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132,165贴子:74,616,138

科举制是明朝灭亡原因之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靠科举制来任命文官的王朝(宋朝大部分官员是以恩荫制来任命,而清朝,旗人的富贵可以不通过科举得来)。
商人本身就要比普通小民见过世面,头脑更灵活,
而其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也让其有能力可以让其子孙受更好的教育,请更好的老师。
所以科举制看似公平,但在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注定了商人子弟考中科举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阶层。
这就造成了明朝的商人子弟在科举中的巨大优势。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商人子弟通过科举进入明朝ZF,到明朝后期,明朝文官集团已经以商人子弟为主体,而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对商业大开方便之门。
因为他们在做官后,依然会继承祖上的产业,对商业多收税也就是对他们自己多收税,他们自然要全力阻挠对商业增税。人都是逐利的,在这种对商人有利的大势下,即使出身其他阶层的官员,也在做官后,或多或少的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这就造成了,文官集团在商业利益上的空前一致性。无论是东林也好,还是依附宦官的文官也罢,他们之间互相党争是党争,但在政策的本质上都要维护他们自身在商业上的利益。在商业上获得财富后,文官为首的商人集团开始大量的购买土地,毕竟在国人的思想里买房置地才是富贵的标志。
但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无论社会财富还是土地毕竟是相对有限的。文官为首的商人集团占有的社会财富和土地越多,低层百姓所能获得的财富和土地就越少。日积月累,无论从受教育程度,话语权还是自身的经济能力都完全无法与文官为首的商人集团对抗的普通农民的土地逐渐被兼并,低层人民的生存日益艰难。
所以即使没有辽东战事,没有后金入侵,没有小冰河时期,文官集团与低层民众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必然导致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1楼2012-08-09 05:22回复
    封建社会的社会基础,也是要靠士农工商各阶层间的互相制衡,
    封建王朝有时候要靠对商业的适当打压,来维护农民等其他阶层的利益。
    而明代的科举制,恰恰使以前历代王朝中相互抵触的士与商阶层成了最亲密的同盟,
    在这种官与商利益一致的体制下,
    明朝想不被灭,实在太难。
    


    2楼2012-08-09 05:40
    回复
      2025-08-07 18:30: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也就是崇祯皇帝穷的凑不齐军饷,只能吊死梅山。
      而李自成却能从明朝大臣家抄出惊人财富的根源。


      3楼2012-08-09 05:43
      回复
        经商的后代永世不得为官,知道吗


        5楼2012-08-11 19:40
        收起回复
          东林叛党 要是天启没死 魏公公还会把国库给填满的


          IP属地:浙江6楼2012-08-11 19:44
          回复
            没科举,明朝死的更快


            9楼2012-08-11 19:47
            回复
              楼主的创意在于把地主阶级四个字改成商人集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2-08-11 19:50
              收起回复
                合久必分。大明= =


                12楼2012-08-11 19:51
                回复
                  2025-08-07 18:24:5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实我觉得汉朝的制度很好呢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2-08-11 20:00
                  收起回复
                    事实上不仅大量文官出身于工商业家庭,而且明代许多文官本身在进入仕途以后,依然没有放弃工商业活动。
                    “嘉靖年间学者唐顺之指出,当时徽州‘即阀阅家不惮为贾’.文学家归有光说,当时徽州‘虽士大夫之家,皆以畜贾游于四方’”.
                    此外如“东林党的著名人物汪文言本身就是徽州巨商”事实上有人做过统计明朝官绅经营的工商业有

                    (1)借贷。从戈谦的《恤民疏》中,我们知道洪熙时官吏已普遍于所部内经商借贷
                    (2)质铺嘉靖万历年间的大文人,官员王世贞的父亲祖父就从事这个行业,‘元美席有先业,家亦巨万’‘一年子钱三十万,尚不若往年也’
                    (3)官肆,(引者注:这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办理存款取款业务)。徐阶家开有乃授之官肆。
                    (4)店铺严嵩在南昌开有‘铺店二十八间’,……,在临川县有‘房屋铺店(共四十六间半)’,……,黄曾省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若京师乃授之官店,六郭开行债典,兴贩盐酤,其术倍克于齐民’
                    (5)商业贸易,比如大学士陈文,贩卖食盐,其门生弟子称其为阎王。较之尚晚的吏部尚书屠庸‘鬻贩私盐,乡人效尤,几至千辈’。民以食为天,官绅当然忘不了贩米牟利。成化中,福建‘各官亦有亲戚子侄原籍贩米货物’。也有贩纸的:‘括苍樊斗山献科,任广东抚按巡史。居艰日,正值大造版籍,自家贩纸至温贸利’
                    (6)海外贸易,王文禄说‘……闽广隶浙沿海大造楼舡,公行货贩,仕宦豪右为之聚薮’,陆容也说:‘近日之利,皆势力之家专之,贫民不过得受其雇之直耳’朱纨为打击倭寇而严禁海,结果被闽中乡官林希元等人“故簇言官劾其擅杀,而是时言官莫为之申救者’,结果朱纨被罢官自杀,“中外摇手不敢言海禁”
                    (7)手工业,明代纺织业空前发达“士大夫家多以纺织求利”,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而霍韬家经营窑冶、炭铁、木植,各有专人负责,‘岁入利市,报于司货者,司货者岁终咨廪家长,以知功最’还有经营印刷业的,‘近时大家多镌活字铜印,颇便于
                      8)种植业,户部员外郎毕一衔‘广置废山,稍地种木,……而郡遂以赀饶一时’(事实上,徐光启也曾经在天津种植大量荒地,进行农学实验,获得大量收入,改善了家庭经济.)
                    


                    16楼2012-08-11 23:26
                    回复
                      科举制造成了官商一家,而又没有有力的监督机制对其制衡,明朝岂能不亡。


                      17楼2012-08-11 23: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