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北高峰吧 关注:87贴子:90,483
  • 10回复贴,共1
这个是宋 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高:6.7公分 深:3.5公分 宽:16.4公分 长:23公分

汝窑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着称於世。汝窑的传世作品不多,其中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体简雅大方,由於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於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1楼2007-02-27 11:14回复
    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将越窑的创烧定为唐代:
    “越窑,越州所烧,始唐代,即今浙江绍兴府,在隋唐曰越州。瓷色青,著美一时。”

    但是故宫博物院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最先运用现代科学考古的方法对越窑遗址进行考察和调查,并在窑址中发现大量唐代以前的青瓷标本。他所著《瓷器与浙江》和《中国青瓷史略》都对越窑起源于唐代提出质疑。其后,在我国考古工作者不懈努力下,越窑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根据最新考古资料分析,越窑的历史可分为起源、发展和鼎盛三个时期。


    2楼2007-02-27 11:21
    回复
      2025-09-05 01:53: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起源阶段——东汉时期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越窑瓷器出现于东汉。从东汉起,在浙江北部杭州湾内宁绍平原上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宁波等地出现一种器表施青釉的瓷器,这就是东汉青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浙江省上虞县上浦乡小仙坛东汉晚期瓷窑遗址出土的青釉标本进行过多项物理和化学测试,表明这些瓷器“具有瓷质光泽,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在1260—1310℃的高温下烧成,器表通体施釉”等瓷器所具有特性。

      东汉越窑瓷器在上虞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这里蕴藏着大量的优质瓷土资源;其次,这里山峦起伏、森林密布,有丰富的烧瓷燃料;再次,上虞地处杭州湾南岸,曹娥江纵贯全境,水运交通十分便利。正是基于这三点,上虞越窑成为中国瓷器的发祥地。


      3楼2007-02-27 11:22
      回复
        展阶段——六朝时期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后,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萧山、余杭、湖州等市县都发现了瓷窑遗址。六朝时期的越窑是我国最早形成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而中心窑场仍然集中于上虞县。六朝晚期(从南朝起)越窑的制瓷中心逐渐转移到余姚县的上林湖地区(今属慈溪县)。


        4楼2007-02-27 11:23
        回复
          鼎盛阶段——唐宋时期 

          唐代越窑制瓷作坊仍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量的增加,瓷场迅速扩展,胎质更加细腻,釉色更加清纯,并具有玉质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的越窑还首次进入宫廷,开始成为“贡品”。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中曾经出土了14件唐代越窑青瓷。据同时出土的《监送真身……并新恩赐金银宝器衣物帐》记载,唐懿宗所赐物品有: 

          “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 

          这13件碗、盘、碗是唐懿宗(公元860—873年)时期的产品,也是中国最早的官窑瓷器。另一件青釉八棱瓶虽未见文字记载,但上林湖窑址中也有此类瓷片出土,可知唐代的上林湖地区曾经烧造过官窑贡品。


          5楼2007-02-27 11:25
          回复
            五代越窑瓷器的生产被钱越国垄断,且继续生产秘色瓷。五代秘色瓷在浙江钱越国贵族墓中有大量出土,如1966年杭州市玉皇山发掘的五代天福七年钱元瓘(钱越国第二代国君)墓;1980年临安县明堂山发掘的唐天复元年水邱氏(钱越国开国国君钱鏐的母亲)墓和1996年临安县玲珑镇五代天复四年马氏(钱元瓘之妃)墓等,曾出土过精美的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其中还有当时仅限于皇室使用的龙纹瓷器。 

            西晋·青瓷卣


            6楼2007-02-27 11:27
            回复
              北宋时期越窑继续烧造青瓷。据文献记载,宋朝立国初期,从开宝到太平兴国十余年间(968—984年),钱越国控制下的越窑曾为北宋朝廷烧制青瓷贡品达17万件之多,说明北宋初年越窑生产的青瓷不仅质精而且量大,许多珍品还作为礼品被宋廷赠与辽国,所以在北方辽代贵族墓葬中也常有越窑瓷器出土。
               
              北宋·刻花粮罂瓶 

               
                 
               


              7楼2007-02-27 11:28
              回复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唐代文人对当时的越窑非常推崇,“越窑”之名由此而流传开来。

                唐·秘色瓷八棱瓶


                8楼2007-02-27 11:30
                回复
                  2025-09-05 01:47:3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唐·褐彩如意云纹香炉 

                  http://www.51cang.com/_private/wsbwg/taoci/yueyao/yueyao1.html


                  9楼2007-02-27 11:33
                  回复
                    宋/汝窑/莲花式温碗
                    汝窑,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
                    器作十瓣莲花形。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尔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所采用。本器状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一温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见。
                    汝窑曾为宫中用器,因采覆烧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宫中命汝州烧造青瓷」之举,汝窑之入选,支烧满釉应是原因之一。支烧另一用处为防止器底 塌陷,汝窑所用支钉细小,所留钉痕状似芝麻,器底五支钉痕即是,也就是俗称的「芝麻钉」。釉面细碎纹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10楼2007-02-27 11:36
                    回复
                      犹记我五毛钱买的一枚五铢钱


                      11楼2007-04-01 2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