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樱儿吧 关注:13贴子:6,382
  • 14回复贴,共1

【学术】文艺心理学专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艺心理学问答题集锦 
 
高飞 发表于 2006-8-13 2:02:00 
   
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
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哲学,也不同于文艺社会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采用高度思辨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和归纳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下正因为有独特的角度,有自己的优势,它才能进入到文艺哲学和文艺社会学所无法深入的领域,能进入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个性心理的深处。
把心理学引进美学文艺学领域,就使一些复杂而微妙的艺术现象和审美现象得到科学而具体的阐释。
2、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各种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心理机制。具体包括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文艺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其中,审美体验是一个核心的命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
二者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互相区别。联系:普通心理学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一般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于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区别:研究对象不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审美心理,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和微妙。研究方法不同,普通心理学带有自然科学性质,它的研究更多地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文艺心理学是一门人文学科,面对情感色彩强烈和复杂微妙的审美心理,更多采用体验和内省的方法,要达到定量和定性是很难的。
4、试具体谈费希纳的某一审美原则。
5、如何评价实验派的文艺心理学研究?
6、梦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应当如何理解?
7、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
弗洛伊德的文艺心理学观中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其观点中较有价值的一面体现在以下几点:A、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研究的视线牵入艺术家的最幽深的内在世界的心理学家。如像力比多之类的概念可以启示人们去把艺术家的艺术冲动看作是来自生命本体深处的东西。B、弗洛伊德谈论某一个艺术理论命题时,往往会涉及到更多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弗洛伊德几乎接触了艺术理论的所有方面。C、弗洛伊德作为第一个对艺术问题表现极大兴趣的专业心理学家,他的文艺心理学观点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其不足之处表现在:A、在总的原则上,弗洛伊德理论的非社会倾向,不但在前提方面是不可验证的,而且在许多地方引申得有点离奇了。B、过于强调力比多的作用,绝对地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然地和潜意识领域中的童年情意综有关。C、他的学说不一定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缺乏普遍的适用性。D、对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描述暗含了一种不切实际的乐观倾向。
8、谈谈原型与特定文化的关系。
9、描述艺术活动中的自卑和超越。
10、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的?
11、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是如何解释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的?
12、为什么马斯洛的心理学是第三思潮?
马斯洛坚信人有能力造出一个对整个人类及每个人来说是更好的世界,坚信人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即达到自我实现。在心理学上,他的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领导了著名的第三思潮运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世界上引起了一场心理学界的革命,被称为第三思潮,对全世界的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的需求是稳定的心理因素,人的行动可以从需求的角度去分析。据马斯洛的研究,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种: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任何真正的需求满足都有助於个人的改进、巩固和健康发展。就大多数情况而言,这五种需求呈金字塔形排列,越是低级的需求,越强烈,越是高级的需求,越微弱。高级的需求是在低级的需求满足或部分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自我实现的需求是真正的健康的人才会有的。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 

 



1楼2007-01-23 22:13回复
    13、谈谈马斯洛的“存在性世界”与艺术的关系。
    马斯洛在阐释自我实现的哲学涵义时,将它与人类的终极价值与存在价值联系在一起。在马斯洛看来,人类的终极价值就是自我实现,它的内涵包括存在价值的一切表现。同时,马斯洛认为,在超越性体验的时刻,人们直接了解了人类的最高美德与理想。他把它们称之为“存在性价值”。马斯洛曾经从14个方面来描述“存在性世界”,其中所罗列的内容中,艺术占据了重要地位。马斯洛认为,艺术可以使存在性价值得到提升和实现。
    14、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文艺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特征。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继承了俄国心理学的传统,又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这一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是受人的社会实践制约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力求把心理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关于人的心理、意识的社会文化历史本质的学说,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对人的心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制约性学说,是这个学派的主要理论基础。
    15、维戈茨基如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内在矛盾来揭示审美反应的心理机制?
    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维戈茨基力图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内在矛盾来揭示审美反应的心理机制。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才能理解艺术的特性,洞察伟大艺术不朽的奥秘。维认为,分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分析结构的内存矛盾,从心理基础来讲就是所谓“逆向感情”的运动。正是这种运动造成艺术的感染力,产生艺术的特殊功能。他认为,“逆向感情”就是构成作品内容的情绪的激情沿着两个相反而又趋向同一终点的方向发展。在终点上仿佛发生短路似的,排队了激情,感情得到改造和净化,也就是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舒泄,转化为相反的激情。在研究中,维利用大量篇幅,通过对克雷洛夫寓言、布宁短篇小说和莎士比亚的悲剧这三种一个比一个高级的艺术形式的详尽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阐明自己的理论。


