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外2004届10班吧 关注:82贴子:27,308

【语文古文】答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可能 不是很完全.  全当是义务了~ 不要介意哈~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②。丞相正萧吴公与欧公姻家③,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④?其花披多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⑤。猫眼黑睛如线⑥,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⑦。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⑧,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⑨。

 

 

〔注释〕

①选自《梦溪笔谈》。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②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的是一丛牡丹。欧阳公: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尝,曾经。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古画。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③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姻家,儿女亲家。

④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明之:辨别它。

⑤披哆:张开,下垂。燥,干。  此日中时花也:这是正午时的花。

⑥黑睛:瞳孔。如线:像一条线。

⑦带有露水的花,花冠是收拢的,花色是鲜润的。

⑧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⑨此:指吴育说的话。善求:善于探求。笔意:这里是制绘画的乐趣。


1楼2007-02-14 10:36回复
    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溃之。文侯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当烹。”提师经下堂一等。 

    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文侯曰:“可。”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惟恐言而人不违。桀、纣之为君也,惟恐言而人违之。臣撞桀、纣,非撞吾君也。”文侯曰:“释之!是寡人之过也。悬琴于城门,以为寡人符;不补旒以为寡人戒。”


    解释:
    师经在弹琴时,魏文侯跳舞,并唱:“使我的言论,不受臣民违抗。”师经听后以琴击魏文侯,打断了他王冠上的玉串,魏文侯怒而欲杀之,师经说打的是桀纣,因为他们惟恐别人违背自已的言论,而尧舜是惟恐民众盲目听从自已的言论。魏文侯听完很受感动,马上向师经道歉,并把琴悬在城门上,玉串也不修补,以此来警诫自已。 

    后来,魏文侯励精图治,任用改革家李悝为相,军事家吴起和乐羊子为将,政治家西门豹为邺令,魏国日益富强,开始称雄于诸侯。


    2楼2007-02-14 10:38
    回复
      2025-11-14 01:40: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的听力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后来,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值得自己为他弹琴了。


      3楼2007-02-14 10:48
      回复
        有些地方可能对不上..大家努力一下啊

        不好意


        4楼2007-02-14 11:10
        回复
          尧典 那篇..找不到诶..对不这了.]
          只找到两句.
           
          日若稽山,帝尧曰放勋

          尧帝姓伊耆,名叫放勋,这个名字见于尧典。放勋的「放」,意思是无拘无束,「勋」就是他的功劳、勋业;他的勋业是广大无边的,没有法子形容,没有法子表现,所以叫放勋。他是帝喾的第二个儿子,帝挚的弟弟。



          解释自己理解阿


          5楼2007-02-14 11:15
          回复
            • 216.163.188.*
            0


            6楼2007-02-14 12:21
            回复
              好人


              7楼2007-02-14 18:25
              回复
                满多地方都错了.

                大家自己纠正一下.

                别的明天..看看再发


                8楼2007-02-14 20:25
                回复
                  2025-11-14 01:34: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没关系,全对的话老师要有疑心的,其实这样也对得太多了


                  9楼2007-02-14 21:49
                  回复
                    很都都找不到的...郁闷


                    10楼2007-02-14 22:00
                    回复
                      没关系的,总要错两个才像人做的


                      11楼2007-02-14 22:02
                      回复
                        我还故意抄错..


                        12楼2007-02-14 22:07
                        回复
                          谢拉


                          13楼2007-02-15 11:09
                          回复
                            再DD


                            14楼2007-02-15 11:49
                            回复
                              2025-11-14 01:28:1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译文】

                                晋侯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一旦虢国灭亡,虞国也必然跟着灭亡。晋国的野心不能引导,外国军队不可疏忽。一次(借路)已经过分,难道还可以借第二次吗?俗话讲的‘辅和车互相依赖,面颊没有了,牙床就会受到寒冷’,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宗,难道还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儿子,大伯(亡去)不跟随在侧,所以没有嗣位。虢仲、虢叔,是王季(季历)的儿子,他们都做过文王的卿士,对王室有功勋,(受勋和誓辞的记录)藏在盟府。如今晋国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又哪里会爱惜呢?况且,虞国跟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为亲近吗?如果晋国爱惜亲族国家的话,那么桓叔、庄伯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但却被杀戮,不就是因为他们使晋国有逼迫感的缘故吗?亲近的宗族由于受宠而有逼迫感,尚且杀害了他们,何况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用的祭品丰盛洁净,神灵必定依从我。”宫之奇回答说:“下臣听说,鬼神并不亲近任何人,而只是依从德行。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私亲,它只帮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黍稷不算芳香,美德才是芳香。’又说:‘百姓不能改变祭物,只有德行才能当作祭物。’如果这样,那么不是德行,百姓就不和顺,神灵也就不愿享用了。神灵所凭藉依从的,就在于德行。假如晋国取得了虞国,而发扬美德作为芳香的祭物去供奉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侯使者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今年举行不了腊祭了!(成功)就在这一次,晋国用不着另外出兵了。”

                                


                              16楼2007-02-16 09: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