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斗吧 关注:750贴子:12,061
  • 25回复贴,共1

「城斗」-「关于」爷倦怠的扬州城(广陵)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扬州简介(此为百科介绍,未必精准):
扬州是古“九州”之一,古代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就是古代九州。
由于当时全国就分为九州,所以九州又一直被当作整个国家、“天下”的代名词。
而当时的扬州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的中国东南地区(也有一说认为在长江以南),中心在会稽(今浙江绍兴)。
汉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其中的扬州刺史部的范围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苏长江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东汉时扬州的州治位于历阳(今安徽和县)。
汉献帝时,曹操将扬州州治移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移至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曹魏建国后再度移至寿春;而三国时期的孙吴则将扬州的州治定在吴(今江苏苏州),后先后移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灭吴后,两个扬州合二为一,治所被定在建业(后改名建邺、建康)。南朝的扬州州治在会稽(今浙江绍兴)。
隋朝统一全国后,将之前的扬州改名为蒋州,而改原先的吴州为扬州(后改名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苏扬州。
唐朝初年扬州曾一度被改为邗州(之前南京一带则又改称扬州),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将邗州的名称重新改为扬州。
唐玄宗时期扬州又改称为广陵郡,唐肃宗时期复称扬州。
明清时期,扬州改为扬州府。
华夏九州中的“扬州”与今天的扬州市没有任何关系,他是一个很大的地域概念。而隋朝以后的扬州城,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
康熙33年(1642年)高拱乾主修的《台湾府志》中表示,夏商时期的扬州包括台湾。


1楼2012-07-30 21:06回复
    觅因
    繁华扬州包容失意诗心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今天的人常用国际化大都市来形容城市的规模,唐朝的扬州就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以及扬州出土的胡俑与骆驼俑,都佐证了来自波斯和大食(今伊朗与阿拉伯)的外国商人通过丝绸之路东下扬州经商贸易,随着海上交通的不断发达,东南沿海对外贸易日益盛行,而扬州是水路运输的重要枢纽,要想把海外货物运往京城或其他城市,扬州是必经之路。扬州方言中“波斯献宝”的语境,也来自波斯商人在扬州营销西域物产这样一种生活现实。水陆两个通道的对外贸易,促进了扬州的富庶繁荣,唐人曾用“扬一益二”来形容扬州作为全国首富的地位。
    这里说的是扬州的富庶与繁荣。扬州的最大幸运是在它的兴盛时期,遇上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而中国诗歌鼎盛时期的最优秀的诗人群,与扬州的邂逅,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契机。 据史料记载,有诗为证到过扬州的唐代诗人,知名者有骆宾王、张若虚、孟浩然、祖咏、王昌龄、李颀、李白、高适、刘长卿、韦应物、丁仙芝、李端、孟郊、卢仝、张籍、王播、权德舆、陈羽、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徐凝、李德裕、张祜、杜牧、许浑、赵嘏、温庭筠、皮日休、姚合、方干、郑谷、韦庄等,几乎占了唐诗名家的半数以上。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引起他“忆上西陵故驿楼”,似乎说他漫游吴越时经过扬州,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留下诗篇,故把他列在这个名单之外。
    


    3楼2012-07-30 21:24
    回复
      2025-10-22 13:06: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一段只能截图了,丫的百度你的



      4楼2012-07-30 21:27
      回复
        这里说到了诗人每每仕途失意。仕途失意并非诗人无意仕途,恰恰相反,诗人都向往做官,在李白所处的时代,“学而优则仕”体现了社会价值取向,是所有读书人的目标,“文章千古事”不错,却是“货与帝王家”才被认为有价值。事实上,李白这首平白如话的诗,所以流传千古,就在于其中绵绵不尽的怅然与落寞,在失意文人心中产尘共鸣。
        从结果来看,诗人们不能在皇家应差,是他们个人的不幸,却是诗歌的幸事,是文化上的幸事,也是扬州古城的幸事。
        诗人生活在时间之中,也大都死于时间之中,只有极少的诗人活在了时间之外。能够活在时间之外的诗人,凤毛麟角。李白、杜甫,还有前面列举的唐诗名家,就是一些活在时间之外的诗人。时间之中的诗人与时间之外的诗人,不是人力可以做选择的,不仅是自己无法选择,别人也不能代替他去选择,多得不能再多的因素,构成他的宿命、他的未来。时间之中的诗人,首先是由各种欲望编织起来的人。时间之中的李白,整天喝酒吟诗,喝酒纯为麻醉自己,吟诗难免发点牢骚。李白不甘心哪!他觉得自己满腹经纶不能去治国平天下,实在是“天生我材”却用的不在地方。时间之外的诗人,生命已经终结,他的那些用心或不用心去写、无用或无不用的诗,竟“无心插柳柳成荫”,成了大气候。当年如果让李白“学而优则仕”,做一个大官,给皇帝老儿当差,固然称了他的心,圆了他的梦,作为大诗人的李白也许会死在时间之中吧。
        换个角度看问题,诗人不在皇家应差,对国计民生也未必是坏事。“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些安邦定国所需的学问,在诗人那里常常缺失。
        就这样,一边是以诗赋取士的价值取向,一边是众多仕途无望的诗人,他们不得不离开令他们伤心的京师,寻找一个地方安置他们疲惫的身心。这时,扬州这个温柔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他们之间的唱和,诗中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失意的心境展现无遗。
        杜牧曾在扬州担任淮南节度府掌书记之职,据唐人小说,“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是所有写扬州的诗中传播甚广的句子。杜牧两年后离开扬州在《赠别》一诗中写道:“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流连之贵之乡,大约是一个很容易想到的去处吧。李白曾先后数次来扬州,他后来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这固然反映李白的豪爽侠义,也说明扬州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还有一点,扬州这地方,落魄的公子委实不少。
        遭贬达23年之久的刘禹锡,从和州被征还京,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遇情溢于言表。
        


        5楼2012-07-30 21:29
        回复
          节选两份词话扬州
          黍离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因此,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映入作者视野的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7楼2012-07-30 21:34
          回复
            扬州三次变迁地图



            


            9楼2012-07-30 21:44
            回复
              好长………………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2-07-31 00:37
              收起回复
                字太多- -


                11楼2012-07-31 10:37
                收起回复
                  2025-10-22 13:00: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丰富!


                  IP属地:山东12楼2012-07-31 10:45
                  收起回复



                    13楼2012-07-31 11:00
                    收起回复
                      吧里遍地普及帖。


                      14楼2012-07-31 18:38
                      收起回复


                        15楼2012-07-31 21: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