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吧 关注:5,327贴子:8,114
  • 4回复贴,共1

【分享】鲁德才说包公案: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咱敬爱的包公


1楼2012-07-20 14:33回复
    作者:鲁德才


    2楼2012-07-20 14:33
    回复
      2025-11-11 00:58: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篇故事说的是一个算卦先生李杰给奉符县押司孙文算命,说他今年今月今日三更三点子时必死,押司大怒,众人劝解。押司回家后眉头不展,面带忧容,把算命先生的话告诉了妻子。当晚闷酒吃得烂醉,押司娘子和丫环迎儿扶押司房里睡,然后一再叮嘱迎儿不要打瞌睡,且看今夜押司死不死。三更三点时刻,只听得押司从床上跳将下来,只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一只手掩着面,走出去,扑通跳入奉符县河里去了。押司娘子和迎儿就河边号天大哭,邻居们围拢来,押司娘子把这件事前因后果对他们说了一遍。过了三个月,押司娘子家来了两个媒人,为押司娘子做保媒,娘子提了三个条件:死的丈夫姓孙,也要嫁个姓孙的;丈夫在奉符县做押司,如今也要找任这个职务的;不嫁出去,要男方入赘。符合这个条件的,恰好有一位,也是奉符县衙里做押司,也姓孙,叫孙小押司,当然肯来赘,于是两个成了亲。有一日,迎儿到厨房生火,火筒烧住了孔,烧不着,迎儿敲打灶床脚,见灶床脚渐渐起来,一个人顶着灶床,脖子上套着绳子,披头散发,长伸着舌头,眼里滴出血来,叫着:“迎儿,与爹爹做主则个!”迎儿吓得晕死过去。次日把这件事告诉了押司娘子,挨了押司娘子的一个耳光,说她胡言乱语。押司娘子对小押司说:“这个丫头见这般事,不中用。教他离了我家吧。”于是把迎儿嫁了一个好酒好赌的王兴。婚后王兴把迎儿的私房都拿去换酒吃了,又逼着迎儿去押司娘子家借钱,押司娘子只给了一两银子,并告诉迎儿“后番却休要来”。可是王兴吃得烂醉,又逼迫迎儿去借钱,迎儿只得再去,遭到了拒绝。在回家的路上,只见一个人对迎儿说他是“你先的押司”,也就是大押司,给了她一包碎银子。王兴想起了迎儿未出嫁时灶头前看见押司的话,觉得事情有点蹊跷,想告到县府,但又怕得罪了小押司,银子被充公,不如买几件衣服,带两个点心盒子探询一下押司家里。进得门来,押司娘子听王兴说后便让他回去,教迎儿陪她到东岳岱峰还愿。在东岳殿烧了香,行到速报司,押司娘子走过去时,一个判官模样的泥像突然叫迎儿为他申冤,并给迎儿一件东西。回到家里,迎儿向王兴述说了东岳庙发生的事。并说泥神交给她的是一幅纸,下面写着字:“大女子,小女子,前人耕来后人饵。要知三更事,掇开火下水。来年二三月,‘句巳’当解此。”王兴和迎儿都解说不出,看来年二三月间发生什么事。
      第二年二月,包拯任奉符县知县,夜间得一梦,梦见堂上贴一联对子:“要知三更事,掇开火下水。”无人能解得出,包拯将此句写于牌上,挂于县门,判曰:“如有能解此语者,赏银十两。”王兴在县衙前看白牌上的言语,正是速报司判官一幅纸上写的话。他拿不定主意,不知是否应出首,便把此事的来历告诉了邻居裴孔目,裴又报告给包拯。王兴被传到县衙,详细介绍迎儿在大押司家怎样看到大押司投河,娘子嫁给小押司,大押司三次鬼魂显灵,让迎儿为他申冤的情景。包拯听后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立即传唤小押司和娘子,当堂解说速报司的言语:“大女子,小女子”,女之子,乃外孙;是说外郎姓孙,分明是指大孙押司和小孙押司。“前人耕来后人饵”,饵者食也,是说你白得了他的老婆,享用他的家业。“要知三更事,掇开火下水”,大孙押司死于三更时分,要知死的根由,“掇开火下之水”,那迎儿见家长披发吐舌,眼中流血,此乃勒死之状。头上套着井栏,井者水也。灶者火也,水在火下,你家灶必砌在井上,死者之尸必在井中。“来年二三月”正是指今日。“句巳当解此”,“句巳”两字,合起来乃是“包”字,是说包拯今日到此为官,解其语意,为他申冤。事实果如包拯的解说,从井中挖出了大押司尸身。小押司和押司娘子不打自招,双双问成死罪。


