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月吟风吧 关注:152贴子:1,007
  • 8回复贴,共1

[原创]心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总序
这个世界很精彩,只因人人都有一个精彩的心灵世界。
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算是一片完全独立的宇宙。它会有盘古开天辟地――生命中的第一次思考,也会有女娲和土造人――早期情感的第一次悸动;它有似水的流年――逐渐成熟的思想,也有无边的汪洋――不断沉淀的智慧。这里有落寞的风、怡然的云、悲伤的雨、暴怒的雷,又有信念的金石、理智的湖泊、情感的火焰、记忆的深谷。心灵的最深处是黑暗的,那是最灿烂的阳光也照不到的地方。那里孕育了最可怕的怪物,邪恶而强大;所谓自卑、骄傲、纵欲、冷漠甚至轻生云云,皆由它而生。――是的,它不会自己消散,更不会被你消灭。能否控制自己不被它左右,取决于你的道德林木是否足够坚固!
大世界是污浊的,当肮脏的泥团向你的心灵砸来时,你是愿意留下污点。还是操守那一分纯洁呢?你是建起足够适应社会的权谋工厂,还是保持那一丝童心呢?环境的改变,你的心灵可能会遭遇陨石的重创,你会用“冰封”来保护自己吗?………
放松些,世事本无对错之分,全凭个人选择。不论你选了哪条路,只要在十年、二十年后不后悔,就足够了。
心路心路,这本书,记述的就是我所选择的路。是对是错,我不自知;可至少,我不后悔!
以上为序。



1楼2012-07-13 12:01回复
    5.蜗牛
    能攀到泰山绝顶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
    鹰,天赋异秉,拥有强壮有力的翅膀。它飞起来可以几天不吃不喝,可以耐受零下几度甚至几十度的低温,可以忍受缺氧的煎熬,可以聪明地避开强敌,走最短最安全的路线。它从山脚起飞,只要坚持不懈地飞上七八天,就能到达山顶。对于鹰的成功,没有人会提出怀疑。
    相反,蜗牛的成功就引来了不少争议。它一天不吃就难以存活,过冷过热都会威胁到它的生存,比人类更依赖氧,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对付天敌,还因鼠目寸光极易走错路……所以许多人断言:蜗牛不可能到达山顶,那些困难是它永远也没法逾越的障碍!但事实是惊人的,泰山绝顶确实存在着蜗牛闪光的足迹,证实了蜗牛的奋斗与成功。
    原来,蜗牛并未被困难吓倒。在攀登泰山时,它不是单枪匹马,而是拉家带口,组建了一支数目庞大的蜗牛族群。每天,它们只前进一点点,就不得不为自己的食物而奔波。高山环境恶劣,这迫使它们在行走较长的路程后原地休整以适应环境。尽管如此,它们从未放弃。当感到自己的生命将要终结时,蜗牛们就会原地繁衍,把使命交给下一代。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不知过了多少代,蜗牛才如愿以偿地攀上了山顶。
    在大多数人们眼中,天赋与成就是同步的。一个人取得了一定成就,似乎就标致着他的天赋卓越。我却不这么认为。我深知,在达到这一高度的一群雄鹰之中,自己不过是一只不起眼的蜗牛罢了。也正是这点自知之名,让我的头脑时时保持冷静,在同窗的喧嚣声中,再次翻开课本。
