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原著吧 关注:13,822贴子:474,497

浅谈《封神演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浅谈《封神演义》
——论《封神演义》的现实意义
笔者初读《封神演义》时,也只是把它当神怪小说来读的。但读完后又觉得不仅仅是那么简单,求诸古今评家,不得其解,只好自己苦苦思索。今似有所悟,姑妄言之,恐见笑于大方之家矣。
《封神演义》(以下简称《封神》)有什么可读的呢,不过就是些替天行道邪不胜正的东西罢了。如果《封神》所想要表达的真的仅仅是这么些东西的话,的确没什么可谈的,但我认为作为一本优秀的小说,它最精髓的地方应当在它的影射和暗示中。可是由于体裁、题材等多方面原因,人们要么对《封神》兴趣缺缺,要么就是没读懂它的深意。
《封神》往往被定义为神话传奇,被当成消遣娱乐的东西。可是小说家位列九流十家,又岂只如此浅薄?当然,《封神》是小说,必然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它同时也是一本凝聚了中国文化精髓的著作,自有它的价值。因为各种原因,作者的深意一直没能被发掘出来——这也导致了我们以错误的眼光去解读它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问题。然而今人研究不清楚这些问题,竟全推到宗教上去,却实在不怎么契合。其实“神魔小说”这四个字,颇值得好好品味。
神魔小说中最著名的,自然是《西游记》。而《西游记》成书数百年后,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把它当成消遣娱乐的怪谈。可是研究发现,《西游记》写些神神怪怪的东西,大都是在影射当时的社会——又焉知《封神演义》不是如此?所谓神魔小说,大都是借仙言道俗事,写的是仙家神通,指的是人间争斗,从《西游》到《封神》,不外如是。
古今诸人读《封神》,好像都没能发现其中的深意,其根本原因,乃是对书存在轻视。古时有人读书之前静气凝神,甚至沐浴斋戒,就是出于对书的重视;而现代大部分人对一些传世经典都存在轻视甚至是鄙视,更别说对《封神》这样的小说了。而笔者对每一本书,都持尊重的态度,宁愿高估作者的水平也不会轻视任何一本书——正因如此我才对《封神》有了新的想法。
三教
今人把《封神》的主题,莫名其妙地与宗教扯上关系。可《封神》中写得明白,诸教争的是一个“道统”。宗教争的不过是香火,哪里与“道统”有什么干系?佛教东传,化为十三宗,哪一宗是释迦真传,哪一宗不是西天佛法?藏传佛教“黄、花、红、白”四派,每派都出活佛,也未见其争个什么“道统”。
李宗吾先生早就在《宋儒之道统》一文中分析过,所谓“道统”,本质不过是儒生的门户之见。“道统”二字中,“道”字就是韩愈《原道》篇“斯道也,何道也”那个“道”;“统”字则是 “帝王创业垂统”这个“统”。真正争道统的,不是宗教,而应是学派。
这样看来,《封神》中的诸教,指的可能就是学派。《封神》的主线之一就是仙人历劫,我们且从三教说起。
阐、截二教的出处,的确是很令人疑惑。但这“阐”、“截”二字,绝不是作者凭空杜撰,而是自有其深意。鲁迅先生说“阐教即道释……魔与人分别言之,作者遂由此生发为截教”[①]。这个说法,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要研究一个教派,首先当看教主。《封神》中三教教主与三清很是相似,却是老子为兄,原始次之,通天最末——这是常被人忽略却引起我好奇的一个细节。明明道教三清之中,是玉清原始天尊为三清之首,上清灵宝天尊次之,而老聃只能陪坐末席。国人最重长幼次序,若《封神》写的是宗教,焉敢如此乱写!可见这三人都绝非什么宗教人物,而是另有喻指,这长幼次序就是一处暗示。结合之前的分析,三教教主,应该就是三个最主要学派的代表: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传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而墨子乃是叛儒立墨,这样看来,三教教主的长幼次序也就说的通了[②]。而且作者不用太上之称,故意一直写为“老子”,更是一处明显的暗示。
既然如此,那么“阐”、“截”二字又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先生的正邪之论,多少还是有些牵强。通天教主再三明令弟子闭关不出,不欲与阐教相争,初时并没有想过要“逆天而行”,怎么就一定成了邪魔外道了呢?我们猜想《封神》一书讲的是学派争斗,阐、截二教又对应于儒墨二家,那我想这两个字,应该是取“孔子之言,墨子非之”之意。孔子阐述的道理,墨子就截击反对。孔子讲仁者亲亲,墨子讲尚同尚贤;孔子要乐教,墨子就非乐;孔子知天命,墨子讲非命;孔子讲究厚葬,墨子专讲节葬;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墨子论天志和明鬼。墨家十论中专门在“节用”之外提出一个“节葬”,其意不言而明。