      3楼2012-07-20 14:34
      回复
        原来小押司当初冻饿在雪地里,大押司救活他,教他认字,写文字。谁知他竟然私通了押司娘子。当日算命回来时,小押司正在他家,听说三更前该当死,趁这个机会,把酒灌醉了,就当夜勒死了大孙押司,扔在井里。小押司却掩着面走去,把一块石头扔向河里,让人以为是大押司跳河死了。
        这段小说是一部推理小说,有几个看点很值得我们注意:


        4楼2012-07-20 14:34
        回复
          其一:本篇为推理公案小说,不同于传统话本小说在开篇诗、诗评及入话中,向读者交待要讲说的小说主旨、冲突的内容、人物的处境、双方情势等等,而是开篇由算卦先生设下一个悬念,系上一个扣子,即大孙押司今日三更三点子时必死。口气很坚定。卖卦人这么说,是不是卦象上看出吉凶祸福?小说没有展开说明,也无须多做解释,这不是作者描写的内容,如多做解释,便转移或是冲淡了悬疑的力度。作者让读者关注的,是届时大押司是当死还是不死,怎样兑现卦师李杰的判断。
          李杰不容置疑地断定大押司今夜必死,看来是绝对的、必然的,可是小说在这绝对中,向人们提供了非绝对的即相对的、偶然的因素;换言之,由于大押司娘子和小孙押司私通,恰是他们听到了大孙押司的吵闹和烦恼,得知三更前后当死的卦象,趁大押司酒醉时勒死了大押司,而他自己扮演大押司的模样,演完了当死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作者设下疑案后,故意掩盖小押司怎样利用偶然因素(听到“当死”的信息),制造必然的结果(三更三点必死),把小押司和押司娘子谋杀大押司的原因、过程、作案的方法等等,统统放在结尾时由说话人补充说明。这无疑是“欺骗”读者的手法,以为跳水自杀的真是大押司,可这恰恰吊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有兴趣去探询大押司死的原因。
          其二:大押司如果是自杀,他因何而要自杀呢?如果是他杀,那么,犯罪嫌疑人是谁?作者也瞒下不说,扑朔迷离,留下了许多疑点,让读者去想象、猜测、补充。比如说大押司投河时,为何“一只手掩着面”走出去,不让人看到他的脸面呢?又如大押司死后三个月就有媒婆来为押司娘子提亲,尽管押司娘子说要找一个“似我那丈夫孙押司的这般人”,提出的三个条件却是:死的丈夫姓孙,如今也要嫁给姓孙的;丈夫死前任押司,如今也要寻个这般职役的;最后一个条件是要他入赘,这三个条件小孙押司恰恰符合。细按之,媒婆是有目的而来的,押司娘子也是目标明确地选择,这不能不使人怀疑这有意巧合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两个人的私情呢?倘如是,那么押司的死是否同两人有关系呢?
          接下来疑窦更多,大押司共显灵三次,前二次只是要求迎儿“与爹爹作主则个”,第三次才交给迎儿一幅纸,上写“大女子、小女子”之类。人们会问,既已成为魂灵,何以吧直白地告诉迎儿谋害他的人是谁呢?其实这是按现实生活思维方式观察问题,而不是小说家的思维。倘如大押司第一次显灵就告诉迎儿杀害他的是小押司,小说就应该是别个写法,而不是如今的似是而非,扑朔迷离。其实迎儿如果是聪慧的孩子,押司第一次显灵时要求为他作主,她应该感悟到押司之死同小押司有关。