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宁地区部族石窟的分期与思考
|作者: 暨远志宋|来自: 佛缘资讯
北朝豳宁地区部族石窟的分期与思考暨远志 宋文玉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在今甘肃省庆阳地区设立豳州,后改为宁州,在今陕西长武、彬县、旬邑地区设立新平郡(归属泾州),后升格为南豳州,改为豳州,我们将上述地区统称为豳宁地区。新平郡治今陕西彬县,管辖今咸阳地区北部,下辖白土、爰得、三水、高平四县,而白土、三水、高平三县都是典型的侨置县。两汉时期,白土治于今陕北,隶属上郡;三水治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高平治于今宁夏固原,二县均隶属安定郡。北魏在新平郡侨置白土、三水、高平三县,说明两汉时归附并安置于陕北、宁夏固原地区的屠各部族已经向内迁徙到了新平郡境内。不久,北魏在今庆阳地区设立西北地郡、赵兴郡,西北地郡下辖彭阳、安武、富平三县,其中富平县为侨置县;赵兴郡下辖定安、赵安、高望三县及泥阳护军、惠涉护军,其中,高望县为侨置县,泥阳护军、惠涉护军为专门管理少数民族的军政机构,魏晋十六国以来,中央政府一般在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护军进行管辖,因此,当时庆阳地区、咸阳地区北部应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太和十一年(487年),北魏孝文帝调整民族政策,在民族聚居地区裁撤护军,强力推行郡县制度,以便进行有效管理。这时,将泾水流域划分为泾州、豳州。豳州下辖西北地郡、赵兴郡、襄乐郡三郡,特别是在今庆阳地区侨置襄乐郡,下辖侨置的肤施、襄乐二县,并裁撤赵兴郡下属泥阳护军、惠涉护军,在其地侨立阳周县,郡下再侨置独乐县。北魏在豳州地区侨置的肤施、襄乐、高望、独乐、阳周5县,秦汉时期均属上郡,地处今陕北和内蒙古河套以南,而稍前太武帝侨置的富平县,在两汉时位居今宁夏吴忠县黄河边。这些侨置郡县,说明北魏时期豳州地区的居民大部分由两汉时的上郡、北地郡迁徙而来。这一系列措施无疑加快了豳州地区民族融合的步伐。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出帝元修被权臣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依托关中宇文泰集团,揭开了西魏北周发展的历史。在东魏、西魏交战初期,东魏高欢势力咄咄逼人,西魏宇文泰兵力单薄,战火主要在西魏境内燃烧,西魏处于完全防御阶段。大统二年(536年),高欢攻占夏州,西魏后院失火,引起连锁反应,西魏的秦州、渭州、豳州、灵州刺史纷纷改投东魏,西魏局势岌岌可危。大统三年(537年),东魏三路大军并发,分别从潼关、商洛、蒲阪进攻西魏,宇文泰斩窦泰,战沙苑,“前后虏其卒七万。留其甲士二万,余悉纵归。”大统四年(538年),东魏围洛阳,宇文泰亲率大军救援,八月河桥决战,虽斩东魏高敖曹等,仍失利班师,洛阳也告失守。大统五年(539),东西魏双方都忙于整顿内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西魏在取得河东桥头堡后,派王思政镇守玉壁城,积极构筑防御工事。大统八年(542年),高欢大军西征,王思政坚守玉壁城不战,由于天寒地冻,东魏被迫撤军。在战争相持阶段,宇文泰痛定思痛,政治上颁布六条诏书,洗心革面;军事上整训扩军,屯田积粮;经济上推行计帐制度,充实国库;文化上去浮华,崇朴实,进行务实的基础建设。由于豳州地处西魏腹地,土地肥沃,素称陇东粮仓,从大统六年(540年)开始,一直到大统十六年(550年),西魏相继侨置恒、燕、云、朔、蔚、显六州于豳州地区,安置大量从东魏俘虏过来的六镇鲜卑军士及其家属。大统十四年(548年),西魏重新将新平郡升格为南豳州,州治改于今陕西彬县。