    2楼2007-01-23 22:13
    回复
      2025-11-28 01:29: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6、体验有哪些特性?它与艺术活动有哪些同构关系?
      体验具有生命性:在体验过程中,主体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把外在的世界包含在自身生命中,使客观世界主体化、内在化。情感性:体验的出发占常常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全部的文化的情感的积累出去体验,体验的终结常常是一种更新的更深刻的情感的生成。忘我:在体验中,主体与客体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自我仿佛移入到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反刍:主体常常与自己原有的带功利性质的经验保持距离,再次感受自己的感受,或是把先前的感觉、感受重新回味,进行“反刍”和“再度体验”。
      这些特性与艺术活动中的心灵性、意蕴性、移情和诗意等特性是同构对应的,没有体验的特性,也就没有艺术活动的特性,艺术活动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活动。
      17、艺术体验的生成有什么特征?
      A、互渗性:主体先前的经验长久地影响着未来的心理发展,而主体在艺术创作中的对往事的追忆和描述,已不同于当初的体验,当初的体验被重塑了,融入了主体后来的经验和感受。先前的经验对体验的生成作用是可逆的、模糊的、具有互渗性。
      B、意向性:艺术家在体验生活时往往有一个先在的意向结构,只有这个意向结构中的类型物才会比较容易触发艺术家的心灵,生成某种体验。
      C、回忆是生成的重要形式:艺术家凭借回忆与早年的生活经验接通时,早年的经验与后来的经验相融,从而促成新的体验和感受的出现。
      18、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什么重要作用?
      童年经验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是对经历物所作的天然纯真、直观的把握,它是审美的、非功利的,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体验。
      童年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抹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基调。
      童年的痛苦经验对艺术家的性格和气质影响尤其巨大,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它的创作题材的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痛苦的体验常常使艺术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鲁迅、杨沫、郁达夫。
      童年的痛苦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艺术家的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或折光,常常会作为一种基调渗透在作品中。
      19、缺失性体验为何激活艺术家的殿堂认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缺失状态中,有知觉活动的明显变化。作家的创作经历也表明:缺失状态常常伴随认知活动的活跃。
      在缺失状态下,个体认知的活跃是为了“消解”缺失,但并非总能达到目的。在此情况下,个体往往会出现某些奇异的心理,使人的认知潜能被激活,并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缺失状态下,艺术家的旧逻辑思维能力被激活,与逻辑思维共同发挥作用。旧逻辑思维帮助艺术家突破常规认知方式,为艺术创作开辟了多种可能性,而逻辑思维则审核旧逻辑思维的成果,并在一瞬间将这一成果转化为一种比喻或象征。
      缺失状态下,个体总胡对于缺失对象的渴求,同时,往往唤起个体的顽强意志,激发创造的冲动。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使他常常因自身的缺失进而感到社会的缺失、人类的缺失,从而使艺术家得以认识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世界。
      20、试述崇高体验与成就动机相互转化的机制。
      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主要是通过成就动机形成的。成就动机,是要在某种强烈企图发挥自我优势能力的欲望支配中,希望倾注一生,实现自我价值,尽力取得惊世骇俗的成果的动机。高尚的成就动机是从崇高体验中抽出的成就萌芽,在充满刺激的内外条件催促下,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社会和自然往往给艺术家以种种难以忍受的刺激,艺术家在与自我本性相违背的人事纠葛中,常常产生许多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这就是崇高体验发生的基础和成就动机诞生的温床。
      艺术家在满足成就动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崇高体验的内容显露在艺术作品里。许多佳作同时也就是艺术家崇高体验和成就动机的无意识表白。此种情况下,崇高体验与成就动机互相渗透,合为一体。
      当成就动机难以实现或难以到达时,艺术家的崇高体验往往体现为极度的焦虑。此时,崇高体验激励着艺术家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满足成就动机。
      人类的崇高体验往往以悲剧形式出现,而以成就动机的受挫或毁灭来达成。
      21、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对艺术创作有何重要意义?
      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是指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维护自己的艺术理想,常常需要作出牺牲。艺术活动在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艺术家如果过于讲究实际,在艺术上就很难真正有所创造。卢梭曾说:“人若是为了生计而思想时,便难以产生高尚的思想了。”艺术家对实用功利的超越,还包括世俗艺术趣味乃至文化环境的突破。迎合世俗的艺术作品大多是平庸的,艺术家只有超越世俗,才能突破艺术惯性,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来。
      22、是否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为什么?
      神秘体验是艺术家的一种特殊体验,并非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人在天性中就具有对于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乃至渴望,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科学怎样发达,都不能消灭人的神秘感。在艺术家那里,最高的美犹如最高的存在,是神秘而不言说的。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超越日常经验的那种神秘感受力去接近与表现这种美。当主体通过顿悟、启示等超常心理能力与最高的美契合为一时,将会体验到一种心醉神秘的同一性体验,这就是神秘体验。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宗教体验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尽管二者在形式上相似,但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仅仅指它具有超普通感官和逻辑理性的特点,它是对本质的正确的反映。艺术家的神秘体验集中表现了美感经验的特殊性。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所以神秘感永远也不会消失,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也将永远存在


