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写吧 关注:4,101贴子:8,327

回复:《行为心理学》还是下载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刻板印象的极端表现,就是所谓的偏见,亦即受过度泛化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而对一些人抱有消极的或敌对的态度。诸如,有些人确实认为黑人愚蠢、懒惰而且性欲过强,或认为犹太人自私、贪婪而且不诚实,即是一个明显带有攻击性的种族偏见的典型例子。因而,作为心理的个体心目中的客体,可能与真正引起情绪发生的实际客体,并不十分一致;甚至,可能完完全全不同。例如,有一个夜行人,肩上挑着一担东西,脚上穿着一双拖鞋,走在乡间用沙子铺成的僻静的小路上,路两旁,是密密的、高高的马尾松,偶尔,轻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声响,他感到有些紧张;乡间的夏夜,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路边青蛙跳进池塘的声音、虫鸣声,他害怕起来了,尤其是,树上不知什么鸟怪异地叫了一声,把他吓了一跳,突然,他感到有人在后,向他抛沙子,他惊恐地回头看去,却是什么人也没有,于是,他转头继续赶路,但沙子仍不断从后面洒来,他再回头看看,路上仍是空荡荡的,不见人影,他害怕极了,便加快脚步,最后,小跑以至快跑起来,但奇怪的是,他跑得越快,沙子洒得也越快、越多,待他终于跑回家时,已是又累又吓,像虚脱了一般,他,足足躺在床上一星期,才恢复过来,当时,很多人都相信,他是遇上“鬼”了,在这期间,他也总是两眼惊恐地对前来看望他的人神经质地叙述着他遇到“鬼”的经历,正如俗话说得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幸亏他身强体壮,神经还不是那么太脆弱,没有因这次遭遇而垮掉,但他自此以后,再也不敢一个人走夜路了,其实,“鬼”由心生,明眼人都知道(读者显然也知道),那沙子并不是鬼洒的,而是夜行人自己洒的,因为,那条路面是用沙子铺的,当他穿着拖鞋在上面走动时,拖鞋带起的沙子便从后面抛洒下来,他把抛沙子的对象当成了“鬼”,由此,产生生理兴奋(因恐惧而心脏跳动加快),因而,对此加以确认,“是由于鬼的存在才使自己心情紧张的”(客体),并想,“身边到处阴气森森,鬼肯定在附近作弄自己,追在后面抛沙子,自己真的是好害怕”(内容),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在上述例子中,事物被看成是与其本来面目根本不一样的形象;又如,当冒险去过架在岩石和急流上空的一座高而窄且摇摇欲坠的吊桥时,任何人都将会不由自主产生生理兴奋(因恐惧而心脏跳动加快),如恰在此时,有一个富有魅力的异性在场,并同自己进行交谈,这个过桥人就会由此而加以认定,“是由于他(或她)在场,自己才心慌气促的”(客体),并想,“自己一定是爱上这个人了”(内容),则是另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因恐惧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由于与异性的会面,而被认为是对这个人的好感;心理学家曾经在一次有关“暗示”的实验中,用木头将人烫伤。实验开始时,实验者先从炉中钳出一块血红的铁块,悬置在受试者手臂的上方约30厘米高出处,然后,逐渐放低,并问受试者感觉如何,直到受试者感到灼痛而无法忍受为止,然后,用黑布将受试者的双眼蒙住,再用木块代替铁块,重复上述过程,不断告诉受试者“铁块”(实际上是木块)正在降落,最后,假装不小心将“铁块”掉在受试者手上,奇迹出现了,受试者的手臂竟然被普通木块烫起了一个大水泡。当然,这种状况,只有在情绪未明朗化之前,才有可能发生。


20楼2012-08-07 13:38
回复
    意动,既然总是指向客体,那么,如果没有客体,也就没有内容。意动,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而,内容对意动具有依附性。换句话说,意动,其实本身也就意味着内容。比如,当我们欣赏三月桃花的粉红颜色,感受《二泉映月》的悲怆旋律,欣赏、感受即是一种意动,而粉红的颜色、悲怆的旋律则同时内在于意动,成为意动的内容。内容,正是通过我们的欣赏、感受等意动,而获得了意义。


    21楼2012-08-07 13:38
    回复
      2025-10-18 14:15: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六章 情感与理性
      第一节 情感
      情绪一旦为心理的个体所觉察,经过意动的过程和观念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的东西。情感的东西,一开始便都是意识的东西。情感好似一个很大的储仓,储存了大量的构成生命冲动的心理能量。这些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象一锅沸腾的水,强烈地冲动着,急切地寻找出路,希望很快地渲泄出来。如果这些心理能量不能得以及时而又有效的渲泄,就会导致心理的个体产生不愉快。而情感,则总是力图避免心理过程的这种不愉快,而产生愉快。因而,情感,总是以追求生命冲动的直接满足为目的,即以追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快乐为目的,按照“快乐原则”行事。