也许迎儿年幼无知,加之大押司顶着灶头升起来的形象,“吓得迎儿大叫一声,匹然倒地,面皮黄,眼无光,唇口紫,指甲青……四肢不举”,根本就没听到押司说些什么。次日她对押司娘子重述见押司魂灵的情况,说押司“叫声迎儿”时她便“吃惊倒了”,也确记不得押司说过什么。第二次押司显灵时换了装束:“舒角璞头,绯袍角带,抱着一骨碌文字”,好像是个官吏。迎儿有了第一次经历,第二次再见押司就不感到害怕,而且引起了她和丈夫王兴的怀疑,觉得“这事一定有些蹊跷”,大押司的死可能与小押司有关。但王兴有许多顾虑,“他(小押司)是县里头名押司,我怎敢恶了他?”再说“却无实迹”,“打没头脑官司”,不如带着礼品去小押司家里,联络些感情,采取了妥协的路线。第三次,大押司交给迎儿一幅纸,用哑谜方式暗示了犯罪嫌疑人是谁。这不过是古代小说家为了增加观赏性而设下的关子。唐传奇《谢小娥》中谢小娥的父亲与丈夫为水盗杀害,父亲给她托梦,说“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过数日,又梦其夫谓“杀我者,乐中走,一日夫”。经李公佐破解,杀人者为申兰、申春,据此谢小娥访到仇人,实现了复仇计划。
          其三,全书描写人物最佳者为押司娘子。沉稳、老练、敏感而又有心计。当押司吃醉酒被扶进屋后,押司娘子一再提醒迎儿,让迎儿陪伴她,看今夜三更押司是否当死。小押司扮装大押司模样跳入河中,押司娘子和迎儿赶了出去,在河边号天大哭,“即时叫起四家邻舍”,押司娘子把事情经过向他们说了一遍,如此张扬,显然是为了解脱自己干系,让众人做个见证。看来押司娘子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不止如此,迎儿向她复述见到大押司时的情景,她先是打迎儿一个漏风掌,说她“装出死模活样”,可私下同小押司商议:“这个丫头见这般事,不中用。教他离了我家吧。”怕迎儿知道真相后口风不紧,招出是非,因此把迎儿嫁给了王兴。此后,迎儿因生活困难向押司娘子求救,只借给一两银子,再次求援则遭到拒绝。可大押司第二次显灵,迎儿和王兴再次去看押司娘子,王兴忘乎所以,随口说出:“昨日得押司一件文字,撰得有二两银子。”押司娘子立即改换面孔,让王兴自己回家,“且教你老婆在此住两日”。令人猜疑的是,押司娘子何以让迎儿陪她住两日呢?她是否是想探听迎儿对大押司之死掌握多少信息,或是押司的魂灵给迎儿提供了什么“一件文字”?奇怪的是小说家只字不提,押司娘子只要求迎儿明日陪她还“一炷东岳岱峰愿香”。惊人的沉稳和处事不惊,她只从感情上瓦解迎儿可能有的怀疑,而不直接表露任何判断,这种女人的可怕就在这里。
          其四:笔者在前文已强调过,南宋话本小说中的包拯,明代的《百家公案》(《包公演义》),明末清初的《龙图公案》,包拯不过是作为公正廉明的裁判官站在读者面前,审理的案件多是社会发生的真实的新闻,或是保存于判牍公文里的案件,而被说话人采撷加以铺陈而成为话本。包公判案时照样使用刑罚,甚或得到神灵的预示才破案。《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的包拯,是在小说结尾时登场,由他来破解谜语,如同推理小说发展到最后的结尾,由某个侦探揭示案情真相的艺术构思,既承担诠释任务,又起到收纲作用,显示了包拯锐利的眼光和智慧,超出了同时代小说的结构。
          


          5楼2012-07-20 14: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