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吧 关注:533,368贴子:19,239,783
  • 2回复贴,共1

大学不是跨国公司(from 湖大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各位代表,各位领导: 
我叫廖进中,是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今天的发言不是代表我们团,它只代表我自己。其起由是:校党委书记刘克利同志在前天下午预备会散会后的路上问我最近在研究什么。我稍加思考后回答说,我在研究“大学不是跨国公司”。我们的书记是何等精明、何等聪明之人,他马上反问:那你是说我们在把湖南大学办成跨国公司了。我说,全国有这么个趋势,湖南大学可能好一点。所以,我的发言主要是就全国情况而言的,当然,也会涉及到我们学校。 
早在几年前的大学合并潮时,我就提出了“大学不是跨国公司”这么一个命题。说“大学不是跨国公司”,我认为,其一,大学不能像跨国公司那么办。跨国公司制造的是物质产品,为了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和市场最优化,它可以分散在多地乃至全球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而大学不同,它培养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最注重的是整体校园学术环境的孕造。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它集合了众多的学科和专业,集合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集合了一批大师和名师,从而产生一种集聚效应,能够使学生们在一种浓厚的校园气氛中扩大视野、熏陶素质,而不只是聘几个教师,讲几门课所能作到的。 
现在我们的大学是不是像跨国公司?记得有一次一个进城农民向我问路:中南大学在哪里?我要如何指点他呢?在长沙的东边、北边,还是西边?实在难啊!这些年,我们的大学人为的合并,人为的消灭名牌,也在人为的拉大差距。中南大学凭什么与我们湖南大学的各项考核指标的差距拉大?我们这个“千年学府”现在为什么还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将湖南大学建设成为在湖南的标志性综合性大学”的可悲的目标?我看,主要是大学“合并”的恶果,而不是校际竞争的结果,我们学校是大学合并风中的最大受害者。有人说,大学合并是资源共享。我看是主要是成本共享,合并最明显的效果是“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大发展”!我们成本核算过没有:现在光各校区之间每年的交通费是不是以百万计?全国的总量又是多少?大学不是跨国公司,不是越散越好,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讲究“校园集聚”,要有“个性”和“特色”。如果按“计划”合并,就可以产生世界一流大学,那中国各大学岂不干脆合并成一个“中华大学”得了?如果只为了提升学校的考核指标,那我们湖南大学岂不干脆想办法把师大、农大等再合并拢过来得了? 
其二,大学不能像跨国公司那么管。跨国公司是工商企业,它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物质产品及其生产者工人、农民,其管理方法主要是“量化”管理。大学是学校,是教育机构,它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生产精神产品、传播知识的科学家、教育家,它是难以量化的。由于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难以量化,于是在操作中我们就着重考核科研。无论教师考评、奖励,晋升,都只看科研成果。不少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好评的教师,难能晋升;一些不会讲课、不懂教学、不认真备课、不受学生欢迎的人,却可以破格提拔。 
其实科研同样是难以量化的。所谓重科研,也是只看项目、著作和论文的数量,项目来源、发表刊物和出版社的级别,并不考虑真正的学术水平、学术质量。并且是由学科外,甚至学术圈之外的一群人来判断。学“土木”的能评判出学“经济”的教师的水平吗?同样,教“经济”的能评判出教“土木”的教师的水平吗?但我们就是用这种方法评职称、评成果、评项目,于是大家就把精力放在千方百计找“评委”、拉关系上了,校园风气岂能不变坏? 
这种所谓的竞争机制是最荒唐、也最可怕的。我们的大学近些年来所进行的很多改革一直在将这种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引入,而且,甚至引进的只是流水线刚刚诞生时代最原始的计件工资式的企业管理模式,把大学教授们当成可以随意摆弄的流水线上的机器人,那我们就真的用“‘几套公式’+‘一些作料’+‘他人的一点说法’”流水线式地生产论文或著作,所得到的往往只能是学术泡沫。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同意不同意?那就是“自由才有真竞争,强制必出假成果”。 
 
 


1楼2007-02-05 20:55回复
    “自由才有真竞争,强制必出假成果”
    说得很好


    3楼2007-02-05 20:57
    回复
      2025-11-05 02:07:0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ding


      IP属地:广东4楼2007-02-06 17: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