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流年吧 关注:768贴子:85,481

回复:【好书分享】呻吟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法律和天理的不同,在于法律所规定的,是不准做的事,一旦触犯法律,自然会有国家的强力来制裁约束;而天理所规定的,是不该做的事,但却没有强力的约束。君子畏理,全在于自律,而不在于外力的强制。做了违背天理的事,虽然未必会受到惩罚,但于心难安,自己给自己的惩罚甚至可能超过外在的强力。君子所求的,最是良心的安宁。良心受到谴责,则寝食难安,内疚不已,哪会不可畏呢?
心里事先有了成见,那么对所见事物所做的判断自然也是虚妄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心灵就可贵的就是保持在能够正确对事物做出反应时的清静虚无状态。
目中有花,耳中有声,固然妨碍人的观察,但只要一颗心还能保持清明,则还不至于受到错误的蒙蔽。如果连心中也有了成见,就无法获知事物的真相了。古谚有云:“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要使心中无物,才是君子应世所需的准备。
心中若不能静,就无法正确看待外物,容易误入歧途,得不到准确的判断。



54楼2012-07-31 14:58
回复
    中国古代哲学将物、我视为对立的概念。在外物与自我之中,更加看重自我的独立,追求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春天繁花似锦,夏日生机勃勃,秋天肃杀萧瑟,冬日沉寂枯槁,这些固然是天地自然的正常变化。我们会为四季转换所动,也会为外物的风云变幻所动,但在这过程中,必须保住一个清醒的自我,留一个“我境”在心。否则的话,就变成与世沉浮的俗人了。
    鲁迅《野草•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真正的大丈夫谁也不怕,只怕违背真理;真正的大丈夫不恃仗他人,而是恃仗正义。
    大丈夫以义不以利。义字当头,该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该做的,就像孔子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见了平民百姓不会去欺负,见了万乘之君也不会畏缩,就是因为其价值的核心是理,除了理之外,再没什么是可怕的。曾子对弟子子襄谈论“勇”,说自己曾在孔子那儿听到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勇”:真正的勇,就是道之所在,就算有千军万马在前面阻挡,我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56楼2012-07-31 14:59
    回复
      2025-08-09 13:52: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只要将心中的恋字摆脱,就会感到十分清爽,十分自在。人生最痛苦的,是办事拖泥带水,心中割舍不下。明明白白知道该怎么办,却不能快刀斩乱麻。
      要时刻反思,这心中的念头是源于世界,还是源于自我?
      人不可没有自我,但又不可过分执着于自我。过于执着自我,就成了佛家所说的“我执”之障。过于执着自我的人,万事都以自我为出发点,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坏事都往别人身上推,自然容易发生纠纷。待人接物,常常换个角度,反而更能看清问题所在,超越了自我,也就能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人,解决事端了。
      眼睛里容不下一粒砂子,牙缝里塞不下一点异物,因为它们不是我们身体所固有的。可是在我们内心中,为什么藏污纳垢而我们还能安然自得呢?
      人心一旦松散,则任何事情都无法进行;用心一旦粗忽,则所有的事情都既看不见也听不着;用心一旦专一,则天下的事情都会尽在掌握之中。
      


      57楼2012-08-01 09:41
      回复
        佛家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有了这六识,我们才能认识身外的世界。六识之中,最重要的是“意”,也就是心。心不正,则所闻所见,可能都是妄闻妄见。儒家也“主静”,主静就要求无欲,善养我浩然之气,使心静不动。使心志专一,做事才能有恒心毅力,事事可成。使心神凝定,遇事不致慌乱,细致之处也能够体察分明。使心意自足,不受外物拘牵,不被成见左右,我心如镜,让事物都显出本来面目。所以修身的功夫,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在于“养心”。
        长时间的看着一个熟悉的字,则好像忽然不认识它了;专心地注视着一件静物,则好像觉得它在晃动着。由此可见,如果心中存有疑虑,就无法认识事物的真实状态;如果对某一事物过于专注,往往会迷失对它的基本认识。
        解决糊涂人心中的迷惑,并不是一件难事;破除明白人心中的疑惑,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所谓迷人之迷,是因为对事物没有认识,所以不知不明。这样的情况,只要你把事理告诉他,让他懂了,就很容易接受。最怕的是那些有些知识,又半懂不懂,半瓶子水晃荡的人,他们对事物往往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即使是错误的,也会抱住成见不放,难以接受正确的新知。所以破除明白人心中的疑惑,远比破除糊涂人心中的疑惑要难。
        