废帝三年(554年),又改豳州为宁州,“取抚宁戎狄为名”,而南豳州改为豳州。上述举措都深刻影响了豳州地区的民族构成与佛教石窟艺术。由于历史的原因,北朝豳宁地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时聚居于此的部族主要有氐、羌、屠各、卢水胡、粟特胡、龟兹胡以及西魏时迁徙来的鲜卑族,由于他们还保留了原始的部落形态,处于从游牧到半游牧半农耕甚至完全农耕的过渡阶段,我们统称之为部族。豳宁地区留存下来的北朝石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们应当是当时本地区的部族所创造,其石窟阶段性的变化,正是这些部族在民族融合中文化艺术取向的真切体现。庆阳地区的北朝石窟,主要有位于西峰市董志乡的北石窟寺和楼底村1窟、合水县太白镇的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咸阳地区北部的北朝石窟,主要有彬县水帘乡的大佛寺石窟、旬邑县马栏乡的黑牛窝石窟、堡子湾石窟、悟空洞石窟。 2004年宁县出土的《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颂》,记述了正始元年(504年)豳州刺史山累带头兴建三级浮图的历史。碑阴镌刻捐款芳名录,涉及豳州地区一州三郡八县的地方军政官员,从中可以探究北魏豳州地区的州郡县三级政府及将军军府人员构成,同时可以具体分析部族官员所占的成分比例。当时豳州地方政府中,部族在州级官员中占87%,在西北地郡的郡级官员中占87.5%,在赵兴郡的郡级官员中占93%,在襄乐郡的郡级官员中占100%,而在豳州所辖的县级官员中占100%。而在这些部族中,又以羌族最多,占38.4%,屠各次之,占32.2%,氐族占13.7%,卢水胡占5.5%,粟特胡占0.7%,外来任职的鲜卑贵族仅占2%。由于十六国北朝时期,地方政府僚佐多用本地人,因此可以说,部族在豳宁地区居民人口中占绝对多数。
|作者: 暨远志宋|来自: 佛缘资讯
北朝豳宁地区部族石窟的分期与思考暨远志 宋文玉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在今甘肃省庆阳地区设立豳州,后改为宁州,在今陕西长武、彬县、旬邑地区设立新平郡(归属泾州),后升格为南豳州,改为豳州,我们将上述地区统称为豳宁地区。新平郡治今陕西彬县,管辖今咸阳地区北部,下辖白土、爰得、三水、高平四县,而白土、三水、高平三县都是典型的侨置县。两汉时期,白土治于今陕北,隶属上郡;三水治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高平治于今宁夏固原,二县均隶属安定郡。北魏在新平郡侨置白土、三水、高平三县,说明两汉时归附并安置于陕北、宁夏固原地区的屠各部族已经向内迁徙到了新平郡境内。不久,北魏在今庆阳地区设立西北地郡、赵兴郡,西北地郡下辖彭阳、安武、富平三县,其中富平县为侨置县;赵兴郡下辖定安、赵安、高望三县及泥阳护军、惠涉护军,其中,高望县为侨置县,泥阳护军、惠涉护军为专门管理少数民族的军政机构,魏晋十六国以来,中央政府一般在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护军进行管辖,因此,当时庆阳地区、咸阳地区北部应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太和十一年(487年),北魏孝文帝调整民族政策,在民族聚居地区裁撤护军,强力推行郡县制度,以便进行有效管理。这时,将泾水流域划分为泾州、豳州。豳州下辖西北地郡、赵兴郡、襄乐郡三郡,特别是在今庆阳地区侨置襄乐郡,下辖侨置的肤施、襄乐二县,并裁撤赵兴郡下属泥阳护军、惠涉护军,在其地侨立阳周县,郡下再侨置独乐县。北魏在豳州地区侨置的肤施、襄乐、高望、独乐、阳周5县,秦汉时期均属上郡,地处今陕北和内蒙古河套以南,而稍前太武帝侨置的富平县,在两汉时位居今宁夏吴忠县黄河边。