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吧 关注:380,429贴子:8,266,943

进了地震吧就记起了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多年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个猎人海力布的故事,进了地震吧就记起了这个故事。
在遥远的从前,有个猎人名叫海力布,他打到猎物总是跟村里人分享,乡亲们都很尊敬他。
有一天,海力布照常在外打猎,忽然听到空中传来“救命”声,抬头一看,一只老鹰叼着一条小白蛇,是小白蛇在呼救。海力布急忙拉弓搭箭,对着老鹰射去,老鹰慌忙中丢下小白蛇逃跑了。海力布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逃命去吧!”那条小白蛇却向他说道:“救命的恩人,您救了我的命,我爸爸一定会感谢您的。”原来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龙王为了报答海力布,把嘴里含着的一颗宝石送给了海力布。小白蛇告诉海力布:“您把这块宝石含在嘴里,就能听懂世上各种动物的话。但是,您所听到的话,只能自己知道,可不要向别人说,如果向别人说了,那么您就会从头到脚,变成僵硬的石头而死去。”海力布牢牢记在心里。
从此以后,海力布把宝石含在嘴里,就能听懂雀鸟和野兽的语言,隔着大山有什么动物他都能知道,打的猎物就更多了,分给乡亲们的猎物也多了。 就这样过了几年。一天,海力布又像平常一样去深山打猎,听到一群飞鸟的谈话,得知明天这里会山崩地裂,洪水将淹没这里的村庄。鸟儿们急匆匆地飞走了。海力布赶紧回到村中,向大家说:“我们赶快迁移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住不得了!灾难立刻就要来到了!” 但是乡亲们不明白原因,不肯搬走。
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把他如何得到宝石,如何利用打猎,今天又如何听见一群飞鸟议论和忙着逃难的情形,以及不能把听来的事情告诉别人,如果告诉了,就会变成石头而死等等,说了出来。海力布说着说着就渐渐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 乡亲们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他们赶着牛羊马群,含着泪水往很远的地方走去,这时阴云密布,大雨已经下起来了。他们走在路上,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淹没了村庄。
传说,那个叫“海力布石头”的地方现在还在。


1楼2012-07-07 18:35回复



    IP属地:山东2楼2012-07-07 18:59
    收起回复
      2025-08-21 22:08: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3楼2012-07-07 19:06
      回复



        IP属地:云南4楼2012-07-07 19:29
        回复
          介不介意我用十五字把经验拿走啊啊?~~


          IP属地:广东6楼2012-07-07 19:38
          回复
            圣贤啊


            7楼2012-07-07 19:40
            回复
              好人啊


              8楼2012-07-07 19:59
              回复
                其实我想起了狼来了的故事……


                IP属地:山东9楼2012-07-07 20:07
                收起回复
                  2025-08-21 22:02: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带你走天涯,跟我好不好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2-07-07 20:27
                  收起回复


                    11楼2012-07-07 20:28
                    回复
                      好久以前看到过的了,懵懂的记忆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07-07 20:43
                      回复
                        看了下面这篇文章,相信大家会对现实中的海力布肃然起敬(文章很长,选了其中的几段)
                        2009年《瞭望》文章:海城地震预报始末(节选)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前,辽宁省当地政府与地震工作者发出预警,避免了巨大的民众生命、财产损失,这被誉为人类首次对7级以上地震的成功预报。
                        地震前半小时,预防地震的紧急通知传至营口县(现辽宁大石桥市)礼堂。这里正在举行军民联欢,会议临时中断,几千人安然步出会场……这样的故事,今天还在海城的坊间流传。
                        海城地震究竟如何得以预报?
                        1970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将辽宁省划为全国重点地震监视区。会后辽宁省地震工作办公室(下称省地震办)成立。
                        1972年,沈阳地震大队在海城县建立地震观测站。姜成田成为观测站6名临时工中的一员,因读过中专,他被委任为技术负责人。他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仪器设备有**型烟熏式地震仪、水氡分析仪,还有的就是土仪器了。”
                        1974年夏,国务院[1974]69号文件下达后,辽宁省贯彻文件提出的“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方针,1974年下半年,在辽南地区先后建立群众测报点2273个,到年末,辽南已形成专业队伍和群测人员相结合的地震监视预报网。
                         1974年11月,东北三省地震预报趋势会商会提出:“营口、大连等地是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区。”   12月中旬,辽南地区开始出现从未有过的异常现象。在严寒的天气里,冬眠的蛇纷纷出洞,冻毙于雪地,老鼠成群出现在人们面前并表现痴呆。丹东市九连城等四个公社的一些水井,水突然变浑、变味并出现大幅度的水位涨落。  12月22日这天,天一亮姜成田就往地震站跑,进屋直奔自动记录的“土地电”,他又惊又喜地看到,仪器记录到了“土地电”突跳。此前,他根据1年零9个月的观测,已确认震前“土地电”突跳与地震存在关联。  上午,海城站内的会商却成为一场争吵,站内的人认为:“咱们文化水平低,又没经验,还能报出地震?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报不准怕人家笑话”,最后为了人民利益,大家还是向辽宁省地震部门发出预报:“提出在我站东北方向100公里左右,今天中午将发生4~5级地震。”   12时43分,辽阳葠窝水库库区发生了4.8级地震。  这次地震预报的成功,给海城站观测人员以极大震动。有人说出了心里话:“我算服了,这些土仪器还真行啊。”此后,海城站职工都开始用心观测。
                        葠窝水库发生了4.8级地震,这是预料中的那个大地震吗?  更多的宏观异常(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宏观异常)在更大的范围内继续出现,从辽阳、本溪、鞍山一直到锦州和大连。当时正值冬天,然而蝴蝶开始在冰冷的空气中飞行,夏天才可以见到的蚂蚁、蜈蚣也开始出现。专业的地震工作者发现,地应力、水氡和地倾斜异常均未结束,似乎对应着更大地震。  辽宁地震部门分析后认为,4.8级地震不是预期将要发生的地震,辽南仍可能有一次更大的地震发生。
                        