        58楼2012-08-01 09:41
        回复
          真有大智慧的人,能够虚心接纳新知,不为成见所囿。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所发生的祸殃,都是萌生于令人心中愉快的事情。所以君子在得意时会感到忧虑,在喜悦时会感到恐惧。
          疾恶如仇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如果过于严厉,对于犯错误的人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连改过的机会都不给别人,那就成了一件坏事了。犯了罪的人,自有法律的制裁;违背道德的人,自有舆论的约束。至于我们,除了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进行批评指责之外,还应该给人留一些余地,给人机会让他改过自新,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尽量提供帮助。佛家慈悲为怀,地藏菩萨曾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要地狱里还有一个人没有解脱,就有责任下去帮助他。对待打入地狱的十恶不赦之徒,都应该有这样的宽容,更何况那些只是在生活中犯了一点小错的人呢?
          要锻炼忍耐的本领,就得先突破见闻之障,遇事要大度,不要斤斤计较。
          


          59楼2012-08-01 09:41
          回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界上没有种瓜得豆,种豆得瓜的事情。人的思想是人欲望的表现,但在对待它时总是要遵循天理,思想邪恶,而说话办事却十分正直,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吗?因此君子对其所要学习的东西十分慎重。所接受的就是将来所表现的,而所学如果是不正确的,那么在以后处理事物时就会出现错误。这些都是丝毫不差,屡试不爽的。
            把心摆正了,才能把理理顺,然后才能立业成事。
            士君子为人,时刻都要对所处理的事情费心尽力。任何一件事,不经过思考就处理,都是盲目的愚蠢举动;如果有时心不在焉,实际上就和没有头脑的躯体没有区别。
            恕到极处,则无罪不可恕,就近于佛家的慈悲,即使打入了地狱,也要努力拯救。所以佛家不讲“罪”,只讲“业”,而“业”是可以通过努力消除的。
            君子慎言,不轻易许诺,因为人的能力总有限度,总是轻易许诺,又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精神去实现?
            


            60楼2012-08-02 13:46
            回复
              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避免说谎,不说一切谎言,特别是不对自己说谎。留心提防自己的虚伪,每时每刻都要小心监视它。还要避免对别人和自己苛求。
              人们努力地生活,都是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丰富的物质、完美的名节……,这本无可厚非,但若是为了追求它们而无所不为,这时候已经不是你自己在主动的追求,而是欲望与虚荣控制了你,当你到达时才发现,那并不是你想的幸福。做人最关键的是要清醒。
              出头露面的人是有福的。知道世人一定在瞧着他必须完成的事业,他从头到底干得挺有劲儿。然而这样的人更值得尊敬,他默默无闻地躲在暗地里,在漫长的辛苦的日子里无报酬地劳动,得不到光荣也得不到表扬;只有一种思想鼓舞着他的勤劳,他的工作对大众是有益的。(《克雷洛夫寓言》)
              当心里没有什么东西时就是所谓的空虚;没有什么妄想时就是所谓的充实。
              人的心胸既要小,又要大。心胸博大就能包容下天下的万物;小心翼翼就能将天下的事情做好。
              虚而能容,有容乃大,所以君子虚己以应物。
              


              61楼2012-08-02 13:46
              回复
                责备别人,到了别人闭口无语,面红耳赤,汗流浃背时,还喋喋不休地数落,岂不痛快?但这样做太狭隘刻薄了。所以君子批评人,不说尽别人的坏处,要留一些含蓄,好让别人自己后悔,让他自己改过,才是好办法,叫作以善养人。
                歪曲的木材难以用绳墨矫正,坚硬的石头不容易雕琢。责人劝善的话,不可以不慎言。
                我们可以要求别人做得更好,可以指出别人的缺点,告诉他们努力的方向,但是,如果某些要求连我们自己也达不到,某些事我们自己也做不了,某些境界我们自己也不曾体会,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以此来要求别人,否则就是苛责强求了。对普通人身上的人性弱点应予以谅解,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普通人,是非常不公平的。我们首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在批评别人之前,先衡量一下自己,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一下,然后才可能得出公允的看法。
                谈道的人,就算谈得很精切,也必须向苦心向道的人说,才可以让他手舞足蹈,让他欢呼流泪,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有一颗想通而未得的心,听了清楚透彻的话,就像饿了而得到美味,久旱而得甘霖,豁然开朗,欢喜不已,妙处难以形容。如果不是这样,就像麻木的肌肤,整日针灸,都不能有感觉,何况用指甲搔抓,哪里能知道痛痒?我私下为谈道的人感到惋惜。所以大道只能自己领悟,最深奥的道理不能言说,不是圣贤忍心弃人不顾,是因为光是喋喋不休也没有好处。所以圣人等到有人问了才说,而且因材施教,就事论事。
                