IP属地:重庆1楼2012-06-02 06:06回复
    当年太史公尚且不能确定老子其人身份年代,曰:“世莫知其然否。”而东汉学者,却莫名其妙地认定老子早于孔子,又并无什么有力的证据。这其中种种疑点,古今学者早有分析,故此不必再谈,笔者且浅谈造成这一现象的前因后果。
    孟子云“天下有达尊三”,其中之一就是年龄。与西方人长期以狩猎为生不同,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种植、畜牧。而狩猎重力量,耕养重经验——此两者扎根于集体无意识中,成为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故西方人的尊老不过是出于怜悯,而东方人的尊老则带着尊敬与崇拜。东方文化异常看重资历,根源也在这里。此即因年龄一般与经验等价。而对于皆已作古之人,“年龄”这一指标则泛化为了“所在年代”,且理所当然是越古越贤。
    《素问》云上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而前三代尚有圣人;三代以下则只剩贤人;时至今日,几连贤人也不敢有了。
    所以《汉书》、《礼记》皆异口同声称老子早于孔子且为孔子之师,不见得就是历史真相,不过是想以此抬高老子,暗示老子贤于孔子罢了。这很可能只是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暗中推手造了一个“公认”,从而发扬黄老之学。究其原因,也不过是《老子》中“使民无知无欲”云云,确为统治者所喜。从汉朝起,官方更愿意发扬的从来就不是儒家,而是佛道两教。而每次提高儒家的地位,都是有特殊原因,不得不为的。
    从发扬黄老,到独尊儒术,再到佛教东传,乃至之后种种,国学的发展变迁,从未摆脱统治者政治目的性的影响。
    西方
    理清了《封神》的大体思路,我们再顺着它研究一下西方二圣。
    一般人们看到西方,就草率地将接引,准提二人视为佛教的代表。然而接引还有点佛教的意思,准提的行止却无半分佛教气象。只不过是我们先入为主地觉得阐截二教都是道教,就想当然地认为西方即是佛教罢了。
    甚至还有一种说法:因不知《西游记》中那个孙悟空的师傅到底是何方神圣,而须菩提和准提颇有点相像,况且名字中都有个“提”,就以为这两人乃是同一人。这个说法,更是完全不负责任。
    《西游记》中孙悟空学艺那一段,作者用的“方寸”、“灵台”、“三星斜月”几个词,都是“心”的意思;又用了《金刚经》中最善解“空”的须菩提之名;还用了禅宗六祖慧能三更学道的典故,明显是表达禅宗那套“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即所谓“顿悟”的思想。孙悟空游学三百年,未尝闻道,一朝到了“方寸”,忽然成道。之所以后文再没什么菩提老祖出现,就因为正是有这种神秘感,若存若亡,似真似幻,才有了孙悟空“顿悟得道,一朝悟空”的奇妙意味。这样看来,《封神》中的准提和《西游》中的须菩提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准提不停在东方上蹿下跳,确是半分佛教的气象也无。那么作者塑造的准提这个奇怪人物,又有何深意呢?
    准提出场多次,干的其实都是“渡化有缘”这一件事。然而这个“有缘”,也只是准提一厢情愿,被他“渡化”的修士,都不认可,不过是无法反驳罢了。这般“巧舌如簧”,没道理却又让人没法反驳,也即“诡辩”,“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几乎就是名家的代号了。
    西方自称旁门。《庄子·天下》中提到诸家学派,都是得传“古之道术”之“一察”的“一曲之士”,然而偏偏“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单把惠子提出来,说儒墨道等诸家是正道,惠子名家是旁门。为何说名家是旁门呢?因为儒墨道诸家所讲,都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之学,而名家,却只是特定时期产生的只专长于辩论的特殊学派。
    战国本乱世,在外交方面,当然免不了一番争斗,于是辩者应运而生。辩者也许不通治国之术,对提高国力没有任何帮助,但能在重要的外交场合辩赢对手,就足以获得很高的地位了。而名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只重辩论的学派,也难怪被称为旁门左道了。
    早期的惠施,还很有哲学的意味,“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都是很有道理也很有意义的命题,与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惊人地相似。盖因惠子和庄子是好友,与其他同时代的思想家过于强调“道德伦理”不同,他们二人都注重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可惜的是无论是后来的名家还是道家,大都没能继承惠、庄二人的这一部分思想。
    


