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吧 关注:699贴子:4,145
  • 5回复贴,共1

秋瑾革命生涯中的越乡剑文化色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秋瑾是浙江绍兴人,绍兴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对她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战国时期越王勾践铸剑强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的历史,更使她刻骨铭心。秋瑾在《剑歌》一诗中鲜明地写出了自己对越剑及其剑胆精神的崇尚:   若耶之水赤廑铁,铸出霜锋凛冰雪。欧冶炉中造化工,应与世间凡剑别。  赤廑山,位于绍兴东南三十里,为欧冶子铸剑之所。在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期间,越王勾践大力发展以铸剑为代表的军事手工业。欧冶子为越王勾践铸造了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把宝剑,均“风吹断发,削铁如泥”,锋芒无比。越国人爱剑、击剑,以宝剑为荣。剑,象征着越人兴越、灭吴、称霸的意志与士气。学术界杨义将越国时期的越文化概况为“剑”文化:“所谓剑文化,蕴含着复仇、尚武、励志自强的精神素质。”这种来自越乡故土“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的剑文化基因,深深地渗透在秋瑾的骨髓和血液里。  纵观秋瑾的**人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行为方式与情感走向始终贯穿着一条剑文化的线索:“《鉴湖女侠》的号——《读书击剑》的印章——手握短剑的照片——颂扬宝剑、宝刀的诗文——勉女权——大通学堂的起义军训——血洒古城街头。”我们看到,秋瑾的一生与剑结缘。剑胆铮铮,剑气棱棱,剑情融融,让一部辛亥**的英雄史诗闪烁出越乡剑文化绚丽的光彩。


IP属地:湖北1楼2012-08-03 13:51回复
    剑胆铮铮,但恃铁血主义  在秋瑾**生涯的轨迹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过场:就是她虽然赞赏过梁启超和维新运动,但是她却没有陷进改良派的泥淖之中,而是迅速站到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阵营当中来了。究其根源之一,就是秋瑾身上那种不调和、不折衷、不妥协的“硬气”人格,使她从心灵深处对改良行为产生本质的抵制:  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斩尽妖魔百鬼藏,澄清天下本天职。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宝剑行)  所谓铁血主义,源自普鲁士首相俾士麦的一句名言:“天下可恃者,非公法,惟赤血耳,黑铁耳。”指的是要靠武力与流血去争夺政权,没有中间道路可走。秋瑾在日本时,曾在乡下看到一位掘土少年使用的倭刀莹光可爱,便解下身上的佩玉与之交换。秋瑾在这里以千金市剑的故事为喻,引发只恃铁血主义的**信念,是十分自然而贴切的。因为铁血正是越乡剑文化剑胆精神在剑的材质与作用两个层面上的体现。恰如《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所说:“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   (一)好勇尚武的“硬气”人格  秋瑾的“硬气”人格,集中表现在不爱红妆爱武装,具有“志雄,性烈,技精,力行”的行为特征。  志雄——树立 “巾帼易兜鍪”的志向。她自号鉴湖女侠,字竞雄,身着男装,跃马扬鞭驰骋于古城街头,岭间小道。她在男装的照片上自题“侠骨前生悔寄身” ,感叹自己在祖国危亡的时候无所作为。并在《感事》一诗中写道:“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盼望拿起武器冲锋杀敌。  性烈——脾性刚烈,嫉恶如仇。饮酒论国,她怒斥清政府卖国行径,“话到兴亡眦欲裂。”;写诗抒情,她自喻匣中龙泉,“中夜发长啸,烈烈如枭鸣。”在日本的一次留学生集会上,秋瑾拔出倭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显示了一种“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侠女情怀。  技精——刻苦练武,精于搏击。1891年秋瑾回绍兴不久,就随母亲到萧山外婆家向舅父和表兄拜师学武。后又在绍兴故居北侧的塔山上练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做到了刀、剑、拳、棒、马术等搏击之技精通娴熟。  力行——投身**,策划武装起义。秋瑾先后加入反清**组织光复会、同盟会。秋瑾担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一起筹划皖浙起义。联络会员、新军,组编“光复军”,起草《光复军起义檄文》。1907年,秋瑾带领学员在龙山南麓大校场上开展兵式体操,在稽山门外禹陵进行实弹射击军训,为起义作准备。当时有人赋诗赞秋瑾:“强权世界女英雄,尚武精神贯浙东。”


    IP属地:湖北2楼2012-08-03 13:52
    回复
      2025-11-28 19:42: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二)杀气——批判性  杀气的批判性,表现在叛逆传统,抨击时弊。  二十世纪初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一个政治黑暗、动乱而又是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的时代,秋瑾“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冶炼自己的思想之剑,铸出“霜锋凛冰雪”,锐不可当。她登台演讲,创办《白话报》、《中国女报》,撰写**诗歌、文、弹词小说,猛烈地批判封建清政府王朝的卖国行径与对中国妇女的残酷压迫,向传统的封建伦常礼教及男尊女卑恶俗旧习发起勇敢的攻击。这种攻击,不仅蕴含着对邪恶的无比愤怒,对苦难的妇女同胞的无限同情,而且是一种戳穿黑暗势力伪装与面具的深刻揭露。
      (三)士气——激励性  士气的激励性,表现在同仇敌忾,夺取胜利。  秋瑾擅长演说、写诗、办报、联络,是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女**家、宣传家与诗人,一生致力于鼓动民众起来**。《秋瑾传》描述其演讲之词:“淋漓悲壮,荡人心魄,与闻之者鲜不感动愧赧而继之以泣也。”秋瑾这种宣传**,唤醒民众的热情来自她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落后性的深刻认知。她在许多诗文中写出自己的忧患:  叹中华祖国,黑暗沉沦。大好江山,忍归异族鲸吞!空有四万万后裔,奴隶根深。甘屈服他人胯下,腼颜献媚争荣。(改造汉宫春)痛我女同胞,坠落黑暗地狱。如醉如梦,不识不知。(“精卫石”序)愿我同胞振精神,勿勿勿勿再醉眠。(同胞苦)  秋瑾把民众的麻木状态概括为“醉眠”两字,进而意识到唤醒这个昏沉沉的社会需要惊雷闪电,需要榜样与表率。因此她在《徐锡麟就义挽词》中赞扬徐锡麟就义是“虽死犹生”,同时表达了“牺牲尽我责任”的心意。可以说,是徐锡麟身殉**的精神激励了秋瑾,而秋瑾又用前仆后继的精神去激励后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秋瑾就义后,一大批受她影响的妇女,摆脱封建家庭束缚,毅然投入了辛亥**的滚滚洪流。她们组成女子北伐敢死队、女子国民军、女子经武训练队等,实现了秋瑾“国民女杰期无负”的遗愿,就是一个例证。  


      IP属地:湖北4楼2012-08-03 13:53
      回复
        值得尊敬啊!!!


        IP属地:湖南5楼2012-08-03 14:47
        回复
          飘过,。。。。


          6楼2012-08-03 14: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