    能攀上泰山绝顶的不只是鹰,还有蜗牛。
    6.底牌
    “呵呵,借手机?等我上了大实验,随便你玩!”
    似有意,似无意,一句狂言,脱口而出。
    大实验,即大实验班,我的母校烟台二中的精髓所在,集中了整个学校的名师高徒。历来名牌大学保送的学生,都是毕业于此地。可以说,进了大实验班,就有半只脚踏进了清华、北大的校门!
    “杨超,你学得不错,但想进大实验,有些困难。”
    李天鹏――我们班学习方面的魁首级人物――面色古怪地说。
    我明白他的意思,更明白上大实验的艰难。初四十八个班八百多学生,只有不足百人才能挤进那两个至尊班的大门,想进谈何容易!我的实力,在班里确实不错,可摆到年级里,明显不够看,隔大实验的大门还差着那么几公分――至少李天鹏是这么认为的。可惜,他不了解我。
    我理解地一笑:“我在小学的时候,也曾这么瞧烟台二中。”
    不错!我上小学时,看烟台二中,是何等神圣的地方啊!随便出来个二三十名的就可以横扫普通初中!可现在呢?论综合成绩仅次于李天鹏,论文学全年级又有何人能比得上我!这,是我以前敢想的吗?
    我凭什么?凭得是三张底牌!三张足以影响我一生的底牌!
    第一张底牌,是上进心!
    曾经有位母亲问我怎么让孩子学得好,我当时说:“把老师说的全做到了,进不了前十也差不多!但若想拿更高的成绩,还需要上进心!”是的,进了初中,老师不能一直管你,沉浮全凭你自己!你“沉”了,老师可能会拉你一把,但不可能拉你上来,你能自已“浮”上来吗?当你从绝顶突然落到谷底,你是应当消级地适应环境,还是努力改变环境?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吧,做起来呢?
    第二张底牌,叫自知之名!
    人贵在自知。无论何时,都要记住自己是谁,想要干什么!知道自己是谁,就能随时明确自己所处的坐标,不会得意就忘形,不会遇挫就放弃正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勇敢地追求它。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才不会沦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行尸走肉!自知之名,是任何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第三张底牌,叫执著!
    学习是一条漫长而枯燥的路。在这条路上想要取得胜利,爆发力(天资)和速度(学习能力)都在其次,关键在于耐力,在于你是否向着可望不可即的终点不断冲刺!多少次,我暗暗激励学习中下的同学,却听到了同一个回答:“不行了,我努力也没用,索性放弃了。”确实,学习的奥义不过是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可真正做到的实是寥寥。而这寥寥几人,无一不是学习中的魁首。
    其实,我最大的底牌还是年轻。今年我才十五,只要自信,只要奋斗,何事不敢想,何事不敢为!
    求学路漫漫,年少发狂言,清华北大门何远,燃烧青春上九


