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化蝶做得太具象
郭晓男生于戏曲世家,母亲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郭砚芳,至今仍在天津居住。郭晓男自幼耳濡目染,导演的剧目也涉猎越剧、京剧、昆剧、滇剧等不同
剧种。说起如何“导”传统戏曲,郭晓男认为:“不能被动地跟着戏曲形态走,戏曲一定要创新,但得先把里面的学问做明白,你要把它拆开了,知道配件有什么,
哪些过于陈旧,哪些急需调整,哪部分可以创新。我认为不敢动戏曲的人,首先一定是不太明白,不知道从哪下手。”
老版越剧《梁祝》看了50年,而郭晓男希望新版可以让看动漫长大的孩子再看50年。很多观众看完新版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美,尤其是贯穿全
剧的折扇,与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也为化蝶做了崭新的诠释,“扇子既是小生的道具,又是剧中读书的书本,既是爱情的信物,又是爱情的象征,化蝶时扇子升上
去,没有人不把它当成是蝶,我们不想把化蝶做得太具象,扼杀掉观众对梁祝的所有想象。”
不过,郭导认为新版之“新”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内涵的解读上,“以前提到梁祝,人们就说是封建礼教对自由恋爱的破坏,但在那个年代,一个从来不
出门的姑娘怎么自由恋爱,父母包办、媒妁之言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我们无需指责。现在重看梁祝,会发现这两个人物本身是有力量的,两人共同学习度过了三
年时光,祝英台单方面产生了爱情,而梁山伯那边是友谊,两个生命之间碰撞出一种牢不可破的默契,就是新版添加的‘高山流水’,他们的‘执子之手’是超越友
情和爱情的。老版用一句唱带过三年同窗,是因为没法写,一写就穿帮了,其实梁祝很难演,只有到最后一场才有故事和情节。但是新版在梁山伯下山时加了十二个
月的唱段,来回忆三年里的点点滴滴,特别是那碗不能越界的水,烘托出梁山伯的人品,也带出了祝英台的感动,这些真正的事例,让梁祝的爱情能够站得住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