      3楼2007-01-23 22:13
      回复
        2.俄狄浦斯情结与创作动力

        如果说“性欲升华理论”只是概括地阐释了文艺的起源和实质,那么,弗洛伊德在这里进一步指出,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有爱母恨父的感情,这在作家艺术家的童年表现得更加明确。《俄狄浦斯王例《哈姆雷特》都是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所不同者,“在《俄狄浦斯王》中,作为基础的儿童充满欲望的幻想正在梦中展现出来,并且得到实现。在《哈姆雷特》中,幻想被压抑着。”[vi]弗洛伊德断定,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并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为父报仇时再三延宕,也是出干恋母情结:

         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欲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遣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们告诉他,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vii]

        后来,弗洛伊德还把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动力说加以扩展,用于很多艺术家身上,认定他们的创作动机都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比如,朱开朗淇罗创作《摩西》,是由于要表达对专制的教皇既憎恶又不得不妥协的心情——仇父心理的变形;阳斯妥耶夫斯基创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巨作,也是出于俄狄浦斯情结而反抗父亲或父权的表现。弗洛伊德甚至认为,现代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因压抑的加重而形成了分裂的人格,《卡拉马佐夫兄弟》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小说描写的卡拉马佐夫的四个儿子——找父者、精神病患者、诗人和宗教伦理家,实际上是阳斯妥耶夫斯基四重人格的写照。

        弗洛伊德进一步指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世界大学名著,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可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也即恋母仇父、瓶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可见,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绪不仅适合于说明每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于说明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普遍精神倾向也很有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无不发源于俄狄浦斯情绪。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宣称:“我可以肯定地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之起源都系于伊底帕斯症结(俄狄浦斯情结的另一译法——引者注)上。”[viii]他认为,正因为伟大的艺术作品表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以能感动千千万万的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欣赏者,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


        5楼2007-01-23 22:18
        回复
          弗洛伊德和荣格文艺观异同略论(1)


