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月蝶影吧 关注:56贴子:8,542
  • 7回复贴,共1

【摄影图文】红梅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的来自西祠

红梅


1楼2007-02-26 20:09回复
    说起梅花,大家的脑海里一定就会浮现这样的画面:皑皑白雪中,一枝寒梅在萧杀冬风里顽强傲立着,用那缀缀红瓣,在白茫茫的四野中,给冬日的人儿一丝丝温暖,这温暖,沁人心脾,让你在无尽的欢愉中感受生命的坚强


    2楼2007-02-26 20:10
    回复
      2025-08-14 09:43: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梅花,别名春梅、干枝梅、红绿梅,学名为Prunus mume,英文名Mumeplant Japanese Apricot,属于蔷薇科,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树冠圆头形。干紫褐色,有纵驳纹。喜光,喜温暖,稍耐寒,喜湿润,不耐涝,分为3系、5娄、16型


      3楼2007-02-26 20:10
      回复
        说实话,梅花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与众不同、高雅脱俗的气质,一种香韵清冷、秀丽飘逸的风度,是花中君子。也正因为它天生所具有的这样的气质,这样的风度,才被亲身感悟而又经历一番咀嚼之后得到甘味的古人们把它和“松、竹”一起誉称为“岁寒三友”,且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4楼2007-02-26 20:11
        回复
          说起梅,我潜意识里最先想到的就是毛主席的那首《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倒不是我对老人家的词情有独钟,也不是因为他的词写得非常非常好,而是在我记忆深处,这首词已经根深蒂固的烙在那里,无法被岁月无情地抹去。这也许是从小受父亲影响,帮左邻右舍写春联、中堂时耳濡目染的结果吧。我特别喜欢老人家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一句,写春联时用得最多的也是这句,许是缘于词的意境,也和乡里的冬景和意念相合吧。


          5楼2007-02-26 20:12
          回复
            其次就是陆游老先生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老先生陶醉在梅香中,却又在醉中自省,感受出梅花“雪虐风餐愈凛然”的高洁,进而有了要向梅花一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诤言。这是何等的大气,又体现了词人的高风亮节。


            6楼2007-02-26 20:13
            回复
              古人多为梅的君子态度所折服,于是有了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刻画梅花形象,进而反映衬出诗人们特有的情趣和内在感受。如苏轼的“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林逋的“池水倒窥疏影动,居檐斜入一枝低”,陈亮的“疏树横玉瘦,小萼点珠光”。杨万里的“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徐寅的“素容堪画上银屏”,萧德藻的“海月冷挂珊瑚枝”,等等。


              7楼2007-02-26 20:13
              回复
                同时,梅花的高风亮节,又使文人骚客有了把酒品茗、吟诗作赋的雅兴。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就是从颂赞梅花的高风亮节中,表达了自己“不要人夸颜色好,留作香气满乾坤”的执著追求;而南宋的陈亮更是从梅花“欲报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铁骨中得到启迪,发出愿同天下有志之士一起共赴时艰,捐躯报国的强烈愿望。梅花的高尚情操已成一种永恒,她坚贞不屈的性格,曾鼓舞了无数奋斗者的勇气,而它那迎寒开放的英姿,也给人们展示了春天的希望,而这一点在毛主席的“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不是吗?


                8楼2007-02-26 2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