      22楼2012-08-07 13:38
      回复
        第二节 理性
        心理的个体为减少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的紧张状态,满足自身情感的需要,以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就必须以适当对象为目标,和现实的环境世界发生相互作用。为了促进这种作用,理性便从情感之中发展而来。所谓理性,也就是指心理的个体从维持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目的出发,通过知觉操纵现实,参考现实控制、支配生命冲动,在价值系统指导下,寻求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以与环境达到一种中介即平衡状态,使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造成的紧张状态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心理过程。在理性的成分中,也有感觉,即包括了人的认识部分。理性,不能脱离情感而独立存在。情感激起理性,成为理性的发端,并发展了理性;理性的力量,是从情感那里得到的。理性,是来帮助情感,而不是来妨害情感的,并且,总是力图使情感得到满足。例如,如果一个人既不饿又不渴的话,如果他根本不想要面包和水的话,面包和水就不可能使这个人产生一种目的在于获得它们的愿望和行动;而当演说家走上讲台,面向他所要对之讲话的听众——不管这是在现场听讲的听众,还是他面对镜头或话筒时想象中的听众——他就会进入角色,去进行相应的活动,亦即发表演说。然而,理性毕竟不同于情感。理性,是为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服务的。理性最基本的核心,就是“过犹不及”。因而,理性的含义,总是表现的相当隐微,充满了危机感。换句话说,理性,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理性,不但要考虑,某种生命冲动在现实的外部环境下是否可能实现,而且,还要判断,一旦实现这种生命冲动,可能会给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造成何种影响。理性,既要渲泄心理能量,使生命冲动获得适当满足,又要防患未然,避免因行动不正造成痛苦,而给自身带来悔恨、遗憾。这,就使得理性在某些情况下,经常不得不谨慎戒惧,有所节制生命冲动,以使自身适应外界环境现实的要求。例如,人在其活动过程中,总是要逐渐消耗精力,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人的正常状态就要被破坏,机体以需要的形式,感觉到他缺乏某些生物作用的物质(“饿了”),个体在有所需要时,会产生一种焦急不安的状态,而当个体进入有满足其需要的客体的周围环境中时,个体却并不一定会立即实现一种目的在于满足这一需要的活动,因为技术方面或道德方面或其它方面的一些障碍(例如,水果在很高的树上摘不着,或者,这是别人的,不能随便摘来吃,或者,它刚洒了农药,要过几天才能摘来吃,等等),可能不允许个体完成这一动作。情感绝对先于理性。本能绝对限于反思。如果情感代表欲望与激情,那么,理性则象征理智及达观。情感和理性相互补充配合,人,不能单栖一方。情感驱使下的活动,总是趋向无穷的困境与死亡;只有进入理性领域内驰骋,才指向无限的完美和永恒。情感借助理性,摆脱穷途困境;理性在情感的推动下,实现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从而,趋向至善至美。由此可见,人的心理生活,存在两种系统。一种系统,是受“快乐原则” 支配的;另一种系统,则是受“现实原则” 支配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有时相互调和,并行不悖;但它们同时,也经常表现为尖锐对立、互相冲突。很明显,“现实原则”是服从“快乐原则”的。“现实原则”说到底,其实也是以快乐为目的。不过,由于考虑到现实,是被延缓、减轻了的快乐。
        


        23楼2012-08-07 13:38
        回复
          第七章 自然行为与冲突
          第一节 简单理性和自然行为与复杂理性
          与无机界盲目释放能量相类似的生命冲动,是生物的一种内在反应,是有机体为保存自身某种状态免遭外在阻挠力破坏的一种原始的向外运动。生命冲动内所储存的心理能量,是人的一切心理过程的基础,也是人类行为的动因。虽然生命冲动的唯一目标,即在于寻求快感的满足,但由于生命冲动最初总是潜意识的,而且,属于潜意识系统,生命冲动只是盲目地有所渴求,却不能予以说明究竟什么才是它所需要的,因而,它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求乐。潜意识的东西,如果不借助意识的东西,如果不借助意识的形式,如果不转译为意识的语言,它就不可能显示出来。尽管生命冲动在初始之时,并不知道它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但却又是最强大的心理能量和动力。将原初潜意识的历程,借助“快乐原则”,通过减少紧张状态的意象表现出来,转变为意识的历程,总是成为生命冲动的努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生命冲动,都可以由潜意识的历程转变为意识的历程。当生命冲动尚未能够达到意识所能觉察的水平时,生命冲动的所有努力,到头来只能是一无所获。此时,生命冲动的东西,说到底不过是无意识的东西。只有当生命冲动更进一步,达到意识所能觉察的的水平,生命冲动才有可能为意识所提取,从而,上升一步,转变为意识的材料。意识总是从生命冲动的合目的的对象精力贯注中抓住心理能量,并使生命冲动由潜意识的前意识发展阶段跨越一步,过渡到意识的情感发展阶段。情感,永远是代表生命冲动的。因而,情感,总是按照“快乐原则”操作。其特点,是顺应生命冲动,寻求绝对自由。这种“快乐原则”力求减少个体自身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情感只知道追求生命冲动的直接满足,而并不考虑客观现实的环境,情感虽有所欲,但却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才能为所欲为。因而,在意识的心理程序中,情感,只是一种较为低级的东西。可以说,情感,是一种需要行动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本能冲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情感的心理过程一个次序,使情感接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和环境现实的检验,为生命冲动的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乃是理性的作用和功能。理性,是由情感和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和环境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情感,只有通过接触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和环境现实,才能使生命冲动由意识的情感发展阶段上升到意识的理性发展阶段。理性,既代表内部世界,又代表外部世界。因而,理性,是按“现实原则”操作的。理性的作用,即在于控制生命冲动,以适应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和现实的要求,指导个体因势利导,出入有节制,进退合时宜,力求因应时机,量力而行,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由于理性总是以追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无咎为目标,因而,在意识的心理程序中,理性,无疑属于一种较为高级的东西。可以说,理性,是一种展开行动的心理状态。或者说,是适应本能冲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理性与情感之间是否相互协调一致,我们可以将理性进一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理性;另一种,则是复杂理性。当生命冲动服从个体自身意象格局,现实的外部环境又赞成生命冲动时,由于减少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无不利,理性为力求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总是顺乎自然,而不违逆生命冲动。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原始的情感总能够得到理性的许可,而畅行无阻,不受任何约束地直接进入最初的理性。


