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二战是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因为参与国家广,波及人口多,武器杀伤力大。但我认为一战的惨烈程度却远远大于二战,没有二战那么先进的武器,没有二战那么多国家参与,似乎怎么也比不上二战的激烈程度,是什么原因让我感觉一战才是最残酷的战争呢?
首先,当时的军事思想和新型武器的出现相冲突。当时的军事思想是以进攻运动战为主,然而机枪、堡垒、战壕完全是对这些崇尚进攻的指挥官们的噩梦。德国不用说了,客观逼迫他们要进攻,但他们却往往一头栽向法军坚固的防线。而法国为了雪色当一战耻辱,在战争中也疯狂地向德军坚固阵地进攻,而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停留在拿破仑时代的进攻模式:号手吹着喇叭,敲锣打鼓地向德军阵地走去,结果德国人打法国人就像打野地里的兔子一样简单。机枪的扫射更是突出,在索姆河一战,英军一天竟然伤亡八万多人,可算是军事史上的记录。
其次,交战国的那些指挥官根本不考虑士兵的性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国兵败坦能堡后,英国大使向他表示哀悼,而这位外长竟很轻松地说:“非常愿意效劳,人是我们唯一过剩的东西。”德法英也一样,指挥官明知前面是极其坚固的防线,也强迫士兵进行强攻,德军在列日要塞的尸体堆了几米高,法国更加不用说了。在凡尔登一战德法双方共损失100多万,索姆河英法德伤亡高达130多万。曾经有人说过,在凡尔登,每厘米就得死2个人(好像是),相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更加残酷。引用斯大林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然而一百万人的死亡仅仅是一个数字。”这在当时的战争决策者来说是很自然的事。
最后,那些在战场上厮杀的士兵,说得好听点是“英勇无畏”,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匹夫之勇”。那些新兵往往没见过战争的残酷性,充满了好奇心,而当时的国家宣传机器也力挺爱国主义,弄得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纷纷参战。因此,那些新兵就成为了无辜的炮灰,里面有许多是文化水平相当高的大学生,他们或许可以成为爱因斯坦样的科学家,有的可以成为隆美尔式的天才将领。
到了二战,那些曾经经历过一战的士兵有些成为了将领,他们深知作为一名士兵的艰难,所以,二战中他们会更多的考虑到士兵。从另一角度来说,一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战争。
首先,当时的军事思想和新型武器的出现相冲突。当时的军事思想是以进攻运动战为主,然而机枪、堡垒、战壕完全是对这些崇尚进攻的指挥官们的噩梦。德国不用说了,客观逼迫他们要进攻,但他们却往往一头栽向法军坚固的防线。而法国为了雪色当一战耻辱,在战争中也疯狂地向德军坚固阵地进攻,而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停留在拿破仑时代的进攻模式:号手吹着喇叭,敲锣打鼓地向德军阵地走去,结果德国人打法国人就像打野地里的兔子一样简单。机枪的扫射更是突出,在索姆河一战,英军一天竟然伤亡八万多人,可算是军事史上的记录。
其次,交战国的那些指挥官根本不考虑士兵的性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国兵败坦能堡后,英国大使向他表示哀悼,而这位外长竟很轻松地说:“非常愿意效劳,人是我们唯一过剩的东西。”德法英也一样,指挥官明知前面是极其坚固的防线,也强迫士兵进行强攻,德军在列日要塞的尸体堆了几米高,法国更加不用说了。在凡尔登一战德法双方共损失100多万,索姆河英法德伤亡高达130多万。曾经有人说过,在凡尔登,每厘米就得死2个人(好像是),相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更加残酷。引用斯大林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然而一百万人的死亡仅仅是一个数字。”这在当时的战争决策者来说是很自然的事。
最后,那些在战场上厮杀的士兵,说得好听点是“英勇无畏”,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匹夫之勇”。那些新兵往往没见过战争的残酷性,充满了好奇心,而当时的国家宣传机器也力挺爱国主义,弄得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纷纷参战。因此,那些新兵就成为了无辜的炮灰,里面有许多是文化水平相当高的大学生,他们或许可以成为爱因斯坦样的科学家,有的可以成为隆美尔式的天才将领。
到了二战,那些曾经经历过一战的士兵有些成为了将领,他们深知作为一名士兵的艰难,所以,二战中他们会更多的考虑到士兵。从另一角度来说,一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