    4楼2012-07-13 12:02
    回复
      2025-11-08 12:46: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文吧直通车:
      http://tieba.baidu.com/p/1378058745


      10楼2012-07-13 12:05
      回复
        如此好文,一定的定……


        11楼2012-07-13 12:28
        回复

          3. 拿手机的艺术(本章终节)
          手机,我们学校违禁品之一,一直以来都被各大掌门,武林盟主联合打压,但却屡禁不止。以手机为媒介的师生拉锯战,如果写下来,也很有意思。
          干一件事,自有干这件事的道理。
          老师为什么打压手机?打着的旗号是怕影响学习,可我猜十有八九是为了推销学校的电话卡。如果大家都不拿手机,像我这样的住校生就只能装备学校的电话卡,这样学校的额外收入就多了嘛!否则,与手机同性质的MP3为何从未受此歧视?
          按说这也没什么,谁也不差那几个钱。关键在于,使用电话卡,怎一个不方便了得!从放学到睡觉,一共半个点,这期间从初一至初四所有学生都要用电话卡,而插电话卡的共用电话却只有五个,你算算有多挤?这一趟队排下来,半个点哪够?最后的结局就是回宿舍晚了,罚站。更何况就算这样也只是学生联系家长的单方面通话,父母要嘘寒问暖就必须亲自来一趟。叫老师?老师只负责传递家长的急信,这样的事不管也无法管。当然,在伟大的七在武林盟总盟主校长大人看来,这都是废话,不说也是可以的。
          类似上面的问题,一部手机,就可以统统解决。你叫我们如何不偷拿它呢?
          另外负责监管手机的各大掌门也不是木头,也是有自已的想法的。拿手机被发现的结果也因此而不同。一次就被没收的不少,三次还只是警告的也大有人在。经我仔细思考,只要满足三点,老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一是成绩好,至少被老师发现那回儿你成绩没往下掉。做到这点,说明你拿手机没有误了学业,这才是老师最关心的。
          第二是别太嚣张,带到教室里、在宿舍充电、借许多同学打电话都是高压线,三十万伏,一触即死。
          第三是坦白从宽,被发现了,赶紧老老实实的吧,犯了什么事老师心里够明白了。你说请家长隐瞒?那就更完了。老师自己没有脑子么?这么一来他虽然在手机上没法找你事,但你只要犯一丁点错,死整!
          三点皆具备,肯定没事,比如像鄙人。
          通过手机,我用短信及时与父母联系,遇到难题了寻求帮助,从而拥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手机,我的最后一笔资本。
          


