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三国故事演化过程及原因
书评:关四平先生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作者:江洛文
所谓听其言而知其性,据此来看,关四平先生当是位性格宽厚的谦谦君子。
做书评,倒不一定非把作者的生辰八字摆出来研究。仅仅是因为我在看此书之前,先是看了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在此书之后,又读了吕思勉大师的《三国史话》,以及《刘备不是传说》等书。像关老师这样理论知识丰厚,文学功底扎实,却一直保持着不愠不火、满怀诚意与人探讨的姿态的作者,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在敬佩之余,便不免尽己所能地为关老师做起广告来。所以本文中若有类似推销的言论,请大家多多包涵。
三国自有史书记载,到罗贯中小说成书,经历了1100余年,其间无论人物的形象,还是事件的内容,都因为历朝历代价值观念的演化而不断进行着变化。现在人们谈论三国,多数都是依照三国演义(包括影视作品)而产生的印象,但这却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内容相差甚远。为何三国人物作为历史形象与小说形象有这么大的差异?小说作者到底在何种价值观的指引下对历史进行这样的编演?这就是《三国演义源流研究》最吸引我的一个中心议题。
在关老师看来,在罗本三国中,“尊刘贬曹”的思想渗透了整个故事;而这种思想的起源,正是出自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演义》用来显示刘备之‘仁’与曹操之‘奸’的事例,几乎均可在史传中找到原始根据。”“其褒刘贬曹的倾向虽然暗含字里行间,却是如地下岩浆,炙热而浓烈。”
关老师认为,陈寿在撰写史书的过程中,通过对史据的筛选以及对人物评价的差异,体现出了自我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比如他着力塑造了刘备“‘弘毅宽厚’、‘君臣之至公’等仁君盛德”,“而评价曹操则只肯定其‘运筹演谋’、‘各因其器’等霸主才干。”即“写曹操扬其才而贬其德,写刘备则以扬其德为运笔重点。”关老师还指出,在陈寿之后的裴松之、司马光等史学家,也同样继承了陈寿这种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辩证统一的修史风格,“尊刘贬曹”的道德评价也在《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的字里行间印刻下来。
关老师进一步指出:“尊刘贬曹”的观点不单来自上层社会知识分子,更有古代广大平民百姓朴质的道德评价基础。关老师从魏晋故事、唐宋平话、元明小说及戏曲中提出众多事例来印证这一观点。在书中,关老师特别强调了作为受众的普通百姓,其臧否反应对于三国故事的流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价值观、世界观上存在差异,但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都保持着对善与美的追求,和对恶与丑的鄙弃。正是在这样强烈道德观的指引下,刘备“仁”的形象与曹操“奸”的形象逐步深入人心,乃至不可动摇。而作为创作和传播三国故事的作者们,不光需要在作品中体现自我的价值和道德取向,也会主动遵循社会大背景下的道德呼声。在这种社会作用下,“尊刘贬曹”的观念也就成为三国故事一个根深蒂固的基础理念。
作为一个初涉三国文化的普通观众,我曾困惑于现今许多影视作品及所谓名家分析,在道德观念及逻辑思维方面的各种违和感,也曾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唇枪舌战。在读过关老师的书后,我豁然开朗。正像关老师在“研究小说传播接受的理论意义”那一节所说:“文学作品未被读者接受之前,它还只是作为潜在的作品存在,或曰它仅仅是对于作家本人来说是实现了的存在。只有在读者接受过程中加进了据其人生经验与体验的理解、补充、创造,作品的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文学创作才最后真正完成。读者的重要地位就在于接受是创造性的,能增补和丰富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像三国里面这些历经千年、浸透万千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经典故事,不正是在这样不断地被创造、被评价、被接受和被改进的过程中,才一直保持着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吗?无论我们所做的评论是对是错,对于三国故事的传播来说,都是一种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籍由新的三国故事的诞生,我们也能够再一次重新去感悟那段峥嵘岁月,重新去思索其中蕴藏着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摘选自:
http://tieba.baidu.com/p/1552509564【吧刊】___新三国主刊第五期《观》___ 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