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竹苑吧 关注:6贴子:104
  • 4回复贴,共1

【醉竹苑·组织胚胎】血液和血细胞的发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 (4.0~5.5)×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mm3)
成年女性 (3.5~5.0)×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mm3)
新生儿 (6.0~7.0)×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mm3) 2周岁后逐渐下降。
临床意义:
减少: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感染、肝病、出血性疾病、白血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胃切除术后等所致的贫血。有的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产生中度贫血。
增多: 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2.血红蛋白(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 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 120~140g/L(12~14g/d1)
临床意义:
减少: ①Hb减少的程度比RBC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所致,如溃疡病、钩虫病、痔疮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
②Hb减少的程度与RBC相同,见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所致的贫血。
③RBC减少的程度比Hb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量失水、严重烧伤、休克、高原病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 人 (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 (15~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至2岁 (11~12)×109/L(11000~12000/mm3)
临床意义:
减少:
①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以及伤寒、结核病、极严重败血症等。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
③使用抗癌药物、放疗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者,以及药物反应,如使用氯霉素、甲磺丁脲、磺胺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增多:
①急性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阑尾炎、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肝脓肿、疖肿、脓胸、急性风湿热、白喉、百日咳、败血症等,以及由感染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等。
②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③某些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④急、慢性白血病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a、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st)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sg) 50%~70%
b、嗜酸性粒细胞(E或Eos) 0.5%~5%
c、嗜碱性粒细胞(B或Bas) 0%~1%
d、淋巴细胞(L或LY) 20%~40%
e、单核细胞(Mon) 3%~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增多:一般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毒、急性出血或溶血等。
减少:某些病毒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提示机体抵抗力差。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央等,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天疱疮等,以及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减少: 较严重的疾病进行期,待到恢复期时可转为正常。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亦可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手术后等。
减少: 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
增多: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结核病、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以及传染病或中毒后的恢复期、淋巴肉瘤等。



IP属地:山东1楼2012-08-10 17:00回复
    减少:传染病的初期、淋巴系统有广泛破坏后和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胞:
    增多:单核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活动性结核病、疟疾、黑热病等。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血小板 PLT
    [100--300X109/L(10--30万/mm3)〕
    1.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x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100x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血沉 ESR
    正常参考值:
    男:0--15mm/60分钟
    女:0--20mm/60分钟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加快:月经期、妊娠期妇女、小儿及50岁以上老人,胆固醇的增加均使血沉加速,而卵磷脂可使血沉减慢。
    2.病理性加快:
    (1)风湿热和急性传染病:麻疹,猩红热,脑膜炎或败血症等。
    (2)活动性结核病。
    (3)炎症:肺炎,乳突炎,化脓性胆囊炎和输卵管炎,动脉炎等。
    (4)血液和心血管疾病:各类贫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组织变性或坏死性疾病如心肌梗阻,胶原病等。
    (5)其他:如严重酒精中毒,恶性肿瘤,黑热病,疟疾,注射异性蛋白和手术等。
    另外血沉加快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有关,如风湿热和结核病时,可作为疾病的预后及治疗观察的指标。
    3.血沉减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酸中毒,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
    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网织红细胞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增生,故可间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情况。
    [参考值]
    成人:0.5%--2.0%
    新生儿:2%一6%
    [
    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统的增生旺盛。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特别是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大出血引起的失血性贫血。当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有效时,可出现短时间的网织红细胞大量增加,以后即降至正常或稍高于正常。
    2.网织红细胞减少:多见于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某些溶血性贫血有再障危象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网织红细胞有所减少,但有些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网织红细胞并不明显减低。
    3.可以作为贫血治疗疗效的判断监察指标,用于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病情变化。
    附:常见的为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中英文名称:
    红细胞         RBC
    血红蛋白        HGB
    红细胞压积       HCT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
    白细胞          WBC
    淋巴细胞百分比     LY%,LYM%,W--SCR%
    中间细胞百分比     MO%,MONO%,W--MCR%
    粒细胞百分比      GR%,GRAN%,W--LCR%
    淋巴细胞绝对值     LY#,LYM#,W--SCC
    中间细胞绝对值     MO#,MONO#,W--MCC
    粒细胞绝对值      GR#,GRAN#,W--LCC
    血小板         RLT
    血小板压积       PCT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IP属地:山东2楼2012-08-10 17:00
    回复
      2025-08-04 21:45: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彩图5-2)。

       各种血细胞 1.2.3.单核细胞 4.5.6.淋巴细胞 7.8.9.10.11.中性粒细胞
      12.13.14.嗜酸性粒细胞 15.嗜酸性粒细胞 16.红细胞 17.血小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
      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 煌焦蓝 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IP属地:山东3楼2012-08-10 17:08
      回复
        (二)白细胞
          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能作变形运动,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光镜下,根据白细胞胞质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两类。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嗜色性,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用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叶,正常人以2~3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核4~5叶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一般说核分叶越多,表明细胞越近衰老,但这不是绝对的,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淡紫色及淡红色颗粒,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嗜天青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淡红色,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吞噬素具有杀菌作用,溶菌酶能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产物及受感染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大量吞噬细菌,形成吞噬小体。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核常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染成桔红色,有膜包被,它也是一种溶酶体。
          嗜酸性粒细胞也能作变形运动,并具有趋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从而减弱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助抗体与某些寄生虫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
        故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仅停留数小时,在组织中可存活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数量最少,细胞呈球形。胞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可覆盖在核上。颗粒具有异染性,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颗粒内含有肝素和组胺,可被快速释放;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态,以及颗粒的大小与结构上,均有所不同。但两种细胞都含有肝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

          4.单核细胞(monocyte)它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μm,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使胞质染成深浅不匀的灰蓝色。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这些酶不仅与单核细胞的功能有关,而且可作为与淋巴细胞的鉴别点。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和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吞噬泡、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明显的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细胞强。
          5.淋巴细胞(lymphocyte)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13~20μm的为大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数量多,细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致密呈块状,着色深,核占细胞的大部,胞质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缘,嗜碱性,染成蔚蓝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中淋巴细胞和大淋巴细胞的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故着色较浅,胞质较多,胞质内也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少数大、中淋巴细胞的核呈肾形,胞质内含有较多的大嗜天青颗粒,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电镜下,淋巴细胞的胞质内主要是大量的游离核糖体,其他细胞器均不发达。
          淋巴细胞根据它们的发生部位、表面特征、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为T细胞、B细胞、杀伤(K)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四类。
          


        IP属地:山东4楼2012-08-10 17:27
        回复
          (三)血小板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或称血栓细胞(thrombocyte), 正常数值为10万-~40万/μ1。它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
          血小板体积甚小,直径2~4μm,呈双凸扁盘状
          在血涂片中,血小板常呈多角形,聚集成群。血小板中央部分有着蓝紫色的颗粒,称颗粒区(granulomere);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hyalomere)电镜下,血小板的膜表面有糖衣,细胞内无核,但有小管系、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细胞器,以及血小板颗粒和糖原颗粒等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μ1则有出血危险。
              


          IP属地:山东5楼2012-08-10 1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