          创作主题。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创作的主题,认为该情结是众人所固有的,是作品感动每一个读者的根源。弗洛伊德分析了文学史上三部杰作,即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他说“很难说是由于巧合,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都表现了同一主题——弑父。而且,在这三部作品中,弑父的动机都是为了争夺女人,这一点也十分清楚”(15)。还有他详细分析列奥纳多•达•芬奇也发现同一的主题。结合他对上面几位伟大作家的分析,我们显然发现他断定“俄狄浦斯情结”是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主题的,他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们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所要得到满足的主要愿望,作品是让作家和读者一起实现内心压抑的那种对于母亲的性的欲望的实现和宣泄。弗洛伊德由此进一步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品感动读者的深层力量,他断言我们所有的人都共同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只是我们在成长中把它成功地压抑了下去,而作品再现了这一情结,“向我们显示出我们自己童年时代的愿望实现了”,引导出读者心里的压抑了的情结,使读者产生共鸣乃至感动。他在论《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感动观众时说:“如果《俄狄浦斯王》感动一位现代观众不亚于感动当时的一位希腊观众,那么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样:它的效果并不在于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冲突,而在于表现这一冲突的题材的特性。在我们内心一定有某种能引起震动的东西,与《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那使人确信的力量,是一拍即合的”,“实际上,一个这类的因素包含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他的命运打动了我们,只是由于它有可能成为我们的命运,——因为在我们诞生之前,神谕把同样的咒语加在了我们的头上,正如加在他的头上一样”(16)。这里显然他认定众人心中是压抑着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结——“俄狄浦斯情结”,认定了作品感动读者就在于它引起了读者心中的震动,引起读者心理与作品主人公心理的一拍即合,这样在作品中,读者实现了童年时代的最初愿望——弑父娶母,从而压抑在无意识深层的愿望得到了替代性假定性的满足,读者也就深深地为作家和作品所感动。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原型是创作的主题,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创作过程,在我们所能追踪的范围内,就在于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型意象,并对它加工造型精心制作,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17)。荣格分析了文学史上几部伟大的作品,即歌德的《浮士德》,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还分析了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的创作,他在分析这些作家的作品时都把作品归结到某个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上,《浮士德》归结到救世主的原型上,《尤利西斯》归结到“黑暗而隐匿的父亲”的原型上,毕加索的作品主要归结到“阿尼玛”这一原型上,这样他认为文学创作就是集体无意识原型自发活动,文学表现的主题理所当然的是集体无意识原型,进而作品之所以感染读者也正是因为集体无意识原型的再现。在荣格的眼中,集体无意识就是一个所有人都置身其中的生命模式,这个生命模式赋予人类生存以共同的节律,作家就是深入到这个模式里,在保证了他个人能够将其感情和努力传达给整个人类。他说“原型的影响激动着我们”,“因为它唤起一种比我们的声音更强的声音”,“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这就是伟大艺术的奥秘,也正是它对于我们的影响的奥秘”(18)。他指出“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与匮乏。艺术家捕捉到这一意象,他从无意识深处提取它的同时,使它与我们意识中的种种价值发生关系。在那里他对它进行改造,直到它能够被同时代人所接受”(19)。可见荣格极度重视原型的作用与力量,断言个人的存在乃至人类的危难都是由于原型的再现而得到摆脱,而原型更能使个人意识乃至社会意识的片面性从集体无意识中得到补偿与纠正。由此原型无可置疑在影响和感染着读者的心灵,打动读者灵魂深处。


          8楼2007-01-23 22:25
          回复
            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


