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05-05-11 14:29:18 ) 稿件来源: 燕赵晚报
【仪式】画地为屋折纸为帽
5月6日上午。行唐县城明德私塾院内,几位头戴黑纱帽、身穿宽袍大袖古装的人,表情严肃,站在地上用白粉画出的“房子台阶”前。围观群众中不时有人问:“是在拍电影?”
大约10点钟,两位古装男子请一位梳发髻、留胡须的“完全版”古装男子登上“台阶”,而后从“里屋”走出一位年轻人,跪在“正屋”席子上。“完全版”古装男子也跪在席子上,拿起一块黑色头巾,口中念着文言词语,为年轻人戴上头巾。之后年轻人走进“里屋”,换上一身米黄色黑边的古装,又费力地系好两条长长的腰带,走出来,仍跪在席子上,这时旁边的人为他摘去黑头巾,“完全版”古装男子取出另一种黑色纱帽为他戴上,年轻人则进“屋”有些吃力地换上了一身蓝色圆领衣服。第三次,“完全版”古装男子为年轻人戴上一顶黑色纸帽,后边左右伸出两个长椭圆片,年轻人则换上一身红色古装,让人联想起古代的县官。
每次加帽,“完全版”古装男子都要念一段词。换完三身衣服之后,年轻人又酹酒,遥拜父母。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互相跪拜、作揖等动作,仪式共进行了约半个小时。
【说法】冠礼以示长大成人
仪式结束后,“完全版”古装男子吴飞为记者解释了冠礼的含义。他说,古代男子在15到20岁之间行冠礼,以示长大成人。冠礼的参与者除冠者外,还有主人、宾、赞等。他这次的角色是宾,是主人家请来为孩子加冠的。
为什么要给年轻人加三套服饰?吴飞说,这三套汉服(汉族传统服装的通称)分别有不同的含义。第一套“幅巾”加“深衣”,是儒生打扮,穿上它表示成人。第二套“帽子”加“衫”,是生员打扮,穿上它表示进学。第三套“幞头”加“公服”,是官员的服装,穿上它表示冠者有了参与政治的权利。
此次冠礼的冠者是18岁的河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吉恩煦。他说,这次行冠礼是他主动提出来的,他要做一个坚定的传统文化复兴者,现在他已经开始穿着汉服去上课。
【观点】传统文化复兴不能脱离时代
河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赵明录:现在我们的学校确实缺少传统礼仪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些汉服爱好者以自己的方式试图弘扬传统文化,应该说是积极的尝试,但这种方式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值得商榷。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现在的时代已经不同于两千年前,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或许会就是强调简单、实用、直接,汉服爱好者们的行为能否被更多的人接受并流行开来,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况且传统文化也不是包治现代社会百病的万用良药。
我认为吴飞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注意,自以为是是个中性词),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人们绝不能简单地断定他们愚昧、封建,这种行为是其价值观的表现,是个人理想的追求,我们应该抱宽容的态度,只要他们的行为不妨碍他人和社会,就应该允许其存在。而且,他们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敢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精神也是可嘉的。
【对话】“唤起对历史的敬意”
吴飞,字笑非,24岁,济南人,曾是苏州大学学生,后退学,现为明德私塾老师。
着汉服,梳发髻、留胡子,吴飞这样打扮已有半年时间。一些人看到吴飞,往往脱口而出:“看,一个道士!”而注意到他走路目不斜视、碎发随风飘动,一些人又会说:“看,一个疯道士!”
吴飞极为彬彬有礼,遇见朋友会鞠躬,进门、入座会谦让,饮酒时像古人那样以袖掩口,在谈话场合能长时间正襟危坐。吴飞善辩,说话逻辑性强,从他嘴里蹦出来的,都是一串一串的“书面语”。
“穿汉服不排斥现在”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这样打扮不觉得累赘吗?我注意到你吃饭的时候胡须常沾上饭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