是自己的幻觉或者以为自己在做梦呢。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能活好几世还能记住你的好几个前世,但是你敢保证你自己不是得了精神病或者出现幻忆了吗?就算你没有任何问题,那也只是在你自己的感觉里有前世,而事实本身有没有前世却是超乎你的感觉的,所以这个问题永远没法得到验证。这就是西方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任何问题和判断都保持怀疑。所以,西方哲学家面对“心”和“物”的关系问题迟迟不敢轻下结论。因为“物”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感知范围。所以,首先,物本身是否存在就是一个难以说明白的问题。虽然在常识里,总觉得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但是那个物既然是我们认识范围之外的东西,那么我们何以断定物的存在呢。假设物不存在,又何谈心和物的关系问题呢?而且,如果物不存在了,那么以物为依托的心又在哪里呢?心又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的一生又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无依无托的泡沫?这是不是有点可怕了呢?假设物是存在的,那么物之外是不是还有物呢?也就是说当你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你认为自己回到了现实,但实际上你何以判断所谓的现实不是另一场梦呢?所以承认心外有物其实也就承认了人类这个世界只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影子,而基于同样的理由,另外那个世界必然也是另外一个更真实的世界的影子,以此类推,我们就推出了无数个世界。那么在这无数的世界里,又何谈哪个世界更真实,哪个世界是心,哪个世界是物呢?所以,承认心外有物或者说物在心外其实也就消解或者说了心和物这两个概念。
      我们既没有充分的理由能证明心外无物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心外有物。但是通过上面的我们论证发现,假设心外有物的时候,心和物的概念却都被消解掉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哲学家逐步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心和物并没有质的区别,物即使存在也不是在心外而只能是在心内,心和物是一体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笔者限于自身水平,还不能把这个问题表述的足够透彻,留给读者边读边思考吧。(未完待续)


      3楼2007-03-04 16: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