                62楼2012-08-02 13:46
                回复
                  2025-08-09 13:46: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至道的妙处,是用心领会的,怎么可能说得出来呢?能说得出来的,都是浅显的道理。
                  道只在普通人日常的所知所行之中,除此之外,便是虚无。
                  学者只有在世上万事万物当中,都能看出道来,心里才觉得明畅。
                  道无所不在,求道不必到险怪的地方去求,也不必玩弄深奥的术语,关注日常所见所闻就能够明白。
                  在整个世界中,如果能另外找到一种意境,它又不容易被知音者所发现,这就是真正的情趣。能够把握住它,便是得到了非常好的宝物。
                  能品出淡泊生活的真味,才是真正获得了人生的真趣。
                  道在天地之间,不限取用的次数有多少。用心用力更勤的人得到的便多,心力不足的人得到的便少,昏庸愚弱的人一无所得。假若天下都是圣人,道也足以供应他们的需求;假若都是盗跖,道的本体自然而在,分毫无损。但毕竟世上有圣人,道才有主人;道依附于圣人,道才得有所用。
                  


                  63楼2012-08-03 14:21
                  回复
                    一件事情上得到“中”,在这一事就是尧舜,推到所有的事上都这样。如果到了那安行自如的境界,就是十足的尧舜了。
                    理的道路一条直通,欲望的道路分岔无数;理的道路光明,欲望的道路幽暗;理的道路畅快,欲望的道路烦闷;理的道路轻松快乐,欲望的忧愁劳苦。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
                    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感情,说穿了都是个“欲”字,只是将它用对了地方,就能顺应天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本性,说穿了都是个“仁”字,只要没了它的存在,所表现的只不过是人欲而已。
                    《礼记》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七情是人天生就有的,所谓“弗学而能”,而天理是要人后天去认识的。然而七情与天理并非截然对立,《礼记》接着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圣人以“礼”来“治人七情,修十义。”十义符合所谓天理,但它其实也是从七情中产生出来的,所以加之以礼则正,正了都是天理。五性归结到“仁”,也就是说是本于“爱人”,本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如果离了“仁”字,那仁义礼智信就变成了伪君子、假道学的一道伪装,而伪装的目的,归根结底还在于满足于自己的欲望。
                    


                    64楼2012-08-03 14:21
                    回复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即使做了没有用,也应该“尽人事,听天命”。所以儒家并不是不知道“自然”的道理,只是“当然”之所在,就决不推辞自己的责任而已。也就是成语“当仁不让”所包含的意思。
                      有天欲,有人欲。吟风弄月、傍花随柳,这都是天欲。声色犬马、财货利益,这都是人欲。天欲不可没有,没有就成了禅了;人欲不可以有,有就不高洁了。天欲就是好的人欲,人欲就是不好的天欲。
                      儒家讲求入世,正是肯定了人欲有其合理的一面,因而需要加以引导,使之向善耳。
                      朱熹说:“不求别人知道,只求上天知道。”这是对初学者说的。君子行善道,只是为了本性应当这样,或不这样心里就过不去。天知、地知、人知、我知,都不是君子所求的。只是心中有其中一求便是伪,求而不得,则为善的念头一定走入末途。
                      如果将身体作为内,那么身体之外的东西都是外物。所以那些富贵通达,影响着我们的生存,也给予我们荣耀,但是如果它们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得,那么君子就不会占有它们。如果把我们的心灵当作内,那么身体也同样成为外在事物,所以贫穷忧患,被辱被杀,只要是能够维护正义,君子都会万死不辞。
                      以心为内,则身亦可弃。
                      如果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话,那真是可怜。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65楼2012-08-03 14:21
                      回复