          24楼2012-08-07 13:41
          回复
            诸如,想要过去登山锻炼锻炼身体,想要坐下读书增长增长知识,可谓有益无损,绝不会有什么祸患,因而,人,不必自己抑止自己,心里想怎么做,大可放手就去怎么做,等等。因这种理性和情感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一致的同一状态,我们就称之为简单理性。简单理性,遇事总是一切顺乎自然,随遇而安。其要旨,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而,简单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总是采用一种平易简约的方式,也就是,以恬静的真趣为快乐,引导心理的个体朝向情感为生命冲动所指引的目标,渲泄心理能量,从而,引起自然行为。例如,我们看见旁人“瘙痒”,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动起手来;看见旁人赛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动起脚来;看见旁人打哈欠,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打起哈欠来;看见旁人咳嗽,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咳嗽起来,即是自然行为的一个例子;又如,垂钓者有一次在一个地方钓到一条大鱼,自那以后,他又想着要去钓鱼,于是,他就头上戴着钓到大鱼那天戴的那顶帽子,兜里揣着钓到大鱼那天戴着的那个烟嘴,再到钓到大鱼那天的那个地方去钓鱼,则是自然行为的另一个例子;再如,一位年轻人有一日想学禅,找到一位著名的禅师,禅师开导他很长时间,年轻人还是找不到入门的路径,于是,禅师端起茶壶,慢悠悠地朝年轻人面前的碗里倒茶,茶碗已经斟慢,禅师还在不住地倒,年轻人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往外溢出,终于忍耐不住,大声提醒说:“师父,别倒了!茶碗已经装不下了!不要再倒了!”禅师这才停住手,意味深长地说:“是啊,装不下了,你也是这样,要想学到禅的奥妙,就必须把头脑腾出空来,把充塞其中的幻象和杂念清除出去。”年轻人听了此言,当下大悟,无疑是自然行为的又一个例子;还有,当某人在团体中取得某种身份与位置之后,在随意动作之间,根据其所在社会中众所认可的社会规范所适当表现的角色行为,同样也是自然行为的一种;据说,在我国农村,迷信的人见小孩跌了一跤,受了惊吓,便以为那是吓掉了“魂”,于是,赶紧叫“魂”,到那跌跤的地方,撒把米,高叫小孩子的名字,一路叫到家,这种自然行为往往并非少见;有这样一则笑话,挺幽默,也挺流行:有一个怕老婆的,给妻子打急了,无处可逃,钻进了床底下,妻子还不罢休,吆喝道:“快给我出来!”只听得他在床底下回答道:“大丈夫说不出来,就是不出来”,其实亦属自然行为;看看现实生活这样一幕:两个青年男女,原本是大学同学,相处一直很融洽,有一天,男孩开玩笑似地对女孩说:“我,在考虑追你”,女孩连忙推托:“别这样,千万别!”男孩故作思考状,过了一会儿,很郑重地对女孩说:“我已经决定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就此开始,这,当然更是自然行为的典型;所谓“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此类自然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自然行为从本质上说,是简单理性和合于生命冲动的变化,以适应外在环境和内在要求的一种行为。在自然行为中,简单理性总是和生命冲动融合于一体,顺应生命冲动而动,为生命冲动求得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表现出心理的个体在变化环境下的定位和行动能力,巩固和检验了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具有丰富多样性。


            25楼2012-08-07 13:41
            回复
              反之,当生命冲动抵触个体自身意象格局,以及现实的外部环境反对生命冲动时,由于减少因为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并非无不利,理性为避免引导心理的个体依情感行事,导致个体自身行动不正,招致痛苦,产生悔恨而遗憾,总是自始至终戒惧谨慎,对生命冲动和它的趋向(也就是情感)施加压力,以节制生命冲动。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原始的情感往往受到理性的阻遏,而不能畅通无阻进入最初的理性。诸如,想要旷课逃学、想要抢夺偷窃的情感遭受“不能旷课逃学,假使被发现咱办?”、“不能抢夺偷窃,万一被抓住该多丢人,自己的脸往哪儿放?”,等等的理性的裁制。因这种理性和情感之间,总是处于一种相互不协调的分裂状态,我们就称之为复杂理性。复杂理性遇事,总是见其利必思其害,知危而慎行。其要旨,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对生命冲动有所节制但又不过分节制,以慎求无咎。