    IP属地:重庆4楼2012-06-02 06:06
    回复
      2025-11-23 02:52: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后期的名家放弃了对天地自然的探索,而专注于玩弄口舌,致力于在言语上战胜对手。著名的“白马非马”、“离坚白”等论点,反不如前期对自然的思考了。这种只求辩胜,舍本逐末的做法,不是旁门左道是什么?
      后人把惠子、公孙龙等都归为名家,但其实他们之间并无师承关系。
      名家是个很奇特的学派,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学派,因为他们并没有什么正经的体系与传承,“名家”这个称号,也只是后人把一群“辩者”凑到一起而强加上去的罢了。单以公孙龙为例。据《吕氏春秋》记载,他曾以兼爱之说说魏景王偃兵,又曾劝燕昭王偃兵,立言行事,一派墨家气象。而“白马非马”这些东西,大概是他后来才转型研究的吧。这可以算出墨入名的一个典型了。《庄子·天下》说:“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坚偶不仵之辞相应。”大概公孙龙这样的人即为“别墨”。而且名家无经,反倒是《墨子》中有《经》上下,《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合称《墨辩》,记载了名家事迹。可见后来的名家不见得是惠子真传,反倒跟墨家有说不清的关系。
      《封神》中的情节,正暗藏了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学术史。
      准提堂堂圣人之尊,手下竟连个使唤的门人弟子也无,与三清骑牛乘辇的架势,全然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他不得不到东方来“渡化有缘”了。前文中说过截教即指墨家,准提乃是名家,那么书中准提到处去挖截教的墙角,自然是暗指名家出自墨家了。
      国人历来最重规矩,触犯门规,即是叛门。墨家学说核心是“兼爱”,而要说行为准则,却是那个“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不足谓墨”的“苦行”。前文提到过,名家之所以大兴,是有历史原因,社会背景的。在辩风大盛的情况下,后期名家放弃了对自然的思考,而仅仅是去追求辩论的胜利,究其原因,就是为了辩胜后得到名利地位。即是说,他们其实是为了名利地位在辩论的——这与墨家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当然是“不能如此,不足谓墨”了。
      《封神》中叛教弟子与名家有缘,可不是准提胡言乱语——他要追名逐利,自然投入名家。所以哪怕墨徒们心中还铭记着墨家的教诲与思想,但既然行名家之事,就算得上是叛门了。这么看来,《封神》中截教仙人叛门这一剧情,应该就是暗指的墨徒转投名家的情况无疑。
      以上种种,足以证明准提这个“非佛非道非俗”的人物,应当就是代表名家了。
      然而关于西方,我们还是有很多问题。为什么玉虚门下十二金仙,会冒出 “惧留孙”、“文殊”这样的名字?难道是作者想不出什么神仙的名字,非得用这些佛,菩萨的名号不可吗?就算中国文人再“述而不作”,能写出《封神》这样鸿篇巨制的瑰丽传奇,难道还想不出几个名字?况且中国有名的神仙多不胜数,何必非得用佛教的名号不可呢?
      有的读者以为此处是在暗示这些阐教门徒也会叛教转投西方,可是这一论断更加想当然。惧留孙诸人实在没有叛教的动机也一直没有叛教的行为,所以叛教的论断恐怕不能成立。
      那么作者到底是为什么这样写呢?其实从名号中的确能看出阐教几位仙人与西方关系暧昧,然而并不是说这些人必定会叛教,因为他们毕竟是同一个阵营的人。好比心理学学派中华生与班杜拉的门徒毕竟还是同属行为主义,但是如果转投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下,那才算叛教了。阐教和西方本就是同一阵营,没有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所以书中阐教仙人用佛教名号的情况可以理解为他们同属两方,确切地说,是属于阐教,又带着西方的特点。
      这一说法按前文提出的“百家论”理解,岂不是同时属于儒家和名家?其实儒家和名家本来就有点暧昧关系。儒家别称“名教”,已见儒家对“名”,是有些特殊的了。儒家的很多观念,本质是很好的,然而就因为过于重视“名”,使得其慢慢地变质了。比如忠孝礼教,本来也确实是一个人的仁爱之端,然而后世儒教,只重视忠臣、孝子、节妇这样的名分,而不注重人心中真正的仁爱,所以才会出现欺世盗名的伪君子,或是心中半点亲情也无的伪孝子,甚至会扭曲人的内心,造出看见男人**就要自杀,被男人碰了一下手就要把手砍掉的“烈妇”。
      


