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吧 关注:1,791贴子:8,453
  • 6回复贴,共1

长亭外,古道边 《城南旧事》忆童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代登场之1982年吴贻弓缔造经典华语散文电影

吴贻弓

  继《巴山夜雨》之后独立执导的《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几乎难以企及的范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为情感线索,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离情别绪中讲着三个似乎互不相关的故事。小童星沈洁和“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们对《城南旧事》最感性的认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风格代表了同时期一批中年导演的创作倾向。20多年以后,导演吴贻弓面对本报记者,仍然无法掩饰自己对这部影片的感情。

《城南旧事》角色不多,但每个都让人难忘。沈洁扮演的“英子”与郑振瑶扮演的宋妈是观众记忆最深刻的两个。

影片开拍有一定政治意义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传体短篇小说集,特别有一种缅怀旧日京华的伤感情绪。还有一个背景,80年代初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开始有计划、有选择地公开介绍台湾作家的文学作品,渠道有所放开,这部《城南旧事》便传到电影圈内,首先由北影厂的老导演伊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剧本改正后,推荐给上影厂,上影厂领导一致肯定,准备投拍。可见,当时拍摄这部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义的,虽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种政治内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个字作为影片的总基调,那里面有一种抽象又具体的“乡愁”。北京的冬阳、骆驼队的铃铛、《我们看海去》的课文以及井边的小伴侣、胡同里的疯女人、藏在草丛里的小偷、骑着毛驴回老家的宋妈和长眠地下的父亲等等,一种来自海峡彼岸的感情很朴素地打动了我。

  “捡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旧事》之前,我拍过儿童片《我们的小花猫》(1979),还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别欣赏孩子的眼神,他们有和大人截然不同的探询世界的方式。同样在《城南旧事》中观众印象很深的就是“小英子”这个角色,直到现在很多人谈到英子的时候还是停留在她当时的样子。

  那时上影厂正好要拍一部儿童片《闪光的彩球》,导演是宋崇。记得当时组织了一个班级的小孩子试镜,我和助手两个人坐在旁边看。也许冷眼旁观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当时就看中了两个小孩子———沈洁和袁佳奕,刚好都是宋崇没有选上的演员。沈洁和其他的小孩子比起来沉默一些,她没有那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些忧郁,但是我感觉她在心里面探索,她琢磨在这里面谁最大,谁说话最有用,谁是导演。她那种求知的问号式的眼光与我设想的小英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洁错过了宋崇的选角,却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让我捡了个现成的便宜,而这部影片成功的关键也正在于这个角色的演绎。

  林海音女士后来一直和沈洁保持着来往,维持了多年的“忘年交”,因为对于沈洁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实在非常喜欢。

  “乐音在记忆中萦回”

  雪莱有一句诗“乐音仍在记忆中萦回”。“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部影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音乐,吕其明先生的配乐功不可没。其实小英子吟唱的《骊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是很多人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听到。

  林海音在小说里面也写到了这个歌词,人们叫它《送别》,说它是毕业的时候送别的一首歌。这首歌我自己小时候就唱过的,所以看到林海音写到她们在课堂上唱这首歌时,特别有一种贴心的亲切感。

  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没有台词的,就给音乐留下非常大的创作空间,不同情境下的变奏把李叔同填词的伤感情绪烘托得非常充分。在《城南旧事》开拍前我设想:“未来的影片应该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是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方,又碰到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



1楼2007-01-17 14:03回复
    • 61.186.172.*
    人生难得有此殊遇,让我们都生活在《城南旧事》的“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中


    3楼2008-03-12 14:43
    回复
      2025-08-24 17:59: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IP属地:天津4楼2008-06-21 18:02
      回复
        • 116.4.141.*
        ...


        5楼2009-09-03 20:57
        回复
          吴贻弓导演是位敬业的好导演,那个时候制作经费和条件都不充裕,能拍出这么好的电影不容易!


          7楼2012-01-01 2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