这些侨置郡县,说明北魏时期豳州地区的居民大部分由两汉时的上郡、北地郡迁徙而来。这一系列措施无疑加快了豳州地区民族融合的步伐。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出帝元修被权臣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依托关中宇文泰集团,揭开了西魏北周发展的历史。在东魏、西魏交战初期,东魏高欢势力咄咄逼人,西魏宇文泰兵力单薄,战火主要在西魏境内燃烧,西魏处于完全防御阶段。大统二年(536年),高欢攻占夏州,西魏后院失火,引起连锁反应,西魏的秦州、渭州、豳州、灵州刺史纷纷改投东魏,西魏局势岌岌可危。大统三年(537年),东魏三路大军并发,分别从潼关、商洛、蒲阪进攻西魏,宇文泰斩窦泰,战沙苑,“前后虏其卒七万。留其甲士二万,余悉纵归。”大统四年(538年),东魏围洛阳,宇文泰亲率大军救援,八月河桥决战,虽斩东魏高敖曹等,仍失利班师,洛阳也告失守。大统五年(539),东西魏双方都忙于整顿内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西魏在取得河东桥头堡后,派王思政镇守玉壁城,积极构筑防御工事。大统八年(542年),高欢大军西征,王思政坚守玉壁城不战,由于天寒地冻,东魏被迫撤军。在战争相持阶段,宇文泰痛定思痛,政治上颁布六条诏书,洗心革面;军事上整训扩军,屯田积粮;经济上推行计帐制度,充实国库;文化上去浮华,崇朴实,进行务实的基础建设。由于豳州地处西魏腹地,土地肥沃,素称陇东粮仓,从大统六年(540年)开始,一直到大统十六年(550年),西魏相继侨置恒、燕、云、朔、蔚、显六州于豳州地区,安置大量从东魏俘虏过来的六镇鲜卑军士及其家属。大统十四年(548年),西魏重新将新平郡升格为南豳州,州治改于今陕西彬县。废帝三年(554年),又改豳州为宁州,“取抚宁戎狄为名”,而南豳州改为豳州。上述举措都深刻影响了豳州地区的民族构成与佛教石窟艺术。由于历史的原因,北朝豳宁地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时聚居于此的部族主要有氐、羌、屠各、卢水胡、粟特胡、龟兹胡以及西魏时迁徙来的鲜卑族,由于他们还保留了原始的部落形态,处于从游牧到半游牧半农耕甚至完全农耕的过渡阶段,我们统称之为部族。豳宁地区留存下来的北朝石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们应当是当时本地区的部族所创造,其石窟阶段性的变化,正是这些部族在民族融合中文化艺术取向的真切体现。庆阳地区的北朝石窟,主要有位于西峰市董志乡的北石窟寺和楼底村1窟、合水县太白镇的张家沟门石窟、保全寺石窟;咸阳地区北部的北朝石窟,主要有彬县水帘乡的大佛寺石窟、旬邑县马栏乡的黑牛窝石窟、堡子湾石窟、悟空洞石窟。 2004年宁县出土的《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颂》,记述了正始元年(504年)豳州刺史山累带头兴建三级浮图的历史。碑阴镌刻捐款芳名录,涉及豳州地区一州三郡八县的地方军政官员,从中可以探究北魏豳州地区的州郡县三级政府及将军军府人员构成,同时可以具体分析部族官员所占的成分比例。当时豳州地方政府中,部族在州级官员中占87%,在西北地郡的郡级官员中占87.5%,在赵兴郡的郡级官员中占93%,在襄乐郡的郡级官员中占100%,而在豳州所辖的县级官员中占100%。而在这些部族中,又以羌族最多,占38.4%,屠各次之,占32.2%,氐族占13.7%,卢水胡占5.5%,粟特胡占0.7%,外来任职的鲜卑贵族仅占2%。由于十六国北朝时期,地方政府僚佐多用本地人,因此可以说,部族在豳宁地区居民人口中占绝对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