          12楼2012-07-14 10:51
          回复

            3.惊变
            第一次夺魁战之后,沸腾的学校也慢慢降下温来。我的生活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实力也一天天稳步提升。按这个速度,半年之后,我就应当有问鼎中原的资格了。
            使这一天提前来到的,并不是一件好事。
            那个周五,我像往常一样回到家中,刚脱下鞋,就听妈妈说:“姥爷这次病了,明天我们去瞧他。”
            “唔?”我扬起了眉毛,但却并没有如何惊慌:试想,若是大病,我们此时一定都围成一圈站在姥爷病床甚至是手术室外了,哪能如此悠闲,还“明天”呢。但出于礼貌,我还是需要问候一下的:“什么病?”
            “脑出血。”
            “啥?”我几乎惊叫出声,背上冷汗直冒,一如四年前的那一夜。言下,惧大于惊。
            不是一次了,不是一次了!
            姥爷嗜酒,每日公开都要喝二两白干,背地里喝的恐怕更不少。最重要的是,他曾因此发过一次大病,时间是在四年前的一夜,当时我小学二年级,还是什么也不懂的年纪,从那时起,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恐惧。
            忘不了,忘不了那一夜,忘不了朦胧中出租车内的摇晃,忘不了深更半夜全家六口围着打点滴的老人时的忐忑,忘不了急救室外浓烈的消毒水味。好歹,一条命捡了回来,医生用不容质疑的口气说:“再喝酒,世上就会多一个脑溢血患者!”
            姥爷不干,我们也由他。
            现在,悲剧降临了吗?
            “不是脑溢血,是脑出血,没有那么严重,而且昨天已经度过危险期了。”停了停,妈妈继续说,“不过现在脑中积血压迫了神经中枢,记忆会受影响,你明天去,别乱说话。”
            我缓缓点头。
            昏暗的灯光下,昔日老当益壮、笔点春秋的姥爷已经不在,躺在病床上的只是头发花白、双目无神的垂暮老人。
            姥爷老了。
            我突然觉得:百年之后,任他是英雄还是凡人,不都是像这样,挣扎在病床上,挣扎在亲人焦急的目光中,挣扎在人生的极限,艰难地挣回一秒、又一秒的生命?
            人生的结局,不就是“挣扎”二字?
            爸爸指着我问姥爷:“你还记得他么?”
            姥爷微微侧了侧身,发黄的眼睛一瞥到我,立即绽放出些许光彩,嘴角,无声地向上咧起。
            “认得,认得!”姥姥轻声说。
            我自然很惊讶,可还没等我消化完这个消息,姥爷就抬起那粗糙的大手放在我肩上,问了一个绝对出乎我意料的问题:“期中考试,你,能不能,考第一?”
            我大吃一惊,喉咙哽住了,眼中也是温热地一湿:“可能,姥爷,可能!”
            “不!”姥爷突然深深提上一口气,凝视着我的眼睛,沉声道,“你一定能!”
            “好的,姥爷,我一定能,我一定能!”我哽咽着说。
            背过身的一瞬间,我,泪如泉涌。
            4.背水一战
            周一,食堂。
            “啊,原来如此。”听了我的叙述,秦三缓缓回答。
            我微微点了点头,两人立马陷入寂静。
            当痛隐心底的时候,人就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默然不语,一种是靠大量无厘头的对话来掩饰自己的悲伤。我显然是前一种,可秦三呢?他为何不说话?
            我突然有一种奇怪的预感,如果秦三再不打破寂静,我们这个食堂就会越来越暗,越来越暗,直至沉入绝对的黑暗中。
            那不是寻常的黑暗,不仅没有光,没有声音,没有秦三,没有人来人往,没有现有的一切,甚至连划破这黑暗的事件都没有,留下的只有躺在病床上挣扎的姥爷,和孤独的我。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感觉,但又偏偏愿意相信那是真的。
            “这周三就是那次至关重要的考试了,你有什么打算?”终于,秦三说话了。
            我如释重负一般地吐出一口气,低声道:“尽力而为吧。”
            “几成把握夺魁?”
            “不超过一个巴掌之数。”我微微苦笑,“高月好弄吗?苏悟好弄吗?如果再加上李振鹏这个变态,恐怕连这个数也达不到。”
            “可你认为,你还有后退的余地吗?”
            我一怔。
            “虽然我不认识你姥爷,但一位七十多岁刚刚挣出生死线的老人不仅记得你,还记得这次考试,还记得信任你,鼓励你,这要多么坚强的意志!”秦三突然抬头,咆哮道,“而你呢?大战将即却推三阻四,力求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你还对得起姥爷吗?!‘骨似狼,倔铁炼寒钢’是谁说的,‘眼泪解决不了一切’又是谁说的?!杨凡,***的必须给我夺魁,嫌我挡道的话,我让路。高悦又如何,李振鹏又如何?这不是你常说的吗:背水一战,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我霍然抬头,淡淡道:“你是对的。”
            秦三凝视着我的眼睛,许久,突然笑了一笑。
            寂静的考场内,笔声沙沙。一字,又一字!一分,又一分!我的内心远没有外表那么平静,眼眸中一滴滴都是深藏的泪,耳朵边一声声都是秦三的怒吼!我是在含着泪考试,背负着责任在战斗!
            “高悦又如何,李振鹏又如何?背水一战,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15楼2012-07-24 15:52
            回复