                        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必须学习,然后才能明白事理,参悟大道。《礼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所以学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进一步在学习中充实自己,然后可以“上达”,所谓上达,达于道也。学习就像通向道的阶梯,既然人没有翅膀,要想达到目标,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走上去。如果不肯经历那攀登的艰辛,只是躺在原地幻想,或是抱怨上天为什么不给自己一双翅膀,那只能永远停留在地上。
                        既了解别人也能认清自己,不光是兵法如此,就是为人处事也是一点不能少的。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知人之智,而尤其贵有自知之明。
                        凡是有志于道,虚心向学的人,首先就得有一个宁静的心态。如果心中杂念纷扰,难以忘却外面的繁华,又怎么能静下心来学习,细细体会思考的乐趣?但静中的冷和淡,只是如山中的古潭,不受干扰,所以不起波纹。如果投一块石头,它也能发出深幽的回声。所以静中的冷,不是死冷;静中的淡,不是枯淡。真要做到身槁木,心如死灰,那就是坐禅,而不是宁静了。


                        66楼2012-08-13 08:57
                        回复

                          万事万物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追其本源,却都是由道所衍生出来的。所以万物既各不相同,又都有共同的地方。只看到不同,而看不到背后相同,是迷惑于事物的变化和表象。认识到相同的道,然后再来观照万物,明白它们怎么来的,就能推测它们怎么发展,能看到天地都是一家。
                          很少打比方,而能让人明白的,是最高明的话;需要打比方,才能让人明白的,是隐微的话;打了比方,还不能让人明白的,是玄妙的话;玄妙的话,是说了也没有地方可用的话,不理会玄妙的话,不妨碍圣人成为圣人。
                          儒家入世,关心世道人心,所以注重语言的实用意义,圣人不理会玄言,不妨碍其成为儒家圣人。
                          当心情平静下来之后,才能够专心思考,就像平静的水面,能够照出物体形状一样。
                          君子做事当做则做,当说则说,当止步就止步,当沉默就沉默。对于君子来说,以道义作为决定行止的标准,才是减少过失,不留后悔的最好途径。
                          


                          67楼2012-08-13 08:58
                          收起回复

                            古人说“谋定而后断”,谋定之后就应该决断。谋定之后还不决断的,毛病在瞻前;行动之后还无法决断的,毛病在顾后。瞻前顾后的人是不足以成大事的。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原本都出于同一个东西,古人称它为“道”。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草木蝼蚁,都无不是道在运化生成。所以说事物不同,则它们又有共同的本源;说它们相同,则它们又有不同的变化。一切事物,都是同与不同的对立统一。事物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既要看到事物的共同性,又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才不会被所知所见所蒙蔽。
                            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却能凿穿坚硬的岩石。可见,世上最有力量并非最刚硬的东西。同样的道理,用宽容的胸怀对待小人的中伤,不仅不会伤害到自己,反而更显出自己的胸襟;用谅解的态度对待别人的错误,不仅更有利于工作的进行,还能为你赢得别人的尊敬。
                            莎士比亚: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多么高贵的行为。
                            只有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之后,才能把它用最浅显的话语表达出来。凡是说话晦涩难懂的人,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68楼2012-08-13 08:58
                            回复
                              2025-08-09 13:40: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池田大作: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并不等于就是智慧。
                              世界上的事,常在从容中有所收获,而在奔忙中失之交臂。
                              古人说“道不远人”,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触手能及的地方。有人问:“那为什么我得不到呢?”那是因为修养不够,时机未到,所以要努力学习,慢慢积累,等修养到了,自然有一天会恍然大悟。
                              在世界上只有“没有”不会拖累你,“有”就是你的累赘。譬如拥有身体,身体就是你的拖累;拥有某种物品,那个物品就是你的拖累。只有那些智慧超常的人,能够拥有自我而不被自我所拖累,拥有某种物品而不被物品所拖累。
                              外物是牵累。对于身体来说,金银财宝可以是外物;而对于心来说,身体又可以是外物;进而对于道来讲,人心又何尝不是外物?但只要还是人,就不能真正的摆脱“有”。既然无法摆脱,就不如积极对待,善于处理。
                              


                              69楼2012-08-14 14: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