              26楼2012-08-07 13:41
              回复
                第二节 冲突
                复杂理性在发挥其作用时,采用多种方式。复杂理性最初采用的方式,总是暂时节制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直到发现能满足需要和减少紧张状态的适当客体为止。也就是,将生命冲动的直接发泄,简单地推迟到环境允许的时候。心理的这一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压抑。复杂理性压抑生命冲动的努力,总是不可避免地遭受来自情感的抵抗。这是因为,减少紧张状态乃是心理的个体的一种本能,一种恢复个体心理结构某种最初心理状态的需要。由于压抑不但不能解除心理的个体当前所处的紧张状态,从而,实现个体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而且,压抑还总是迫使心理的个体暂时放弃其旨在恢复其心理结构的某种最初状态的努力,这,就使得压抑经常给心理的个体带来情绪痛苦。因而,为避免情绪痛苦,情感就必须竭力对抗复杂理性的压抑,以使生命冲动伺机突破复杂理性的束缚,而得以渲泄出来,从而,迅速恢复个体自身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心理的这一过程,我们就称之为抗拒。压抑和抗拒,经常产生激烈的斗争。一方面,要想避免情绪痛苦,使得被围困在生命冲动之中的心理能量得以渲泄出来,抗拒就必须极力对抗压抑;另一方面,要实现对生命冲动的控制,以避免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受到伤害,压抑也就必须千方百计与抗拒相抗衡。压抑和抗拒的针锋相对,反映了心理的个体复杂理性和情感的一种患得患失的矛盾状态,此种进退维谷状态恰似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笔下的悲剧《哈姆雷特》中有名的对白“To be or not to be?”(去做呢?还是不去做?)。这种状态,也就是冲突。所谓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例如,一位男士同时喜欢上两位女性,两位女性一位甜美端庄,才智优越,一位妩媚动人,出身豪门,可谓各有千秋,这位男士喜欢的程度相当,但是,他又必须在两者之中做出单一的选择;又如,经济状况并非是那么顶好的人若购房子,就难以买汽车,若买汽车,也就不能购房子,他只能选择其一;再如,有的中学毕业生,既想早早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又想报考大学,以求进一步深造;等等)、“前怕狼、后怕虎”(例如,演艺界红透半边天的明星既不愿向黑片商低头,贱价拍戏,又惟恐推了片约,将会开罪“大哥”,惹祸上身;又如,肠胃病患者既害怕打针吃药,却又不愿开刀动手术;再如,有的学生既想回避艰苦的学习活动,又想回避考试不及格的结局;等等)、“想吃河豚又怕丧命”(例如,年轻的女孩子虽说非常非常喜欢吃糖果,但是,却又总是担心自己吃多了糖果会引起身体发胖;又如,青春期的少年既想摆脱父母的意志干涉,自主行事,又惟恐因此而得罪父母,断了经济来源,失去依赖;再如,有些青年既想参加某一盛大的社会活动,结识新朋友,又担心自身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魅力不够遭人冷遇、奚落而陷于尴尬局面;等等),诸如此类,正是这种冲突的典型例子。
                


                27楼2012-08-07 13:42
                回复
                  2025-10-18 14:09: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八章 冲动行为与欲求不满
                  第一节 决断和冲动行为
                  情感与复杂理性的分裂对抗,是尖锐的现实存在,是心理的个体产生压抑与抗拒冲突的根源。虽然压抑总是表现为构成对生命冲动寻求直接满足的阻碍,但由于压抑毕竟是代表复杂理性的,因而,阻碍生命冲动的直接满足,当然绝非是压抑的目的。事实上,压抑,是为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服务的。压抑的目的,即在于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无咎。压抑,是唯一能恰当说明为什么会产生抗拒的原因。每一个心理的历程,总是先存在于意识的情感状态;然后,再转变为意识的理性状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意识的情感状态,都可以完全顺利地转变为意识的理性状态。这时,它,就成为被压抑的情感。作为一种巨大的本能冲动的代表,情感无论受到多大的阻扼力,也总是以它永恒的冲动力和渗透力伺机寻找出路,竭力施加影响于理性和行为,否则,心理的个体就不能经常达到某种心理状态的暂时平衡。正是这种力量,造成抗拒作用。由于压抑的力量出自复杂理性,复杂理性却又是从情感之中发展而来,而抗拒则代表情感本身,因而,压抑的力量当然小于抗拒的力量,或与抗拒的力量相当。反对生命冲动寻求直接快乐要求的压抑力量与反抗压抑的抗拒力量相互作用,激烈冲突,心理的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就包含在其中。心理的个体在这种压抑与抗拒相互作用状态下,引起的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经常会在个体的举止或行动中有所表现。所谓“内现于外”,即是指这种随着心理的个体内隐的压抑与抗拒相互作用,不断推演进行,相互制约,不平衡发展而引起的生命冲动细微变化的外部显现。例如,打麻将,当我们摸得一副好牌定口时,便尽量防止被他人识破,而故意装出平静的神色,然而,有时,还是被牌友一语道破,“怎么,你的手在发抖呢?”,便不自觉地吃了一惊,此一现象,并不仅限于输赢方面;又如,联欢会上,即将轮到自己在众人面前发言、唱歌时,由于过分紧张,导致手脚发抖、手掌出汗之类,想必每一个人,都有过此类经验;再如,多数撒谎者在撒谎期间,往往不知不觉地泄露出大量的信息:音域突然提高;面部表情尴尬、不自然;或突然无缘无故地脸红起来,额部出汗,不时眨眼;不时故意干咳;藏手掌;捂嘴巴;摸鼻子;掩嘴角;揉眼睛;捻耳垂;搔脖颈;伸衣领;说话时眼睛旁观左右,与对方的目光相接往往不足谈话时间的1/3;等等,已为国内外众多专家研究所证实;


