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袖添香夜读书,是旧时男性文人所追求的极理想的境界,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非常隽永的一个意象。不过今天的人,大约只知道红袖添香是件极美的事,却并不了解为什么要“添香”,当年“红袖”又是怎么“添香”的。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把那种装在圆筒里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再点燃香头。这其实是在点线香,过程很简单,不至于劳动“红袖”不断“添香”。其实线香出现的历史很晚,在古代的生活中,人们极少用线香,焚香时用的都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散末。不知大家有否注意《红楼梦》中的一个细节:宝玉发现黛玉身上有异香,就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子的香。而且合香的制品一般都很小,《红楼梦》写宝玉溜出去祭金钏,匆忙中买不到好香,幸亏茗烟提醒,到荷包中一摸,“竟有两星沉速”。以星来计量,当然是极小的了。因此焚香时,便出现了雅人一手捧着香盒——里面装着各式香丸、香饼——一手拿出小小的香丸,不断“添香”的场景了。
不过红袖添香,远不是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那么简单。还是《红楼梦》,且说贾宝玉摸出两星香后,紧接着又问茗烟要炉炭,因为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用微火慢慢烤,逐渐将香气挥发出来;而不是把香丸直接加以焚烧。这个焚香过程相当的复杂,大致情形如下:先把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到香炉中,再用特制的细灰香把炭填埋起来,在香灰中戳些小孔,使炭能接触到氧气,不至于熄灭;然后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线、银线、砂片等“隔火”,小小的香丸便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下面的微火,缓慢的升起低回而悠长的香气。
这还不算完,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料理、照管。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香味烈则火大矣,又须取起砂片,加灰,再焚。”焚香人须时刻注意炭火的强弱,等到火大,已经属于失误了。至于观察火势比较正确的方法,是“手试火气紧慢”,即把手放到灰上面感受热度,据此判断香饼的火势过旺还是过弱。“几度试香纤手暖,”“寝殿垂帘悄无事,试香闲立御炉前”,说的便是“试香”了。香在隔火上经过长时间的烘烤后,慢慢被烤焦,香味散尽,这时候,便要“金盆初晓洗纤纤,银鸭香焦特地添”、“金波寒透水晶帘,烧尽沉檀手自添”,即“红袖添香”了。
在男性文人的想象中,在宁静的夜晚,挑着一盏明灯读书,边上伴着细心秀致、灵性风雅的女子,以纤纤玉手“试香”、“添香”,人世之间的赏心乐事,大约莫过于此了。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焚香方式,是把那种装在圆筒里的细细香棒,插一枝在香炉中,再点燃香头。这其实是在点线香,过程很简单,不至于劳动“红袖”不断“添香”。其实线香出现的历史很晚,在古代的生活中,人们极少用线香,焚香时用的都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散末。不知大家有否注意《红楼梦》中的一个细节:宝玉发现黛玉身上有异香,就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球子、香袋子的香。而且合香的制品一般都很小,《红楼梦》写宝玉溜出去祭金钏,匆忙中买不到好香,幸亏茗烟提醒,到荷包中一摸,“竟有两星沉速”。以星来计量,当然是极小的了。因此焚香时,便出现了雅人一手捧着香盒——里面装着各式香丸、香饼——一手拿出小小的香丸,不断“添香”的场景了。
不过红袖添香,远不是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那么简单。还是《红楼梦》,且说贾宝玉摸出两星香后,紧接着又问茗烟要炉炭,因为要让香丸、香饼发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用微火慢慢烤,逐渐将香气挥发出来;而不是把香丸直接加以焚烧。这个焚香过程相当的复杂,大致情形如下:先把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到香炉中,再用特制的细灰香把炭填埋起来,在香灰中戳些小孔,使炭能接触到氧气,不至于熄灭;然后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线、银线、砂片等“隔火”,小小的香丸便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下面的微火,缓慢的升起低回而悠长的香气。
这还不算完,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料理、照管。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说:“香味烈则火大矣,又须取起砂片,加灰,再焚。”焚香人须时刻注意炭火的强弱,等到火大,已经属于失误了。至于观察火势比较正确的方法,是“手试火气紧慢”,即把手放到灰上面感受热度,据此判断香饼的火势过旺还是过弱。“几度试香纤手暖,”“寝殿垂帘悄无事,试香闲立御炉前”,说的便是“试香”了。香在隔火上经过长时间的烘烤后,慢慢被烤焦,香味散尽,这时候,便要“金盆初晓洗纤纤,银鸭香焦特地添”、“金波寒透水晶帘,烧尽沉檀手自添”,即“红袖添香”了。
在男性文人的想象中,在宁静的夜晚,挑着一盏明灯读书,边上伴着细心秀致、灵性风雅的女子,以纤纤玉手“试香”、“添香”,人世之间的赏心乐事,大约莫过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