      IP属地:重庆5楼2012-06-02 06:06
      回复
        为何笔者想到文艺复兴?实际上国民的劣根性云云,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文化上有源头的。若干年来文化上的熏陶,才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也即民族心理。是以提到国民性,既非无药可救,也不是轻易能改变的。要想纠正这种劣根性,非得把文化上的源头找出,并加以改革不可。
        对根性与文化源头这一说法,笔者试举一例:国人天生有一种保守性,其源头可能是深入人心的阴阳五行观念。五行说本质不过是玄学。所谓玄学,更像是一个个巧合堆积而成。中国的地理环境,向南接近赤道,向北接近北极,是以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且有所谓“山南水北谓之阳”。又,东方气候温润,生物众而多森林,故属木;西方地势突高,风凛冽而多戈壁,故属金。而中国江河几乎都是自西向东,才巧合地符合“金生水,水生木”。也只有在中国,这般阴阳五行才说得通。然而世界之大,古人早已了解,赤县神州也不过只是“大九州”之一。所以只好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圣人肯定中国之外的地方存在,然而那又是怎样的世界,不予说明;而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说明万物都符合阴阳五行,然而为什么如此,也不进一步说明了。当阴阳五行的世界观深植入国人脑海之后,哪里还会有人想去发现一个往南气候变冷往北气候变热的新大陆呢?那不仅是新大陆,简直是异世界了。于是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地理上的保守性,而这种保守性渐渐泛化到其他方面,长久之后根深蒂固,如同天性。
        想要消除这种国民性,不是简单的说两句话就能做到的。所谓劣根性,其实就是国民都有的心理问题,所以不妨就将其视作心理问题来解决。人本主义的方法就是让人确切明白自己的心理,即明白阴阳五行的玄学本质而不再将其视作真理,明白这一学说对人思想性格的影响而主动去避免这一影响。行为主义的方法则更简单直接一些,乃是釜底抽薪之计,即消除这一思想,把封建的东西一气摒除,而代之正确的世界观。笔者个人更倾向选择前者,让人们真切深入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民族与民族文化。
        今天有很多问题,研究来研究去最终无解,只好归为国民的劣根性,而后以为无计可施。其实国民性不是绝对无法矫正的,只要广大学者深入地研究中华文化,把产生不好影响,使国人形成劣根性的那部分加以矫正即可。故而我们需要的,可能正是一次文艺复兴,回归文化的源头,把封建糟粕摈弃掉,再在其基础上改革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过更彻底一些罢了。
        所以对国学的研究,首先应抛开各种成见。既不应先入为主地对孔孟之道抱有尊崇之心,也不应对《封神》这样的小说带着鄙夷的态度,认为它仅仅能用于消遣。笔者以为,我们研究国学时应先抛开美丑善恶的成见,而是先怀着一颗求真之心,还其本来面目,再判断其善恶美丑。尤其对“玄之又玄”的东西,不能怀这敬畏尊崇之心去看。国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玄学成分,不能一视同仁而应加以区分,更不能把糟粕视为精华。
        比如有些人了解到黄帝的一些野蛮行径,就把其伟业完全抹杀,甚至怀疑起整个民族来了。这就是没有先认识到黄帝也不过是原始部落的酋长罢了。我们研究国学,不是为了自夸,而是从“真”中找有价值的“善”与“美”。这样的真善美才足以作为信仰,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李中正
        壬辰年正月十四
        ①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明之神魔小说(下)》。
        ②老子其人年代,至今仍存争论。此处且取当时公认的早出说。


        IP属地:重庆8楼2012-06-02 06:06
        回复
          这还叫“浅谈”?看得我累死了!要是“深谈”还了得!


          IP属地:上海9楼2012-06-02 12:46
          回复
            另辟蹊径,观点新颖,很不错。就是分段不行,看得挺累。


            10楼2012-06-02 18:23
            回复
              写的不错 很有思考的意义@雷震于天 @az0043852 @


              IP属地:河南11楼2015-01-17 16:43
              收起回复
                能让我耐着性子看完实在是写的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1-24 23:22
                回复
                  2025-11-23 02:46: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司马迁基本确定了老子早于孔子,还说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传》最后提出的几种说法不过是史家存疑的惯例罢了。前面说那么多,司马迁可定是比较认可那些说法的。后来的那几个说法可能是当时也流行,所以采集过来存疑罢了。
                  记载孔子请教老子的书很多,《史记》之前就有很多,不仅是道家的《庄子》,还有儒家的书呢。
                  老子早于孔子是正统的说法,说老子比孔子晚的的说法很晚了,大约是民国才有的。


                  IP属地:山东15楼2015-03-28 22:2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3-29 07:43
                    回复
                      我坚决反对你说阴阳五行!说它不是真理!我反对!世界有阴阳五行,人体也有阴阳五行!怎么能说不是真理
                      (#升起)(#升起)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5-03-30 19:27
                      回复
                        深刻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12-13 17:55
                        回复
                          六经注我之文呐


                          IP属地:上海20楼2018-12-14 13:37
                          回复