            以下是我尝试以格式塔心理学分析文艺作品,十分不成熟,请大家多多指教: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艺术作品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是,经过作者准确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与暗示,却能与读者的心理结构形成某种微妙的联系,从而让读者看到整座冰山的真实面目。
              中国古画《深山藏古寺》与《踏花归去马蹄香》,便是格式塔美学这一理论的生动例子。《深山藏古寺》只画山峦、密林与一个挑水上山的和尚,却完全找不到古寺,但这“冰山的一角”却给观者提供了准确的形象与暗示,从而与观者之间建立起联系,构建了一个“完形”,也就是格式塔。在这个格式塔中,观画者自然能够“看”到隐藏在深山中的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也是一样,不画花,只画三五只蝴蝶在马蹄周围飞舞,其中与观者视觉所构建的格式塔,是与《深山藏古寺》一样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重心在于揭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完形结构,选取艺术的“形式”及其与知觉的关系考察文学艺术,进而提出整体性的原则。
              在《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古典小说里,“拥刘反曹”倾向是个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并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与作者创作思想的看法。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曹刘之争的艺术表述,恰恰就与读者的阅读视觉组成了一个完形结构,建立起一个有机的格式塔。
              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面对史书上或尊曹魏或尊蜀汉的争执,罗贯中按自己的伦理标准作出了判断和选择,并通过准确的暗示性表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那种“拥刘反曹”的倾向性张力,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格式塔。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肯定了魏蜀吴在争取人心、重视人才方面,各有其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小说不仅对刘备,也对孙权和曹操的雄才大略予以肯定。但在以道德的天平来衡量时,天平就倾向刘备而扁低曹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被视为是道德的核心。在《三国演义》里,作者把不符合“仁君”的史实,如怒鞭督邮等情节,从刘备转移到张飞身上,又把一切符合“仁君”的品德故事加以渲染集中,从而塑造了刘备这个“仁君”典范。另一方面,曹操却以一个“奸雄”的形象出现:如“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白;“割发代首”、“梦中杀人”、“借头压军心”、攻徐州血流成河等情节,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累积起曹操的“暴君”形象。
              但是,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知觉活动所涉及的是一种外部的作用力对有机体的入侵……两种对抗的力互相较量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最后生成的知觉对象。”因此,《三国演义》那种“拥刘反曹”的倾向性张力,反射到不同时代的读者的脑海,其张力的大小与力度就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对现代读者来说,刘备的“仁”几近妇人之仁,何足为贵,而曹操的奸诈,对讲究功利的社会,不见得就是一种负面的行为。“拥刘反曹”的倾向,在这种新的因素中产生变化,平衡的结果,就是一个新的格式塔的重建。
              另一方面,《三国演义》也表现了诸葛亮悲剧的一生。小说中的诸葛亮才华横溢,算无遗策,几乎与神一样无所不能;然而,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历经赤壁之战等大小战役后,悲剧张力就逐渐在读者的阅读视觉中出现,所构建的格式塔,让读者“看”到了整个的悲剧效果:才德与成事在天的矛盾。
              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三分天下。建立蜀国,是他事业的巅峰。但六出祁山,却始终未能完成一统中原的大业。在情节演进与阅读期望之间,所构建的格式塔逐渐推演完成。