                  28楼2012-08-07 13:42
                  回复
                    那种在百货商店特价处理部,一边思索买与不买,一边背手弓腰踱来踱去的时候,或拿到手中反复观看的作法,实质上都是心理的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处于动摇状态的表现,也是生命冲动的缓解。老练的便衣**,根据心情紧张、动作慌乱、四处张望、心神不安的样子,可以认出小偷,事先预见犯罪活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根据个体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见微知著,分辨吉凶之间的细微界限,趋吉避凶,解决冲突的心理过程,我们就称之为决断。决断,是复杂理性继压抑之后,所采取的又一高一级的方式。复杂理性,总是极力避免压抑。这不仅是因为,吉凶的辨别,存在于压抑与抗拒相互推移的过程中,压抑,对于复杂理性而言,只不过是一个用来专门负责对情感加以考察、检验的中间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压抑与抗拒的对抗存在,总是使得心理的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内心疑惑、茫然失措的不安定状态,只要冲突的结果尚未确定,压抑与抗拒仍未消失,这种不安定状态就将继续维持,心理的个体由于无所适从,因而,也就难思活动。心理的个体只有先安定自身,然后再行动。心理的个体安定自身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复杂理性对情感加以决断的过程。复杂理性不可能始终压抑。事实上,对于心理的个体而言,压抑,往往是非常危险的。复杂理性必须在最适当的时候,遂下决断。只有当机立断,适时而大胆的采取行动,心理的个体才可能有机会最终掌握胜利,取得成功;临阵犹豫,踌躇不决,往往容易错失良机,必将失败。一旦通过压抑与抗拒相互作用,心理的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发生变动的预兆显现,复杂理性总是倾向于审时度势,因应时机,顺应时势而动,在放弃心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压抑使冲突得以解决的同时,采用决断的方式发挥作用。作为复杂理性的代表,决断,是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决断的功用,即在于在充分考虑不利因素的条件下,明辨取舍,经过审慎而又周详的策划,在慎求无咎的过程中,将生命冲动所受挫折降低到最低限度。心理的决断过程,有两种表现。其一是趋吉。复杂理性为求得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趋吉,总是断然采取措施,不失良机,冒险突破困境,在情感的推动下引起冲动行为;其二是避凶。复杂理性为避免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受到伤害避凶,则总是隐忍待机,坚守正道,对情感加以严厉节制,引起抑制,而抑制则又总是导致欲求不满的发生。 先看第一种情况。如果依照心理的个体自身内部心理结构变动的趋向,压抑的力量小于抗拒的力量,即直接减少由于生命冲动的存在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紧张状态对于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吉祥有利,则复杂理性顺应这种趋向,总是迁就情感。具体表现为,情感逼迫复杂理性让步,情感得胜。结果,压抑与抗拒的相互作用,实质上也就成为情感进入复杂理性的中介。由此导致决断情感进入复杂理性,复杂理性允许情感得到有限的表现,从而,引起冲动行为的发生。例如,遇上摸彩,本想抱着好玩的心态来试一试,想不到中了几回小奖之后反倒以为自己真的可以瞬间改变人生,结果越陷越深,将身上携带的800多元钱全都“摸”进去了,即是冲动行为的一个例子;又如,结伴逛街,虽说家中衣柜已是爆满,但经不住同伴的怂恿和店家的恭维,还是买下一堆原本无意买的时装,则是冲动行为的另一个例子;再如,在偏僻小径上,经不住衣着单薄暴露的年轻美貌女子的诱惑而发生的见色起意的强行猥亵行为,无疑是冲动行为的又一个例子;报载,我国某南方城市,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某中学生,暑假休假在家,一天,他“遨游”网上,无意中撞上色情网点,于是,便着了迷,第二天,他,邀来了几位同学到家同享“快乐”,结果,皆不同程度“中毒”,其中一位“中毒”较深、自制力较差的精瘦男生,当天晚上即设法将邻居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孩诱骗到家,放射出饥渴的目光欲施强暴,只因小女孩拼命呼救,才未得逞,同样是冲动行为的一个突出例子;看看在某城市闹市区街道旁发生过的这样一幕:一个小青年拿出一只小瓷盅,前置两张扑克牌黑桃3和红桃4,随后将瓷盅的盖子掀开,里面有三粒葵花籽,“哎,大家看清楚啦,看新奇,看古怪,看3,4,来押个宝吧,凭运气来发财呀”,很快,便围了一大群人,摊主见大家看真切了,便合上盖子,让大家猜瓜籽粒赌输赢,赌法类似猜单双,下注者将赌注押在3或4上,然后掀开盖在瓷盅上的盖子以牌点与盅内瓜籽粒数是否相同来定输赢,虽说瓷盅里的瓜籽数是有目共睹的,看起来一个猜一个准,赢钱似乎易如反掌,可一圈子驻足围观的看客,却无人敢贸然带头下注,也就在这当口,忽地跳出一个青年,口中大叫:“我来我来”,随手将一张 “大团结”仍在黑桃3上,揭开瓷盅,果然是3,“赔钱!赔钱!”,下注青年迭声乱叫,摊主也二话不说,甩过去一张10元票子,“再押20——3”,下注青年尝到甜头,大嚷起来更是带劲,很快地,摊主便又输了一回,明眼人当然知道这个下注青年不过是个“托儿”,也就是摊主的同伙,但这么一来,周围的看客眼睛红了,心里痒了,开始上钩了,然而,猜一回,错一回,明明看清楚是3粒瓜籽,但掀盖一看变成了4粒;看准了是4粒,但结果剩3粒(按:其实,这套把戏揭穿了也简单,在那4粒瓜籽中,有一粒壳里装了一颗小小的铁粒,而那只小木盖则藏有吸石,如果将盖子往上提,那粒铁瓜籽就被吸走,盅里剩下3粒;若是将盖子贴着盅口朝横里一推,那粒铁瓜籽便落在盅里,变成4粒,也就是说,是“3”是“4”全控制在摊主手中),仅4分钟,摊主就赢了80多元,正当许多看客欲罢不能时,警方接到群众举报,火速赶来取缔了这个赌博摊,看客想发财靠侥幸财迷心窍上当受骗,更是冲动行为的典型例子;


