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吧 关注:150,107贴子:1,881,528

回复:追忆似水年华之-——红楼梦中人当年容颜盘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梦想能娶薛宝钗为妻,袭人\晴雯为妾,此生愿足已!


31楼2007-01-26 10:18
回复
    哎 我嫁老公后就没有梦想另一半了
    老公 家务只有我想做的时候他才不做 


    楼下的请介绍一下 晴雯


    32楼2007-01-26 10:32
    回复
      2025-11-15 02:53: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月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33楼2007-01-26 11:03
      回复
        这是"痴公子杜撰芙蓉诔"里的句子,要说<红楼梦>,高中时候的我就是著名的红迷了,里面的人物关系,诗词歌赋张口就来.事隔多年,记忆尤深.


        34楼2007-01-26 11:18
        回复
          不好意思 我不喜欢薛宝钗的"会做人”和”虚伪”
          却不得不说
          宝钗“做人”是成功的。就从这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在当今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恐怕这就要向宝钗学几手了


          35楼2007-01-26 11:40
          回复
            红楼梦就是梦,没准雪芹先生就喜欢宝钗~~~~~~~~


            36楼2007-01-26 11:55
            回复
              大哥你得多读读红楼梦


              37楼2007-01-26 12:08
              回复
                我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红楼梦旨义再探>>.想发给各位爱好红学的朋友.能给我提点意见吗?


                38楼2007-02-05 00:07
                回复
                  2025-11-15 02:47: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欢迎您的大作


                  39楼2007-02-05 00:08
                  回复
                    三 《红楼梦》旨义探讨的结果

                    甲戌本《红楼梦》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开篇未见正文,先是《凡例》云:“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晴矣。这里提到的《风月宝鉴》是后世“情书说”的根据,《石头记》是“家世说”“自传说”的根据。至第五条《凡例》也即今诸本《红楼梦》的开篇则曰: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比《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年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曾不若彼裙衩哉!实愧则有余,愧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劝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则一并使其泥灭也。虽今日之茅 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尘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提纲正义也,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诗 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 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
                    1、“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的原因是隐去真事,假借石头。
                    2、“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第一回提纲正义,原因是存留假语。演义风尘闺秀;
                    3、作者个人人生忏悔的真情表白;
                    4、人生无常,盛衰无凭,痴心不改,著书立传;
                    5、扬女子卓绝之行止见识,贬堂堂须眉之庸碌不肖;
                    6、“风尘怀闺秀”是作者本意,“梦幻识通灵”乃立意本旨。
                    7、人生如梦,古今悲喜聚散皆是虚妄。
                    这些信息昭示了《红楼梦》的旨义决不可能是单一的主题,而应是多重主题,那么多重主题说的简单叠加又让人难见真奥,难道曹雪芹“谁解其中味”的旷世呐喊历二百余年竟不能觅得一个真正知音?笔者自号“芹溪仆人”已二年有余,不揣冒昧,也挤进红学长廊,寻觅这部千古杰作,旷世绝唱的旨义,亲近曹公,呵护红楼,以尽“仆人”之职,效“走卒”之力。
                    《红楼梦》旨义在《凡例》中已经列出,但要整理出个头绪来,还要看第一回回目《甄土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年轻时读《红楼梦》只知道第一回讲的是一个叫甄士隐的乡宦在一个夏日做了一个梦,梦中结识了一僧一道幻化的“通灵宝玉”。一个叫贾雨村的读书人在甄士隐家中做客,因甄家丫环两次回首瞻顾而引为风尘知己。如今年已不惑,再读《红楼梦》及甲戌本《石头记》,才知道第一回在全书中的巨大作用。
                    原来作者本意并不仅是讲甄、贾二人的尘世琐事和做为全书的引子展开情节、铺陈故事的。甄、贾乃真、假,真假相离相合,真假难解难分,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脂砚斋曾在甲戌本和庚辰本中多处有“作者狡猾之笔”,“作者狡猾之至”等批语。正如太虚幻境的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样,作者于真假虚实之中让情节和人物置身于扑朔迷离、变幻无穷的现实与梦幻的交替置换中,叙述的本事与表述的语言真假混淆,真正构成了“古今一梦尽荒唐”的“满纸荒唐言”。使得后世将作者一片痴情化作的辛酸泪总也难品出个中真味。就象《凡例》中说的那样,甄士隐是真事隐,贾雨村是假语存,那么隐去的真事是什么呢?是梦幻,是人世浮沉的梦幻,家庭兴衰的梦幻,人生得失的梦幻。梦幻的载体是“通灵宝玉”, 即来自远古时代的大荒山(荒唐处)无稽崖(虚幻无据)青埂峰下(痴情郁结所在)的“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石头。其中无稽可查是“作者狡狯,欲瞒人耳目矣”的明哲手段。(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第四页眉批》而“无材补天”是身世悲叹,茫茫人世,滚滚红尘是对尘世间的嘲讽的讥评,“悲欢离合”是人生的无奈,“炎凉世态”是人情的写照。这些才是假面之下的真相,作者立传的本旨要义。
                    


