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宗慈一直参加了IPCC中国专家组的工作。她指出,全球变暖是个大趋势,中国也不能幸免。“现在的冬天都比较暖和了,只有年长者才知道冬天会冷到怎样的地步。”“中国最近100年里,气候变得越来越温暖。近50年来,中国地区气候变暖的平均幅度比全球变暖平均水平还要高0.6度-0.9度。”赵宗慈指出中国的变暖也分区域:华北地区变暖的速度非常快,华南地区就不是非常明显,而四川盆地的气温状况则呈现变冷的趋势。
中国的气象研究人员根据IPCC报告经常采用的全球气象观察站点转换成网格点资料,制作出4条中国地区气温变化曲线。大体来说,近百年气温线性变化水平在每100年0.12度至0.18度之间,而1950年至1999年这50年中气温线性变化趋势更高一些,达到每50年0.16度至1.11度。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预测减灾司司长宋连春指出,中国气象局通过研究得出,2007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4.5摄氏度,比常年同期偏高1.4摄氏度。其中华北地区气温偏高尤为明显。而2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至于降水,1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
而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出来之前,中国的气象学家们就普遍推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地区将面临降雨减少的问题,出现严重的干旱灾情。石广玉指出,在此次评估报告的“区域性气候变化”这一章节中,也有专门论述中国气候变化的情况。报告的基本结论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降水将大幅度减少。而我国的华北地区正处于这一地区范围之内。同时,我国西北地区的降雨则会增加,西北地区的气候将由暖干性变为暖湿性———不过,这一变化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之后,才能明显觉察到。
对于这些推论,石广玉指出其间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降水通常都与云的构成与运动有关。评估报告只能估算气候的大致走向,却无法预测未来100年相关地区的云层变化情况,因此报告中提到的降水状况,仅仅是一个预计量而已。
节能降耗,人人可为
积极节能降耗,遏制全球变暖势头的主动权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中。
新的评估报告明确提出,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则是气候变暖最主要的直接因素。所谓温室气体,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氧化亚氮(N 2 O)、臭氧(O 3)、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CFCs)等。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就已经明确,全球变暖可能使20世纪成为这一千年内最暖的世纪,这主要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有关。新的报告显示,温室气体的作用更为明显。而自然原因的影响力却有所减少。石广玉指出,新评估报告对全球变暖原因的评价,基本体现了目前人类面对的主要问题,“很难会有颠覆性的改变”。
人类活动显然是温室气体生成的最主要原因,它们来自于工业时代以来的人类活动:人居、建筑、交通、生活用电器等。而甲烷则与牧业有关。以牛为代表的一些动物有反刍的习性,它们的消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甲烷。这些气体以屁的形式排放到大气当中。在新西兰等国家,大规模饲养的牛群成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如果我们人类停止使用化石燃料,那么在我们有生之年,所谓的气候变暖所引发的干旱、水涝、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可能都不会发生。”提芭蒂无情地道出了这个真理。专门负责IPCC语言统筹的工作人员马尔曼(Malman)也指出,新报告把更多的“罪过“放在化石燃料的使用上,这种肯定性达到了90%。”而在2001年的评估报告中,研究人员所采用的措辞还仅仅是:有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当地时间2月1日19点55分,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上的20000盏灯完全关闭;在意大利罗马,圆形大剧场关闭照明,渐渐融入夜色;西班牙马德里,自然女神中央广场上的阿尔卡拉门也准时关灯。
为了响应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发布,欧洲多个城市发起断电5分钟的活动。这个象征性的活动,提醒公众、媒体以及决策者意识到浪费能源的危害,从而积极参与到对抗气候变暖的全球性行动中来。与此同时,环境保护者在埃菲尔铁塔上拉起了一条写着“为时未晚”字样的条幅。
积极节能降耗,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调整室内温度,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使用,其实遏制全球变暖势头的主动权掌握在每一个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