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续写黔北腾飞新篇章
www.gz.xinhuanet.com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讯(刘庆鹰 赵拴)近日,记者在遵义采访,对无意中接触到的一些人和信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市民,都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达同样的感受,说这几年遵义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市民生活更加和谐、舒适和愉快;对遵义名扬遐迩并不断提升的红色知名度,多数干部群众除了自豪感,更多地还有一种加快发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他们的话就是努力“把遵义市建设成为与遵义知名度和影响力相称的城市”;今年,素有“黔北粮仓”美誉的遵义市因农业灾情严重,粮食产量比上年减产近20%,而年终盘点,遵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仍以高于12%的速度高速增长……这些看似无关的信息背后,似乎都与“三化一强”这个在当地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有着密切关联。怀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记者采访了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
记者:傅书记,遵义经济对全省经济这个大盘子历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注意到,遵义不同诉求的城乡群众普遍认为,市委、市政府5年前提出的“三化一强”战略,切合遵义实际、符合群众利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并驾齐驱,把遵义带入历史上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城乡互动强、人民受惠多的时期之一。当时做出这个决策是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
傅传耀:2001年,在遵义市第二次党代会上,我们作出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的“三化一强”战略部署。
1997年,遵义撤地设市,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在贯彻落实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大历史任务”过程中,遵义经历了关闭“五小”,调减烤烟计划和税率等令当时财政税收骤然吃紧的时期,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健康运行,在大项目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拉开了局面,并为后来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发展机遇打下了基础。世纪之初的遵义,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发展,应该朝什么样的目标奋斗?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必须做出的抉择。在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建设者的双双推动下,决策机构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深化市情认识,得出3条基本结论:
撤地设市,发展空间的扩展不等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的增强,“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并未改变;工业薄弱,规模小效益低,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尚待激活;农村基础较好,但产业结构传统单一,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
记者:检验一项决策的成功与否,最高的评判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我们在遵义已经听到了来自市民的肯定的回答。同时,我们也希望能看到有“不说话的数字”来佐证“三化一强”实施的效果。
傅传耀:“三化一强”实施的5年,正是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基础”的时期,遵义的发展战略与中央的重大决策协调一致、同频共振,无疑更有利于遵义发挥优势、对接政策、乘势而上。全市上下抢抓机遇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总量在做大,实力在做强,基础在做牢,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新世纪的开篇工作有可圈可点之处:5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00亿、400亿两个大关,年均增速为12.6%左右,预计2006年可达到460亿元以上,比2000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连上30亿、40亿、50亿、60亿、70亿5个台阶,达到72.2亿元,年均增长2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85%和4.97%。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22:42:36,二、三产业比重上升11.8个百分点,全市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初始阶段。
记者:遵义市是有着14个县(区、市)、740万人口的“大农村小城市”,推进城镇化的工作任务艰巨,但近几年城镇化率迅速提高,令人瞩目。
傅传耀:遵义市城镇化扎实推进,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我们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品牌创建作为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和建制镇为重点,实行城镇建设非均衡推进。目前,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50平方公里,一批县城发生明显的地域扩张和人口集聚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3.4%。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46.8平方公里,人口70万。围绕“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城市定位,重点实施了湘江河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旧城改造、小街小巷改造、城市干道及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现代城市景观相互映衬。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互相拉动、快速成长,一批体育文化场馆、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的建成,方便了市民生活、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县城和一批重点集镇建设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个性特色逐步凸显,“酒都”、“茶海”、“诗乡”、“竹乡”,美名远播。
www.gz.xinhuanet.com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讯(刘庆鹰 赵拴)近日,记者在遵义采访,对无意中接触到的一些人和信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市民,都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表达同样的感受,说这几年遵义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市民生活更加和谐、舒适和愉快;对遵义名扬遐迩并不断提升的红色知名度,多数干部群众除了自豪感,更多地还有一种加快发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他们的话就是努力“把遵义市建设成为与遵义知名度和影响力相称的城市”;今年,素有“黔北粮仓”美誉的遵义市因农业灾情严重,粮食产量比上年减产近20%,而年终盘点,遵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仍以高于12%的速度高速增长……这些看似无关的信息背后,似乎都与“三化一强”这个在当地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有着密切关联。怀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记者采访了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
记者:傅书记,遵义经济对全省经济这个大盘子历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注意到,遵义不同诉求的城乡群众普遍认为,市委、市政府5年前提出的“三化一强”战略,切合遵义实际、符合群众利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并驾齐驱,把遵义带入历史上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城乡互动强、人民受惠多的时期之一。当时做出这个决策是基于一种怎样的考虑?
傅传耀:2001年,在遵义市第二次党代会上,我们作出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的“三化一强”战略部署。
1997年,遵义撤地设市,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在贯彻落实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大历史任务”过程中,遵义经历了关闭“五小”,调减烤烟计划和税率等令当时财政税收骤然吃紧的时期,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健康运行,在大项目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拉开了局面,并为后来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发展机遇打下了基础。世纪之初的遵义,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发展,应该朝什么样的目标奋斗?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必须做出的抉择。在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建设者的双双推动下,决策机构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深化市情认识,得出3条基本结论:
撤地设市,发展空间的扩展不等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功能的增强,“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并未改变;工业薄弱,规模小效益低,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尚待激活;农村基础较好,但产业结构传统单一,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
记者:检验一项决策的成功与否,最高的评判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我们在遵义已经听到了来自市民的肯定的回答。同时,我们也希望能看到有“不说话的数字”来佐证“三化一强”实施的效果。
傅传耀:“三化一强”实施的5年,正是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基础”的时期,遵义的发展战略与中央的重大决策协调一致、同频共振,无疑更有利于遵义发挥优势、对接政策、乘势而上。全市上下抢抓机遇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总量在做大,实力在做强,基础在做牢,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新世纪的开篇工作有可圈可点之处:5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00亿、400亿两个大关,年均增速为12.6%左右,预计2006年可达到460亿元以上,比2000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连上30亿、40亿、50亿、60亿、70亿5个台阶,达到72.2亿元,年均增长2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85%和4.97%。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22:42:36,二、三产业比重上升11.8个百分点,全市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初始阶段。
记者:遵义市是有着14个县(区、市)、740万人口的“大农村小城市”,推进城镇化的工作任务艰巨,但近几年城镇化率迅速提高,令人瞩目。
傅传耀:遵义市城镇化扎实推进,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我们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品牌创建作为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和建制镇为重点,实行城镇建设非均衡推进。目前,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250平方公里,一批县城发生明显的地域扩张和人口集聚变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3.4%。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46.8平方公里,人口70万。围绕“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城市定位,重点实施了湘江河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旧城改造、小街小巷改造、城市干道及供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现代城市景观相互映衬。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互相拉动、快速成长,一批体育文化场馆、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的建成,方便了市民生活、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县城和一批重点集镇建设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个性特色逐步凸显,“酒都”、“茶海”、“诗乡”、“竹乡”,美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