                        13楼2012-07-09 13:54
                        回复
                          1975年2月1日起,营口石硼峪地震台开始观测到越来越密集的小震活动,具体情况为:2月1日,一次;2日,七次;3日,突增至几百次。2月3日18时38分,海城—营口地区发生3.1级地震,这是有记载以来该地区的第一个有感地震。
                          2月3日晚,针对2月1日以来地震频度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大的情况,省地震办业务组组长朱凤鸣认为形势严峻,决定马上向省革委会汇报。
                          最后确定由省革委会通知营口、海城两县到海城开会,布置防震抗震工作。
                          2月4日10时30分,省革委会向全省发了电话通播,并向海城、营口两县发出防震指示,指示的主要内容为:划出戒备区,采取紧急措施,组织昼夜值班巡逻,不坚固的房子,借宿睡觉;市、县、公社,在震中区值班,要坚守岗位,有问题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工厂、矿山、建筑物、水库、桥梁、坑口(煤矿)、高压线等要有人戒备,坚守岗位,专人看管,发现震情要报告。   14时,省地震办在海城召开了紧急防震会议。
                          2月4日晨,姜成田回到海城(2月3日这天姜成田在省地震办,他是为修放大器来到沈阳。当晚19时,地震办值班室电话一个连着一个,海城连续发生小震群,营口有感,姜成田感到问题严重,赶当晚最后一班列车返回海城。)看到路面上的雪已融化,天空中雾气蒸腾。他一口气跑到地震站。  同事们已一夜没合眼,姜成田拿出全部图纸仔细审看,发现2月4日2时25分突跳信号较大,按平时掌握的规律推算,应在7时半左右发震。  海城县科委主任李久扬正在现场,他问姜成田:“是不是那个大的?”姜成田回答:“不是。”李久扬嘱咐:“不是大的,你可要看住啊!”   7时48分,海城英落公社发生4.7级地震,部分房屋出现掉瓦和倒烟筒现象。
                          13时50分至14时,海城地震站,“土地电”连续突跳6次,幅度很大,记录指针已经出格。  姜成田喊起来:快给地震办打电话,晚上有大震。  16时,姜成田写出了正式的书面预报意见,提出当晚7~8点钟,海城东南方向将发生大于5级地震,之后站内每接到询问电话,就告知说当晚7~8点钟有大震,需要预防。  16时20分,海城地震站王立华骑车,将书面预报意见当面交给了海城县地震办的尚尔存。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距大地震发生只有3小时16分。
                          当晚19时,姜成田抄起电话,再次向海城东南方向14个公社发出预警:“今天晚上有大震,注意预防。”   时任海城邮电局话务班长的由铭向本刊记者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幕:她接到姜的电话,迅速接进了长途话务室,由话务员乔秀兰,通知了14个公社。
                          在海城地震站,姜成田与他的4位同事在房内坚守岗位。19时36分,地光划破夜空,霎时天地翻覆。轰的一声,间壁墙倒了,满屋尘土飞扬,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海城站职工把电话搬到桌子下面,此时,室内已断电,伸手不见五指,他们用手电观测仪器。姜成田注视着“土地电”,发觉不论大地如何颤动,仪表的指针纹丝不动。


                          14楼2012-07-09 13:55
                          回复
                            是“蒙”上的吗
                            这之后,姜成田收获了当地民众的尊崇,也不断感受到来自业界的质疑: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难道只读过两年半中专的人,加上几台“土仪器”,就能准确预报出大地震?“大地震时,海城站的职工都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预报是海城站所有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34年后他交给本刊记者当年的工作日记,“一切都在里面了。”
                            《瞭望》:为什么是姜成田,一个基层的实践者发出了“准确的临震预报”,而不是在理论上更为高超的业务领导者?
                            李玶(地震构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什么有些人不相信?而为什么像姜成田这样的人那么自信?不相信的那些人是在听着地震预报意见,不结合现场;而姜成田们是在盯着前兆仪器,又结合实践。有些人认为地震不能预报,全世界都说地震不能预报,所以不能预报。


                            15楼2012-07-09 13:56
                            收起回复
                              2025-08-21 21:56: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6楼2012-07-09 16: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