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吧 关注:1,639,045贴子:17,601,567
  • 0回复贴,共1

大量劳动力涌向苏南,苏北部分地区惊现"民工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面还在下达劳动力转移指标,我们自己的企业都招不到人了!哪还有劳动力可转移?"邳州市官湖镇一位领导见到邳州市市长王昊直叫苦,这是记者近日到当地采访时遇到的情形。与官湖镇类似,苏北不少地方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企业叫苦:招工越来越难       

    以前在苏北采访,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咱们这里什么都不多就人多,什么都不便宜就劳动力便宜。而最近几年,随着客商投资苏北大潮的兴起,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迅猛的地区都遇到了"招工难"等新问题。       

    近几年,邳州市官湖镇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全镇板材加工企业随处可见,这些企业大约有1.5万名工人,由于本地民工紧缺,有5000多人是企业从安徽、河南等地招来的。       

    记者在苏北一些地方采访,经常有人反映"招工难"。在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陪同记者采访的镇党委副书记陆俊临走前叮嘱垫湖村支部书记,让他星期六无论如何要组织本村50名劳动力到镇上参加常熟一家企业的招聘会。村支书面露难色地说,村里劳动力大部分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在家的也都有事做,50名劳动力太难找了。 

    在沭阳县采访时,县政府一位同志向记者反映:在沭阳投资的一位常州客商在常州办的企业正急需500名工人,他希望沭阳县政府帮忙解决。客商的事是最大的事,沭阳县一位副县长立即根据这家企业所需工种、年龄、文化程度等条件,把任务分解给各个乡镇党委书记负责动员落实,但即便如此,能否招到500名工人仍是一个未知数。 

    浙江温州一位客商在沛县投资兴办了一个打火机厂,实际需要员工约1500人,但至今只招到了1000人。沛县本地一位老板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花木,想雇一些劳动力,却雇不到人。       

    成立于1992年的沭阳县扶贫职业介绍所是该县第一家中介公司,负责人胡士发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工厂用工需求量少,需要输出的人多,结果出现了农民需要走后门才能到厂里打工的现象,那时候是中介所求工厂。而最近两年,苏南的企业和其他地区前来投资的企业开始求中介帮忙了。胡士发说:"我现在手头压着15家企业急需用人的单子,总用工量近千人,而我们所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可派!平常还陆续有不少企业打电话来要人!" 

政府着急:民工咋就不愿回来       

    在盱眙、沛县等地采访,记者发现政府都在积极推动一件事情:利用春节长假组织在外打工的返乡人员参观县开发区的企业。政府的意图其实很明确,就是希望返乡的外出打工人员能够留下来,以满足本地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盱眙县委办主任罗厚礼告诉记者,2005年春节期间盱眙县组织了5万多名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员到县工业开发区参观,目前已有一部分人留在开发区工作。       

    今年2月,盱眙县旧铺镇各个"帮办"到本镇招商引资企业进行了统计核实,发现急需用工196人。为了帮助企业招工,旧铺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春节的机会,召开劳务输出经纪人、小老板及务工代表座谈会,介绍县工业园区内企业招工需求情况,并组织他们参观了一些招商引资企业,让他们形成"在外务工赚钱虽好,到县工业园区务工更好"的意识。 

    为了缓解本地用工紧张的矛盾,去年沛县县委宣传部专门组织人员采写、拍摄了"天南地北沛县人"系列片,利用春节期间在县电视台播放,号召本地外出打工人员返乡进入本地企业务工。  

    即便政府想尽办法极力推动,仍难以挡住外出务工人员向工资高、待遇好的浙江、广东等地的流动大潮。       

专家支招:民工荒?素质荒!       

    当一些企业在为招工难而叫苦不迭的时候,当政府官员在为本地打工人员不回流而着急上火的时候,苏北很多文化水平低、没有技术的民工也窝在家中纳闷不已:企业越办越多,为什么找工作还这么难?       

    落户在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淮安裕祥制衣有限公司,是一位宁波客商投资兴办的。企业负责人蒋国光告诉记者,取消"纺织品配额"以后,我们企业生产的羊绒衫不愁销路,但员工的素质不高却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新因素。据了解,羊绒衫是一种对精密度要求很高的纺织品,进厂员工起码得是高中毕业,而且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但是,这家企业在招工时才发现前来应聘的高中以上毕业生太少,而总用工量高达2500人,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只好放宽标准,结果招来的员工大多数初中都没有毕业,有的甚至小学都没有读完,不少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蒋国光颇为担忧地说:"现在只能让这些员工在厂里多培训一段时间,如果实在学不会技术,我们只好解雇他们,但解雇了他们,我们这个企业就无法开满工,真是没有办法!" 

    针对苏北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一些专家指出:"民工荒"的背后实质是"素质荒",素质高、有本领、懂技术的民工哪里都短缺。专家们建议,民工要想使自己真正变成"抢手货",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努力学本领,切不可陶醉在"民工荒"的幻觉之中,忽略了自己素质的提高;而政府要想为招商引资企业解决"民工荒"问题,也必须加大对本地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事实上,苏北许多县市已意识到了"一些事没人干,一些人没事干"的问题。为帮助劳动力走出"低素质"的困境,各地因地制宜启动了劳动力培训工作。涟水县炎黄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说,该校一名学生在未培训前到企业打工,月收入只有300多元,经过培训后收入增加了两倍多。 

    在宿迁,一场针对初中毕业后、高中毕业后即走上社会的学生进行100%的培训活动已经搞得如火如荼,当地干部称之为"两后双百工程"。这一工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效果,帮助民工提高了技能和收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技术工短缺的矛盾。
 
 
 



1楼2007-02-14 20:2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