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设计标准
钢管结构的应用起源于英国,在Sheffield大学对矩形管与圆管的焊接接头进行试验与理论研究后,Eastwood与Wood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设计方法。第一个关于圆截面桁架节点的初步设计建议是1951年由Jamm给出的,随后在日本、美国和欧洲进行了若干研究。1962年国际钢管结构研究与发展委员会(CIDECT)成立,该组织将主要活动集中在对钢管结构及其连接节点性能的研究和结构开发应用研究方面,该组织的成立促进了世界各国对钢管节点的研究。1969年10月美国石油协会颁发了第一个有关海洋平台的建议(API-RP-2A),1972年美国焊接协会将钢管结构设计纳入新的焊接结构规范中(AWS AI.I)。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钢管结构的研究发展较快,很多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相继形成一些国际技术文件或规范,如:美国焊接学会焊接结构规范(AWS)、美国石油学会规范(API)、CIDECT指南、日本建筑学会规范(AIJ)、欧洲钢结构设计规范(EUR)等。
在国内,大连理工学院于1982~1983年研究了各国规范并筛选了309个节点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评估了公式精度、离散度及适用范围,认为日本规范与试验符合较好且适用范围广,因此以日本规范为基础,综合了API、EUR及大连理工学院、同济大学两套计算结果,并结合材质焊接工艺、制造水平,以使安全度与之相当的原则,形成了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GBJ 17-88)第十章的有关平面圆管结构的设计条文。此后,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国内许多科研院校对钢管结构进行了更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总结,在新版的《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中增加了空间圆管节点的强度计算公式,增补了方矩形管结构平面管节点强度计算方法及有关的构造要求。
钢管结构设计指南可分为两大种类。其中之一是IIW(国际焊接协会)的规范,它已被西欧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所采用。IIW的规范附加了易于理解的说明--CIDECT Design Guide,已经被翻译成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多种语言,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另一种是API(美国石油协会)及AWS(美国焊接学会)的规范。这些规范中,对于方(矩)形钢管的节点来说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对于圆形钢管节点设计公式则与上述IIW有所不同。美国规范在其提出建议当初没有采用IIW和CIDECT等获得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是因为美国规范是以海洋平台结构为其主要对象,而海洋平台结构与建筑结构相比在管件尺寸、径厚比范围、疲劳特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管节点是钢管结构中最关键的问题,包括管节点局部应力集中、失效机制、不同形式支管约束、疲劳寿命、节点加强措施等。美国焊接学会(AWS)、石油学会(API)规范公式是建立在冲剪模型基础上的,而日本建筑学会规范(AIJ)公式是建立在极限强度法基础上的。比较结果表明,日本建筑学会规范(AIJ)与我国规范的试验值相差较小,AWS精度较差但离散度小,安全度大,因为AWS主要用于海洋平台结构,以机械疲劳强度为设计标准。从大量试验获知,支管受拉时局部变形承载力比支管受压时大。日本建筑学会规范(AIJ)和我国规范将节点拉、压两种承载方式分开是合理的,而AWS把拉压统一,对于受拉节点偏于保守。我国规范对搭接型节点没有专门的公式,仅规定g < 0(g为腹杆之间的间隙)时即按g=0时计算,这样就不能充分体现搭接节点承载力的提高。
欧洲钢结构设计规范(EUR)、CIDECT指南、日本建筑学会规范(AIJ)和我国钢结构规范等的计算公式形式上相似,但在概念上略有差别。例如上述前3种设计规范中,在其余参数相同的条件下,K型节点承载力低于Y型节点承载力;而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则相反。从试验数据的比较来看,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Y型节点的计算公式吻合程度更好一些。但若考虑到Y型节点中有一根腹杆,减缓了K型节点由于拉压腹杆交界部位弦杆管壁变形导致的局部塑性变形,前3种规范公式在概念表达上似乎更准确一些。我国规范公式与试验吻合较好的一个原因,可能在于被加载的Y型节点试件在弦杆上有剪力及弯矩存在,这与计算公式只考虑轴力影响是有区别的。美国AWS规范和我国海洋平台规范的计算公式中考虑了冲剪破坏。AWS规范中抗剪切应力大小与弦杆管壁厚度、腹杆与弦杆的直径比、腹杆间相对间隙等有关。一些文献已建立空间节点计算公式,但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将平面节点计算承载力乘以折减系数,尚未将有关空间节点特性的因素直接引入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