            9楼2007-01-23 22:42
            回复
              马斯洛(1908—1970),生于美国纽约。马氏的父母是从俄国到美国定居的犹太移民。童年时代的他常常陷入孤独与苦恼之中,因为左邻右舍中他是唯一的犹太儿童。少年时代的他,只能在书本中寻求安慰与快乐,以求摆脱这种命运给他带来的痛苦。他这样陈述他小时候:“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他觉得自己能顺利地渡过童年而没有患精神病,本身便是一个奇迹。童年不幸的经历对他以后的思想和心理学研究方向有很大影响。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中,有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如阿尔波特、凯利、罗杰斯等。但马氏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言人出现的,他把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项事业,满怀着巨大的热情为之奋斗。最先吸引马氏走上心理学道路的是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随着马氏的研究不断深入,他感到华生的行为主义训练成了他理解人的积极品质的障碍。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只是一种由环境塑造其行为的生物有机体,而心理分析学者视人类为由动物本能和文化两者引起的冲突的牺牲品。马氏觉得这两种理论都只能对人类生活之谜投以有限的光辉。它们都集中于人类的黑暗面、消极面、疾病和动物性方面,突出对心理上残缺不全的个体的研究。马氏想创立一门研究人类的积极本性的心理学,他寄希望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他的目标是把心理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许多年来一直被忽视的领域上,使心理学完善起来,这一领域就是研究心理健康的、机能健全的人类有机体。这种努力很快就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也称第三思潮)。1960年,他和罗杰斯等几位人本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组建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会。 通过阅读马氏众多专著和论文,我认为,给我启发最大、受益最深的是马氏如下一些理论和概念: (1)需要层次论。马氏认为,人的各种需要可以归纳为五类即五个层次, 从低级到高级逐层排列,类似于金字塔的梯级形式。这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氏也曾把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是指对于知识、理解的需要,包括了解自己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求美的需要是指对于审美和欣赏的需要。1970年,马氏又将需要归为基本需要、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三个层次,并且在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上增加了超级需要,但现在在心理学书中提的最多和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五层次需要论。马氏认为,若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若较低层次的需要一直处于不满足状态,则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不会产生。他还认为,高层次的需要,不仅内容比低层次的需要广泛得多,而且实现的难度也大,因而满足的可能性愈益减少。 (2)高峰体验。 意思是指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的一种广阔和极度兴奋的喜悦心情。在这种体验中,人处于一种忘我的无忧无虑的心境中,能消除畏惧的干扰,趋向积极的追求,因而容易获得成功。我们在本书中强调这个概念,是希望这种现象能对职工有所启发。 马氏认为,高峰体验是不常出现的,但又是多数人都曾有过的。它在科学和文艺的创作中,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高峰体验的一个方面是人完全没有畏惧、焦虑、压抑、防御,抛弃了克制、阻止和管束。当然,这种体验是有限的,不会是很长时间的。但这时,我们充分利用它,就会有创作和新发现。大画家凡高(1853—1890)往往就是在这种体验中,画出了好的作品。他把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献给艺术,他就象被某种东西支配着,牺牲了一切,包括自己的健康及至生命去绘画。这其中的“某种东西”就是人的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时人一般都觉得他处在自己能力的顶峰,觉得能最好地和最完善地运用自己的全部智能。这在哲学家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萨特、尼采和叔本华等人,他们都曾无数次有这种体验。 一个人在高峰体验时比在其它时候,更觉得自己在活动和感知中是负责的、主动的,是创造的中心。像海明威、川端康成、莫泊桑和马尔克斯等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都常常有这样的体验。 高峰体验,不仅仅是伟人才能体验到的,其实我们普通人有时也能体验到。但必需具备一定的环境、氛围和条件。通过对科学家、艺术家成功的分析,我们发现,孤独、独思能为高峰体验创造条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孤独的人、沉默的人。独思使爱因斯坦创造了科学的奇迹,但独思也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孤独的人。爱因斯坦的独思极其深遂,在许多科学研究问题上,见解独特,难觅知音,这也加深了他的孤独。 当然,高峰体验更多的是一个人孜孜奋斗、拼搏的结果。它是一种冲动,一种情绪,一种灵感。一个人抓住了这种体验,并充分利用这种体验,是会有收获和创作的成功的。 (3)自我实现。马氏将心理健康说成是“自我实现”的人, 因为他们满足了自己的自我实现需要。马氏认为这是人的最高水平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最高的发展水平及我们所有都能得到运用,指我们一切潜能都得以实现。马氏认为自我实现者,具有这样一些特点:良好的现实知觉;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自发、坦率和真实;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需要;功能发挥自主;愉快体验常新;有神秘或高峰的体验;有社会兴趣;人际关系深刻;有民主性格结构;有创造性;抗拒遵以。 在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方面,马氏对自我实现者的探索至今仍然是最完全的尝试之一。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我实现”运用,已起出了马氏所规定的范围或意思有了明显的不同,如自我实现理想或获得事业的成功,也可以叫自我实现。 马氏的人本主义心理也并不是至善至美的。他认为人格完善与成长依照由低而高级的动机满足和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抹煞了人格实现和发展中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人格发展在社会历史影响下所经历的矛盾斗争的形成过程。把人的行为单纯看为动机发展决定的,就难以解释实际情况,这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的。他的理论和观点还有很多欠妥之处,这里就不多说了。


              10楼2007-01-23 22:50
              回复
                • 61.185.26.*
                真实!


                11楼2007-03-06 15:35
                回复
                  2025-11-28 01:23: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60.167.215.*
                  不错!值得浏览


                  12楼2008-01-04 15:03
                  回复
                    好啊!!!
                    可是有些怎么没有写啊


                    13楼2008-03-26 18:26
                    回复
                      • 222.219.184.*
                      有深


                      14楼2008-11-11 21:42
                      回复
                        • 124.226.43.*
                        借了你的笔记一用,谢谢了!


                        15楼2009-01-02 23:30
                        回复
                          • 60.161.79.*
                          太好啦


                          16楼2009-05-12 14:08
                          回复
                            • 118.113.41.*
                            11题有没得答案哦?


                            17楼2009-06-20 20:40
                            回复
                              2025-11-28 01:17: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20.164.118.*
                              很好


                              18楼2010-06-06 19: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