                    29楼2012-08-07 13:42
                    回复
                      第九章 焦虑与抵抗
                      第一节 焦虑
                      生命冲动,由于其趋向不合时宜,受到复杂理性的抑制,因而,得不到直接的发泄,由此而导致心理的个体所处的状态,就是欲求不满。对于心理的个体而言,欲求不满往往是不愉快的。甚至,可能是痛苦的。因为,这些受到复杂理性抑制的生命冲动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它们只是被复杂理性暂时从清醒的意识中排斥出去,退行到心理结构的潜意识状态。也就是说,它们仍然停留在心理的个体的潜意识中。由于作为心理能量和内在动力,生命冲动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寻求快乐、满足,是永远不会发生改变的,生命冲动总是在“快乐原则”下活动,这种“快乐原则”,就是要消除心理过程的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避免不愉快而产生愉快,因而,生命冲动尽管处在严厉的抑制之下,也总是以它按捺不住的永恒的冲动力和渗透力,时刻伺机寻找发泄的途径,竭力施加影响于意识和行为,否则,心理的个体就不能经常达到某种心理状态的暂时平衡。正是因为这种在常态时不能进行到底,寻求快乐的要求未能够如愿以偿的生命冲动存在,使得心理的个体经常处于一种不舒服的、紧张的、受压迫的焦躁不安状态。所以,我们通常把这种受到复杂理性抑制的生命冲动,称之为焦虑。焦虑,总是引起一个人的行为中的紧张状态的力量,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动力。因而,心理的个体要想实现其心理结构的某种暂时平衡,恢复其心理结构的某种初始状态,就必须通过复杂理性,发展起许多保护性的补救方式,亦即所谓防御机制,来应付焦虑,将焦虑成功地加以改造,使其以对心理的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无不利的形式渲泄出来,获得适当满足。否则,如果心理的个体不能适当地应付焦虑,将焦虑的根源转移出去,以解脱痛苦、寻求快乐,那么,这种焦虑就会变成一种创伤;而这种创伤一旦极度发展,则会导致个体由于再也无力耐受焦虑,使得焦虑最终成为引发某种精神病症的根由。