                    40楼2007-02-05 00:12
                    回复
                      作者存留下来的“假语”是什么呢?是“风尘怀闺秀”。《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情书说包揽了情案说,情恨说,奇情说,情痴说,爱情说,情教说,圣情说等。“情”成了假语的中心,这情既有对红颜知己的生死情,也有对红尘女子的博爱情,还有对青春的纯情,对理想的痴情,对朋友的真情和对浊世的无情。如此之多的“爱博而心劳(《鲁迅选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多情公子”都是作者的掩饰之词。邓遂夫先生认为:“悲悼以薜宝钗、林黛玉为代表的所有那些生性纯洁美好,却被封建社会的道德礼教所毒害、所蒙骗、所摧残、所扼杀的青少年女性,这便是《红楼梦》主题的真正内涵。”(《草根红学杂俎》邓遂夫著 第113页)正是对这一掩饰性假语的归结。笔者并不否认《红楼梦》具有悲悼纯美女性的内涵,但远不是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其中味”。事实上《红楼梦》本身透过谈情表象,更多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对人世的思考,人性的拷问和文化的臧否,其中充满了作者内心的焦灼的和情感的痛悲,思想的苦闷和光明的绝望。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自己幻化为“通灵宝玉”,成为封建末世的独行侠客,新思想的先驱,旧道德的判逆,中国式的堂吉诃德,鲁迅“狂人”的前辈。也难怪胡德平先生在《曹雪芹在香山》中说:“《红楼梦》是中国失意文人的心灵自传。”成穷先生在《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中说:“《红楼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避难所。”《红楼梦》正是凭借这些与众不同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才成为不朽的名著和永远的经典的。
                      结 语
                      《红楼梦》已经二百五十岁了,曹雪芹也离开我们二百四十三年了。他生前并没有想到自己过世后《红楼梦》会光芒万丈,照耀千古的。先生的“满纸荒唐言”成了无数文人的庇护所,众多读者的藏宝洞。“一把辛酸泪”招来多少痴里怨女的哀声悲歌,落魄士人的凄惨皈依。“都云作者痴”的假象已被揭穿,“红袖啼痕”与“情痴抱恨”的面纱也已悄然褪去。谁解其中味的呐喊已是应者如云,知己满天。存假情、隐真性的《红楼梦》将万古不易地与滚滚红尘中那些“访仙求道”的“空空道人”们共笑世人痴的。

                      时在2006年9月3日凌晨3时10分


                      41楼2007-02-05 00:12
                      回复
                        这篇论文共有9000多字.全文除引子和结语外.由三部分组成.深恐浪费你的时间,所以只选了第三部分贴了上去.请九水泉先生雅正!


                        42楼2007-02-05 00:21
                        回复
                          43楼2007-02-05 00:56
                          回复
                            老九真狡猾,避免了找拍,哈哈


                            44楼2007-02-05 01:14
                            回复
                              2025-11-15 02:41: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0.221.123.*
                              刚刚看到的,演林带于的陈小旭抛去千万家产出家


                              45楼2007-02-26 16: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