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来的,大家慢慢看吧!
魏灿:文革忆旧发布时间:2010-10-19 10:24 作者:魏灿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529次 一,破四旧,扒牌坊
1966年文革开始时,我12岁,上小学六年级。
我当时生活在鲁西南的一个小县城――单县。
这是一个四省交界之处的小县城。山东省在陆地上总共与四个省相邻。这四个省是河北、河南、安徽、江苏。而单县一个小县却与其中三个省相交:东面是江苏的丰县,东南是安徽的砀山,南面和西南面则是河南的虞城和商丘。四省交界的小县城,其偏僻、闭塞就可想而知了。文革前的十七年,几乎不为外人道也。
虽然不为外人道,但单县人自有单县人的骄傲。单县人最骄傲的有两样东西:羊肉汤和牌坊。本来羊肉汤和破四旧没什么关系。但改革开放使它们发生了关系,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了。这几年,“百寿坊”牌羊肉汤行销全国,使得单县在全国也有了些小小的名气。单县的羊肉汤以其汤浓似乳、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而名满天下。而这名满天下的羊肉汤所用的商标就是“百寿坊”。这就与牌坊扯上了关系。
文革前的单县县城很小,环城马路(就是解放初被拆了的城墙。中国**博物馆里有一幅《夜攻单县》的很著名的战地照片,攻的就是这座城墙。)内的城区不到一平方公里。就是在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十几座石牌坊。其中最有名的两座,一座叫张家牌坊,现在叫百狮坊。牌坊上雕有一百个活灵活现的狮子;一座叫朱家牌坊,现在叫百寿坊,(羊肉汤的商标就用的它。)牌坊上雕有一百个各不相同的寿字。这两个牌坊的石柱、横梁上的狮子、花草都是雕空的,玲珑剔透,煞是精致。后来我看到过全国各地不少有名的牌坊,总觉得远远赶不上这两座牌坊。除了这两座牌坊和其他单独地散落在各个角落里的牌坊外,比较集中的有:刘隅首(隅首,就是路口,包括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到黄隅首之间不到100米的路上,排列着三座跨街牌坊,造得也是高大巍峨。霨为壮观;小隅首路旁三、四座牌坊造在了一起,被人称作“牌坊园子”。总之,牌坊在与外界接触不多的单县人看来,确实是一大骄傲。因为除牌坊多以外,这些牌坊大多是节孝坊,这就表明单县人是很讲究“忠、孝、节、义”的。这在道德上就使得单县人显得更高大了。虽然这“忠、孝、节、义”是封建主义的遗毒,是与共产主义道德格格不入的。
文革来了,这与共产主义格格不入的封建主义的遗毒的牌坊的厄运也来了。
1966年8月8日,“十六条”发表了,“十六条”上明明写着,要破剥削阶级的“四旧”,立无产阶级的“四新”。但到底怎么破,怎么立,谁也不知道,更别说生活在这偏僻、闭塞的鲁西南的单县人了。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第二天,首都的“破四旧”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首都红卫兵的**行动,通过报纸、广播,很快就传到了这偏僻、闭塞的单县。有了榜样,单县人也就积极地行动了起来。
我们当时实际上已经小学毕业了。但由于中学停止招生,我们就全部滞留在了小学里。在学校里无所事事,老师就让我们到街道上去了。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组织下,跟着街道上的积极分子“破四旧,立四新”。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干不了什么,但帮个人场,看个热闹,还是可以的。
首先是破四旧、抄家。单县没有黑帮,只好抄四类分子的家了。而四类分子经过了十几年的监督、改造,家里早就是一贫如洗了,哪里还有四旧?不大的县城里,还有几家被称为资本家的人。资本家总该有四旧了吧,那就抄他们的家。其实,我们县城最大的一个资本家据说才有200块钱的资本。我的一个同学他家也是资本家,他家的资本才几十块钱。我那个同学的家被抄的时候,我也跟着去看热闹了,确实也从他家抄出来一些好东西。绸缎的、毛料的衣服,五颜六色,也真叫咱小县城的人开了眼;花瓶、瓷器,古旧书籍,也是见所未见。既然是四旧,那就全堆在一起,烧了!人呢,绑起来,和四类分子一块戴上高帽子,挂上大牌子,游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