                      33楼2012-08-07 13:43
                      回复
                        第二节 抵抗
                        防御机制,有多种方式。抵抗,是所有防御机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方式。关于抵抗的概念,我们可以表述为:不愉快的情绪经验(或观念)一旦被复杂理性抑制出意识之外,即被极力阻止再度重新进入意识。抵抗从本质上说,是复杂理性的一种功能。其作用,即在于使得焦虑能够放弃其最初的对象,并使生命冲动心理能量的退行过程成为可能。很显然,抵抗是同痛苦的情绪经验联系着的。避免唤醒情绪经验中的痛苦,是抵抗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情绪经验中的痛苦深藏在潜意识中,愈是痛苦的,就是被抑制得愈厉害的。它们一旦被相关的心理因素唤起,便成为一种反抗的倾向,从而,导致抵抗的发生。因而,抵抗的原因或实质,其实就是抑制。或者说,抑制是唯一能恰当说明为什么会产生抵抗的原因。抵抗的力量和抑制的力量,是同等的。抵抗某种情绪经验重新回到意识中的力量,其实也就是当初把它抑制到潜意识中并设法使之遗忘的力量。由此可见,要想把某种被抑制的情绪经验重新提升到意识中来,则需要花很大的力量,去克服心理的个体的这种内在的抵抗。只有当把某种被抑制的痛苦的情绪经验提升到意识领域中来的力量超过抵抗的力量时,原先被抑制的情绪经验才可能得以突破束缚,而重新返回到心理的个体清醒的意识中来。与心理的抵抗过程密切相关的行为心理机制,就是酸葡萄机制。作为一种避免不愉快的情绪经验重新闯入意识中来的防御方式,抵抗是以逃避欲求不满的现实为特征的,抵抗,犹如打麻将牌在根本无法取胜时,只抛安全牌,逃避开胜负之事,因而,从行为的效果来看,尽管抵抗本身并不能将本质带有痛苦成分的焦虑的心理能量有效地释放出去,但它也决不会象强求实现焦虑的最初目的那样,可能会对心理的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造成很大的伤害,正是基于这种对实现焦虑的最初目的的行为的否定,使得心理的个体在抵抗过程中,总是趋向于将现状或事物“改头换面”,以求合理化,极力否认现状或事物的价值,以消除令人不快的感受,避免焦虑再度以某种合目的的形式与之发生联系,从而,慎求无咎,这种行为心理机制,跟伊索寓言《酸葡萄》中描写的,一只饥饿难耐的狐狸,望着葡萄架上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葡萄,垂涎欲滴,它,憋足劲往上跳,结果,只扯落了几片叶子,而葡萄依旧挂在藤架上,它连试了好几次都无法摘到,最后,只得咽下口水,悻悻地转身离去,为了维持自己的面子,掩饰一无所获的失败感,即边走边自我解嘲说,“这些葡萄肯定不会像我当初想象的那样,一定是酸的,它们还没有成熟呢,吃了会坏牙”这个故事类似,因而,我们称之为酸葡萄机制。象有人想当官,却又不得志,就说自己根本就未曾想过要当官往上爬,无官一身轻,落个得享清福;有人想读医学院,却又考不取,反说庸医杀人,自己宁死也不会做医生,要读就读热门专业;有人想要找一个多赚一点钱的工作,却又无能为力,便说自己图个工作轻松、自在、逍遥,不愿为多赚几个钞票费尽心思,弄得整天人不象人,辛辛苦苦;有人非常渴望获得某个奖项,却又没那个本事,即转而痛骂这奖如何如何的低贱,自己是多么多么地瞧它不起;等等,即是酸葡萄机制的突出表现。由于每一种被抑制的生命冲动,都有其痛苦的一面,因而,抵抗,实质上是复杂理性的一种用来避免个体自身情绪痛苦的保护方式。


