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50,169贴子:16,881,790
  • 4回复贴,共1

社会中的精神与物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如果在思想上是物质高于一切,每个人都追逐物质,那么人们的精神便会受控于物质。“今天挣了多少?买了什么?给谁谁出了份礼。”这些就充斥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用物质来衡量,至于“仁义”什么的——拿物质交换。
一个社会中的人群,如果是精神控制物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乐趣。人与人之间除了物质交流还有精神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私人关系,还有公共关系。这一点是有界线的:国为公,家为私。这是最基本的界线。精神与物质是可以相互作用的,社会的治平与混乱,关键是看以哪一个为基准点的。


1楼2012-07-12 18:08回复
    这一贴可以看做是帖子“我的哲学观”的社会版。


    2楼2012-07-12 18:09
    回复
      2025-08-09 21:21:4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人类属于动物,肉体属于物质。如果说人类是物质动物,那么自身就是了,精神也就无所用了,所以人应该成为精神动物。精神为阴为静,物质肉体为阳为动。“归根曰静”,“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3楼2012-07-12 18:10
      回复
        鲁迅在1908年先后发表《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三篇论文,明确表达了精神救国的思想。在寻求救国道路时,他反对走“唯物极端”,否定纯物质、纯科学技术救国。他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一种推动力,而科技自身的推动力又是来自哪儿呢?他发现来自于一种“超科学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科学的发展往往依靠的是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包括理想、道德、爱国精神等。
        这是鲁迅在寻求救国道路时的发现。
        从这一方面来讲,鲁迅是有先见之明的。


        4楼2012-07-13 17:50
        回复
          1楼所说的两种社会情形,在世界上是都存在的。前者就不用说了,后者出现在北欧国家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小国。后者的国家一般都奉行“天之道,损有余以益不足”的国家政策。


          5楼2012-07-13 1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