              5.黑马夺魁
              走出考场,我只觉得自己像是被捅了一针的气球,泄了。
              第一个感觉就是累,从心到身。
              那就休息吧,不管结果如何,反正我已经尽力了。同样的,接下来的几天我是从心到身地休息,班中热火朝天的对分似乎与我没有关系,我不愿注意它,它也不愿注意我,真好。
              别人不想理你是寂寞,你不想理别人是孤独。
              这么看来,这几天我十分孤独。
              那又怎么样呢?任何一种东西只要在世界上存在,就一定有某些用途,包括情感。
              因为孤独存在,所以一定有些人需要孤独,比如现在的我。
              我想到: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我逐渐被大家遗忘,会发生什么事呢?不甘心地反抗,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抑或是自己也遗忘了自己?
              想一想,乐一乐,做个白日梦,自由自在,没有别人打扰我,不也很好?
              就这样,我又“泡”了三天,直到李振鹏来找我,他的脸色不算太好。
              “你的总分是多少?”
              李大总统问话,我自然不敢怠慢,便客气地告诉他一个令人吐血的答案:“还没算呢。”
              相信我的语调不会那么气人,但我这个样子说出这句大实话,好像更气人。
              李振鹏自是知道我是什么人的,又心平气和地问我各科的分数,我一一告诉了他。
              没想到,李振鹏竟用一种酸溜溜的语调说:“你比我高两分,第一。”
              李振鹏用这种怪怪的语气说话,在我的记忆里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所以我很吃惊地找秦三核实,后者说:“你还不知道?这几天对分,本来李振鹏已经击败了高月和苏悟,志在必得的第一。谁想你那人畜无害的言行太唬人,又不主动公布分,李振鹏在飘飘欲仙的状态下,突然得知你比他高两分,正郁闷得要死呢。”
              曾想过,假使我真的得了第一,自己会是如何的欢欣鼓舞,可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时,却好像理所当然一样,没有激动,没有欢笑。
              我又想,如果我没得第一,是不是也是这样平静呢?
              我自问,回答不出。
              中午,姜掌门特意找我谈话,例行公事似地告诉我成绩,说些莫骄傲之类的官话。我也配合地大点其头,频做恍然大悟状。最后,姜掌门说“初一第一次正式考试后,全年级都会开个在会,每班的魁首都要演讲,准备好。
              我没有想到,真正让我成名的不是第二次夺魁战,而是这次演讲。
              6.杨凡之名
              讲堂里明明暗暗的灯光,照着我明明暗暗的心。
              与年级实力最可怕的十六位精英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我的心情却非是别人认为的喜悦或是兴奋,反而是一派苍凉。
              我的目光缓缓在台下扫过,如同在扫视我与姥爷同行的十多年光阴。
              三岁,得知我已经识字过两千,姥爷在笑着跑过来,把我高高举起……
              五岁,我趴在姥姥新买的龙形靠背椅上,伸着一根手指数着姥爷的奖杯,对姥爷说:“姥爷,你看你只得过二等奖、三等奖,就差一等奖。”姥爷微笑不语。一个月后,他果然捧了那金灿灿的一等奖杯,有些得意地给我看……
              七岁,喝得脸色通红的姥爷有些失态地大笑着指着父母说:“你们都不过是小䓍而已,真正能将咱家撑起来的大树,就是孙儿杨凡!” ……
              九岁,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朗诵我的第一篇优秀作文《菊》,全场静谧,惟有姥爷不带丝毫惊讶的喃喃响起:“有什么奇怪的,我的孙子,还能是普通人么?” ……
              十岁,我坐在出租车内左右摇晃,有些无助地看着车外疾驰的霓虹灯,不知是第几次小声地问:“妈,姥爷,到底还能不能好起来啊?” ……
              十一岁,眼见又一个酒瓶子空了,我不满地对姥爷说:“别喝了,又忘了上次差点醉死的事吗?”醉眼朦胧的老人听了这句话,哈哈一笑,放下了酒杯……
              十二岁,我阅读完姥爷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后者郑重地对我说:“很好。你算是我第一忠实读者!”
              十三岁,老人深吸一口气,凝视着我的眼睛:“不,你一定能!” ……
              这是怎样深刻的记忆啊,抽怎么能抽走呢,磨如何能磨掉呢?……
              轮到我了,过去的一幕幕涌上心头,挡都挡不住。事先想好的台词都见鬼去吧,我抢过话筒,几乎是喊了出来:“同学们,我认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动力。前不久,我姥爷病了,病得很重,连人都认不出了,但他还记得我,还叫我考第一,所以我才能夺魁。在这里,我必须要感谢我的姥爷!”
              全场肃静。随后,台下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紧接着是空前热烈的掌声。
              事后,李振鹏专程找到我,激动地说:“你在台上的时候太帅了!简直是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结合啊!杨大才子,你亮了,知道不?”
              事到如今,即使是什么也不明白的我,也明白了:我,好像真的成名了。
              7.月夜:为了忘却(本章终节)
              清冷的月光,照在少年漆黑的瞳仁上,镀上了一层琥珀色。
              异变,感愤,崛起,死磕,硬碰,破高月,扳苏悟,两分之差压过李振鹏,一发惊人,一飞冲天,一语成名。短短的十三天,我仿佛长大了好几岁。
              月夜静立,无他,只为忘却。这件大事虽然为我换来了成就和荣誉,但也让我痛苦不堪。
              姥爷的身体越来越好,甚至连后遗症都没有。我终于可以安心地忘记所有的不快了,很好。
              真的是这样吗?父母,亲人,总有老去的一天,那时,我还能如此容易地忘记他们吗?
              你们是我的挚爱,永远。