                        34楼2012-08-07 13:43
                        回复
                          复杂理性通常是借助自居作用,来实现抵抗这一功能的。所谓自居作用,是指复杂理性在其内部建立一个对象,使它从复杂理性中分离出来,用来替换、取代心理的个体本身,也就是说,复杂理性以替代对象自居,使焦虑向替代对象移去,结果是,好象焦虑发生在这个替代对象身上而并非发生在心理的个体自己身上一样,从而,使焦虑的最初对象更容易被抛弃,使焦虑不能冲出前意识、不能直接进入意识成为可能。自居作用,实际上是复杂理性借助替代对象,以使焦虑得以彻底与环境脱钩,使焦虑不能顺利进入意识领域之内的一种机制。这个复杂理性在其内部建立的替代对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理性典范,是使焦虑能够放弃它的最初目的的唯一条件。理性典范,是个体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从支配性的角度看,理性典范是受完美原则支配的。理性典范,主要是指那些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向复杂理性提出的最完美的要求,包括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充实和完全,可以说是心理的个体的一种以实现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为目的的理想。理性典范的产生,是必然的。理性典范的起源,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个,是生物本性;另一个,则是社会禁忌。从生物本性来看,理性典范,是由生命冲动受到抑制而逐渐形成的,它,根源于生命冲动的本能,生命冲动的唯一目标,即在于求乐,也就是以追求快乐为目的,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尽管生命冲动在受到复杂理性抑制的情况下,难以实现直接的快感的满足,往往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生命冲动的唯乐原则,却始终占优势,生命冲动,总是以获得完全发泄的快感为其终极目的,因而,作为一种恢复事物某种最初状态的需要,生命冲动虽然处在严厉的抑制之下,也时刻伺机寻找发泄的途径,否则,心理的个体也就不能经常达到某种心理状态的暂时平衡,正是基于这种生物的本性,一种恢复事物某种最初状态的需要,使得心理的个体逐渐在复杂理性中,形成这样一种能力:它从周围环境的影响中,收集起环境对复杂理性提出的而简单理性始终未能达到的要求,并使之从复杂理性中分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理性典范的东西,结果是,当心理的个体不能通过简单理性本身使生命冲动得到直接满足时,就有可能从那个已从复杂理性中分化出来的理性典范中寻得快乐满足;从社会禁忌来看,理性典范,反映了心理的个体所从中生存的那个环境向心理的个体提出的行为准则和外在要求,作为抑制生命冲动获得直接满足的外部力量,这种行为准则和外在要求,最早主要是来自父母的规范,以后,则由教师或其他权威人士替代了父母的角色,进而,推及兄弟姐妹、邻居玩伴、亲朋好友等等“重要的其他人”,由此,而形成带有强迫特点的专制命令形式的社会禁忌,社会禁忌是外部世界的代表,现实的代表,社会禁忌总是用一系列奖励和惩罚所教导的行为规则,规范心理的个体,极力将心理的个体予以同化进去,为了顺应社会禁忌,以实现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慎求无咎,心理的个体便以社会禁忌为榜样,借助社会禁忌的抑制力量,在自身建立起同样的抑制力量,作为内部世界的代表,凌驾于简单理性之上,以强有力地控制被抑制的生命冲动,从而,形成理性典范,“得到奖赏的”,即有利于心理的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行为所教导的行为准则和外在要求成为楷模的一部分,而楷模,则是自我理想(按:指要求个体自身的行为符合自身理想的标准,如个体所作所为符合自身的自我理想时,就会感到骄傲)的一部分;“受到惩罚的”,即不利于心理的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行为所教导的行为准则和外在要求成为批判能力的一部分,而批判能力,则是良心(按:指规定个体自身的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如个体所作所为违反了自身的良心,就会感到愧疚)的一部分,一旦以自我理想和良心为要素**而成的理性典范成为心理的个体复杂理性的范型,则个体的行为就不再象起初的行为那样,是由社会禁忌来控制,而是由理性典范来决定,作为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理性典范同社会禁忌一样,经常表现为构成对生命冲动实现完全满足的障碍,理性典范的主要职能,即在于指导复杂理性对受到抑制的生命冲动实行支配和统治,并在环境允许的时候将生命冲动成功地予以改造,使其以对心理的个体意象格局居中守正无不利的形式得到最后满足,从而,实现保护和拯救的功能。


                          35楼2012-08-07 13:43
                          回复
                            尽管复杂理性试图通过自居作用来控制焦虑,并把它归于自己掌握,但是,应当看到,作为在潜意识内潜伏的强烈的本能冲动,焦虑的活力并不能被复杂理性完全控制住。复杂理性对焦虑的控制,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力量的,是极其有限的。因为,复杂理性的力量不过是借助理性典范的影响,对焦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替代在焦虑中自由地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而理性典范的影响,是根本不可能改变焦虑的本能倾向的。由此可见,自居作用的发生,只能是暗示了“焦虑寻求直接快乐的要求的暂时放弃”。这种放弃之所以是暂时的,是因为理性典范并不一定始终带领复杂理性进行抵抗。一方面,抵抗本身绝无可能满足焦虑寻求快乐的目的,以使心理的个体恢复其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从而,实现复杂理性的终极目的;另一方面,过度的抵抗,往往可能成为导致心理的个体产生心理失衡的根由。从本能控制的观点来说,从慎求无咎的观点来说,理性典范是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正因为理性典范总是代表每一个力求个体自身意象格局居中守正的维护者,代表着每一种慎求无咎的限制,因而,一旦环境允许,理性典范则总是趋向于指导复杂理性放弃心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内在的抵抗,为生命冲动求得完全满足排除障碍和促进发泄服务,使得从生命冲动中涌出的强有力精力贯注再一次在理性典范的对象精力贯注中发挥作用。
                            


                            36楼2012-08-07 13:43
                            回复
                              2025-10-18 14:03: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十章 有意行为与置换机制
                              第一节 有意行为与转移
                              焦虑的内容,可以通过两条道路进入复杂理性。一条,是经理性典范许可直接的;另一条,则是由理性典范带领的。复杂理性究竟采取这两条道路中的哪一条,对于心理的个体某些心理过程来说,具有至关重要性:复杂理性从觉察到本能冲动,发展为控制它们;从服从本能冲动,发展为阻止它们。这里先看第一条道路。即,焦虑经过理性典范的许可,而直接进入复杂理性。这表明,复杂理性必须最终放弃心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内在的抵抗。因而,这种进入是有条件的,必须符合知觉系统,符合理性典范,符合“现实原则”。惟有在具备上述条件的情境下,焦虑才能得以获得理性典范的许可,最终,不加改装地进入复杂理性,并在意识领域中直接表现出来,从而,引起有意行为。作为一类常见的、与现实生活不可分离的心理现象,有意行为的意义,总是潜意识的。有意行为的发生,乃是潜意识活动引起的结果。


                              37楼2012-08-07 13: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