              16楼2012-07-24 15:53
              回复

                恩,各位,我弄了一个投票,大家闲着没事去看看吧:
                http://tieba.baidu.com/p/1765537158


                20楼2012-08-03 16:31
                回复
                  2025-11-08 12:40:1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就很可怕了,四大BOSS为了一个魁首之位争了整整一年,大家半斤八两,总是一分两分定胜负,不存在秒杀和被秒杀的关系。可是这个时候忽然出现十位数,这说明什么?说明李振鹏的实力比其余三大BOSS高过太多太多,已经占得了先机。
                  帝国的曙光,即将来临。
                  第八章 晒晒代表作
                  1. 博闻强记
                  说起某个名人的传记,最开始肯定是描述他的天赋。如果这个名人是政治家,一定会描写他自幼早慧,没识字就抱着比自己还大的报纸看;如果他是音乐家,一定会说他从小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出生时哭的声音都像欢乐颂;如果他是武学奇才,一定是天生三花聚顶,比谁都抗揍,等等。
                  如果他是文学家呢?
                  无数传记几乎都指向一个天赋:博闻强记。
                  什么叫博闻强记呢?复杂地说,这是强大记忆力升华的一个体现。简单地说,就俩字:能记。
                  过目不忘,看过的书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只需一遍就可以背下来,隔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即使是不大注意的内容,譬如一个字的写法,虽然事后不能立刻回忆起来,但只要书柜就在眼前,就能够轻易地找到那本书,那一页,那一行,那一个字。有了这本事,对于读过的书籍,就相当于拥有一个首字母索引。
                  这是一种天赋,但也不是少数特殊人的专长。后天的训练,例如学习速读速记的法门,都可以让一个记忆力一般的人拥有这样的能力,但究竟没有天生具备来得快。当然,具备这一天赋的人,经过后天锻炼会使这一功能更强更实用。钱钟书先生就是把博闻强记练到极致的人之一。他谈到德国文豪,可以用德语背诵他的著作,谈到英国文学家就用英语,据说一字不差,虽然这些书他只读了一遍。这样可怕的记忆力对文学进步的促进作用,可以想象。
                  虽然我的博闻强记比较粗糙,但总算是有,这将是我文学飞速成长的前提。
                  2. 就从这里起步
                  有了天赋,就该奠定基础了。
                  写作的第一步,是什么?不要告诉我是拿起笔,如果没有可以写的东西,拿起笔又有何用?写什么?如果你正为这个问题发愁,说明你连文学的大门都没摸进。
                  在我看来,通向文学小成的漫漫长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段的前面,都有一扇门阻隔,只有达到门上的要求,才可以打开它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的大门上有四个大字:“博览群书”,要求是:“识字千把,对文学有一定兴趣”。
                  没错,第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读书!刚刚走近文学的人,心灵一片空白,资历基本没有,只有进的气,哪有出的气?这个时候,我们只有借助别人的思想,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其糟粕,得其精华。这一过程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有所沉积,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于是又人说了:“这也太简单了吧,是个人就能做到啊。”其实文学本来就是很大众的一种艺术,没有太多限制。再说,也有个先来后到吧,我敲开这扇门的时候,三岁。
                  这可真该感谢我的父母啊!三岁时,我识字两千,基本上把常用字都囊括了,读个书一般不成问题了。而这些字,如果按语文新课标的标准来计算的话,得到五年级,十三岁才能识全(幼儿园的教育也计算在内),而我三岁就达到了。提前的这十年,能干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啊!
                  一切,就从这里开始。


                  26楼2013-02-03 13: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